黄炎培的农村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2023-01-03朱彦妮
朱彦妮
黄炎培是近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家之一。20世纪20年代,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理论的探索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教育思想,为农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形成了改革农村教育、改进乡村建设的丰富经验。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迈进新时代,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的需要”。重新审视黄炎培农村教育思想,传承和发展其理论精髓和宝贵经验,有助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激发农村职业教育的潜力,助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黄炎培农村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农村教育思想初步形成期。近代社会,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秉持“教育救国”的理想,纷纷开设新学,推动现代进步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促进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但是,新式学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极其艰难和缓慢,农村依然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对此,黄炎培指出,“今吾国学校十之八九其所施皆城市教育也。”①中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国,农民长期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要解决中国难以实现近代化的问题,关键在于农村和农民。针对农村教育长期存在的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育制度照搬城市等问题,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走进农村,密切联系农村实际。1920年秋,在他的倡议下,农业教育研究会成立,旨在推动农村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他认为,要颠覆过去职业教育仅仅为民族工商业发展服务的思想,只有推动职业教育广泛涉及平民的生活世界,才能契合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实际国情,实现教育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价值追求。
2.农村教育思想完善期。黄炎培主张立足农村发展实际,开展农村教育。他在农村职业教育调研中发现,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与农村发展实际脱节,不仅在教学内容上不契合,在教学制度上也需要调整。因此,他提出农村教育不能照搬照抄城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以农为本位,科学改革农村教育,使农村课程“吻合于造就农民子弟之职业教育”②。此外,他还认为应该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教育,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在《对于云南职业教育进行之意见》中,他依据农业和农业教育一以贯之的观点,提出了农村教育“分区立系”的思想,以“兴实业”为目的,根据各地农产区的特点,设立与之相应的农校、农场以及相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学校的教学、研究、成果应用围绕当地的农村产业展开。总体而言,“分区立系”虽然体现了教育与各地农产业的协调与联合,但其重点依旧在教育领域,目的是建立适宜地方农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农村教育的顺利开展。
3.农村教育思想成熟期。1925年秋,黄炎培为山西筹划职业教育时提出了“划区施教”的思想,即在区域内选定一些自然条件、地方治安状况较好的地区作为试验区,研究如何使这个地区少有所学、老有所养、人人安居乐业,最终形成“无旷土,无游民;生产日加,灾害日减;自给自享,相助相成”③的乡村新生态。“划区施教”是黄炎培农村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尽管与“分区立系”在实施步骤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突破了教育框架,立足整个农村的区域发展,体现了教育与地方经济、文化、卫生、交通等的统筹协调、共同发展。同年12月,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提出“社会是整个的”,职业教育不能只从教育界下功夫,也不能只从农、工、商职业界下功夫,“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④“大职业教育主义”提出后,发展农村教育成为贯彻“大职业教育主义”的重要路径,黄炎培职业教育的重心也从城市转向农村。在“大职业教育主义”理念影响下,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经过实地调研,发现贫困是农村存在的最严重问题,于是提出农村教育应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富教合一”。黄炎培更提出,应该把提高农村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先富之,后教之”。他秉持这一教育理念,开始了一系列乡村综合改造实验,推进农村改进事业,先后在江苏徐公桥等地建立了农村改进试验区,改良农事、兴修水利、普及教育,以教育为中心,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交通各个方面的综合改进,以期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黄炎培农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品质
1.教育谋求平民幸福。黄炎培认为,办职业教育不能仅从民族工商业者的愿望和利益出发,而应深深扎根于平民之中,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职业教育需首先满足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解决生计问题。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重心转入农村后,历经辛苦,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农村考察、实验,以求为农民群众开办合适的农村教育。首先,他主张教育应该为最大多数平民所有,应该直面农村大众,反对空谈不合实际的目标,农村教育应努力激发普通民众的智慧与力量。其次,他认为农村教育不能局限于在农村地区开展扫盲和文化普及教育,而要依据农民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切实关心农村青年的生计问题,通过改良农具、推广技术、改善经营等方式,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安居乐业、服务社会、增加社会生产力的目的。最后,平民幸福还要诉诸共同的社会目标,平民也要养成服务社会的高尚品德和责任心。黄炎培在农村改进区开展广泛的抗日爱国教育,唤醒平民意识,在解决个人生存问题的基础上协助国家社会,“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⑤。
2.教育与农村生活相结合。黄炎培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深入这项职业的环境”⑥。一方面,农村教育在制度、设备方面应适应农村生活实际。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特点开展农村教育,教育必须要契合受教育者的劳动时间,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农村生活。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内容要与农村生活实践结合。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特点,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受教育者没有具备足够的能力之前,不能使其脱离固有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学校要以农事教育为中心,所教授的知识要完全适应学生生活的需要。小学阶段着重农业文化陶冶,成人阶段注重农业技能培养。要系统统筹本科学校农科、中学农科以及职业学校的职责,将致富方法与良好的道德行为训练相结合。
