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3-01-03刘绪军

教育与职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校企技能人才

刘绪军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变多。综合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必须深入推进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多方面的新挑战。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职业教育从“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等方面改革,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厘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对策略,深入贯彻《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要求,聚力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发展机遇: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一)产教协同发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提供保障

1.中国产业经济发展措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大国博弈和战略竞争加剧、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叠加的背景下,加快全球产业链分工转向区域产业链分工,已经初现端倪。现阶段,我国经济韧性强、动力足、长期向好,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长江经济带、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加快了重大项目建设和要素投放,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产业链重组,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这些利好,恰恰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创造了新机遇。

2.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催生新岗位,新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完善体制机制、提质培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育类型丰富、结构协调、数量庞大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此,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政策文件,指明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了职业教育类型的地位,认可了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并要求要推进深化办学体制、办学机制、人才培养、制度保障的改革。

(二)产业发展变革,为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提供优质就业岗位

1.产业发展技术变革,需要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岗位技能。科技革命的快速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催生了产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变革,导致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再平衡、重塑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广泛应用,产品技术含量得到大力提升,实现了产品向集成化、智能化、电动化、轻量化转变,逼迫企业优化、再造产品的制造工艺和流程。这不但需要企业加强存量技术技能人才岗位培训,提升技能,增强新岗位适应能力;还需要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培养方式、优化人才培养规格,提升技术技能人才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流程的能力。

2.产业发展方式变革,需要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岗位复合能力。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导致经济萎缩萧条、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产品附加值降低。为此,中国经济实施加快结构调整、打造新引擎、增强新动力的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推动资金和规模发展方式转向技术和品牌建设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抢占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制高点。而“科技创新+品牌化”的产业发展方式,需要职业教育培养懂技术、具备信息化和智能化、善于管理规划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人民教育期盼,为职业教育高质量改革发展提供推动力

1.人民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期盼。职业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打通长期横向不融通、纵向不贯通的问题,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即打破只有专科教育的“天花板”,破除技术技能人才终身成长障碍,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新体系,满足人民对多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

2.人民对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期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一直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职业类学校毕业生往往不适应产业发展急需的岗位技能和素质能力,以致出现企业“用工荒”、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就业的现象。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办学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徒制、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式教学,聚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家国情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面临挑战: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点

(一)人才强国战略提出职业教育办学多元化

国家的发展与治理需要多元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在国家发展与治理中同等重要。当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存在办学时间短、办学方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体系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职业教育要应对好两个关键的挑战:一是强化职业教育内涵与特色。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两个关键特性,高等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培育的人才要有一定的基