3.教育与农村改进相结合。黄炎培认为,教育不能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要把职业教育纳入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中。他把教育工作的领域从学校扩大到整个农村社会,必须“向整个的社会谋全部的改进”⑦。黄炎培的农村改进事业试图以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为契机,把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村教育联合起来,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受教育者的生计问题,还打破了学校与社会隔绝的二元模式,提升了农村的综合发展水平。其思想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农村改进要解决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问题,需要通过普及教育、推广农业技术、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对农村的综合改进。其次,通过农村教育,培养农村改进人才,服务农村事业。黄炎培主张深入农村,与农民合作,切实增强农民对农村改进事业的信任感,培养农民的责任心和实干精神,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农民皆能“自给自立”的目标。最后,黄炎培还主张就地取材,依靠农村自己的力量发展农村事业,农村改进试验结束后即交给当地管理,最终实现农村地方自治。
三、黄炎培农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实现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环节。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建设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也赋予了新时代新型农村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和责任。面对当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梳理黄炎培农村教育思想的精髓,对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一)目标导向:面向农村,扎根农村,开展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立足农村经济社会现实需要,适应和服务于农村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城市所产生的“虹吸效应”导致农村劳动力匮乏,青年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意愿较弱,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程度日益加剧。以往农村职业教育往往存在忽视农村现实经济基础、不注重农业基础知识传授的倾向,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办学方式等方面与农村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忽视农村自身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投放至如何输送劳动者向城市转移、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掌握融入城市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镇化建设,但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环,应有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和属性特点。
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理应承担起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坚定“为了农村,服务农民”的价值定位,助力农民职业化发展,更好地适应乡村生活。一方面,切实面对农村社会的整体性转变,建立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当前农村社会正经历从传统向现代的加速转型,新业态、新技术、新服务都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拥有前瞻性视野,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农村未来发展水平和需要相适应,实现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有效针对农村社会的区域性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农村职业教育在坚持国家教育政策统一性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立足不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结合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文化基础等因素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各异的区域性教育实践,灵活设置专业办学,建设符合当地农业特点的应用型专业集群,助力打造具有一定区域特点和广泛影响力的产品、产业,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平台支撑:内外融通,构建综合支持系统
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职业教育支持系统。黄炎培重视教育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关系,反对离开社会孤立办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也应该综合考虑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与乡村的经济、文化、社会传统相适应。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做好宏观引领和顶层设计,发挥政府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统筹功能和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扶持功能。其次,引入市场机制,学校与区域内的农牧经营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让涉农企业参与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成为重要的办学主体,以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方式提高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契合度,以教育提升科技,以科技推动经济,再以经济反哺教育,实现区域内农业、教育、科技三方的良性循环。最后,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协同系统。依托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互联网+”等载体获得社会各方的资源,构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灵活运用不同教学形式,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各方力量的作用,实现学校与各方力量的内外联动,形成多方协同共生的教育合力。
黄炎培主张主动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整个社会的综合改进中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圆满胜利,农村职业教育更应摆脱过去过度单向度依赖政府帮扶和外部资源投入的发展模式,真正激发职业院校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各方力量深度融合,形成政校农企和谐共生、彼此融合的“职教共同体”,在主动与多方主体的互动中形成长效的、可持续性的、相互支持的生态系统和内在秩序。
(三)主体结构:以人为本,建立满足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体系
第一,立足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普通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相互贯通。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向青少年学子提供学历教育,还要向农村在职人员、再就业人员等提供就业和创业培训,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扶持。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的共同驱动之下,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和回乡务农之间流转已经成为常态。不同背景、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学习者对教育的需求不同,农村职业教育作为面向普通大众的教育,应主动适应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形成一个形式开放、层次分明、结构多样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针对农村不同受教育者的特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相互补充,使农村职业教育的组织结构体系满足农村不同受教育者的需要。
另一方面,关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重视提高受教育者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不仅具有帮助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工具价值,同时还具有指导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黄炎培在对职业教育进行长期研究后,不仅将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满足个体谋生的需求,而且诉诸更宏大的目标,“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⑧。如今,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新型农村职业教育更需要实现统筹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双提升,把受教育者未来长期发展的远景规划和短期内阶段性的技术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让受教育者享有更畅通的成长渠道,实现学习者个体个人社会化的综合性发展。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从被动地接纳、吸收、累积知识和技能到主动地探索、发展和创造知识与技能。这不仅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受教育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促使新型农村职业教育从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技能的“生存型”教育逐渐转变为帮助劳动者主动适应未来生活的“发展型”教育。
(四)培养机理:躬身实践,培养专业能力提升职业道德
农村职业教育只有扎根农村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农村建设的人才。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单靠读书无法获得实用技能,必须“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不仅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实践能力,还重视职业道德训练、发挥“精神”的力量,以实现“敬业乐群”的目标,从而最终达到农民自觉改进和主动发展的效果。
第一,积极推动教学实践与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相契合。教育界和职业界应广泛协作,共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效利用双方资源构建实践实训平台,联合培养现代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学生要突破校园的封闭环境,走进田地、企业、基地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真实场域,以课程实践、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深入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学习技能,运用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
第二,在农村社会实践中加强职业道德训练。通过社会实践,不仅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受教育者对所从事职业的兴趣、理解和热爱,激发主体的事业心、创造力和责任感,促进其形成造福社会、服务他人的信念,养成他们扎根乡土、服务农村建设的社会理想。此外,在社会实践中,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能力,养成合作能力,启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让受教育者找到发挥才能的空间,从而自觉产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五)功能延展:综合推进农村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
黄炎培的农村教育思想紧紧围绕农民的生计问题,倡导富教合一,将发展农业生产与实施农业教育紧密集合起来。他主张通过改造农村教育,振兴经济,推进农业技术普及,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产力,达到对农村进行综合改进的目的。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主动承担起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责任。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供给”。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首先就要保障人才供给。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立足真实的教育场域,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首先,树立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提高乡村人才数量。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覆盖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农村职业教育是根植大众的教育类型,需要以教育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者需要,提高农村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助力贫困学子和农村弱势群体拥有一技之长,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其次,个性化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乡村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伴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业链长度和分工精细程度与过去存在明显差异,各个环节体现的专业壁垒日益凸显。农村职业教育要根据乡村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需要,为乡村建设培养能够完成更加专业性和精细化工作任务的创新农技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全面服务”。除了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持外,农村职业教育还需要立足经济场域,主动嵌入农村产业体系,精准分析农村产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科研应用和生产转化等领域发挥作用,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顺应农村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培育乡村发展新业态,让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力点。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在文化场域中发挥作用,如在乡风文明建设、社会风尚引领等方面有效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养,培养乡土文化的传承者,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此外,农村职业教育还要在社会场域通过支持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参与乡村治理、服务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地区形成民主和法治相互融合的治理新格局。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依托区域内的校际联系,有效沟通政府、企业、行业、农户,成为乡村振兴的数据资源库和信息反馈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指导和决策咨询,使乡村振兴走上专业化、数据化、标准化的道路。
四、结语
在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培养农村技能技术人才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因其扎根乡土、关系生计的特点,有着其他类型教育无法取代的优势。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建设发展面临全新的环境,给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黄炎培的农村教育思想及其借教育之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索,为当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和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价值。
[注释]
①黄炎培.弁言[J].教育与职业,1921(1):3.
②本刊编辑部.本社农业教育研究会宣言书[J].教育与职业,1921(1):6.
③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52.
④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J].教育与职业,1926(1):3.
⑤⑧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五年间之感想[J].教育与职业,1922(4):2,2.
⑥⑦黄炎培.怎样办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31(4):53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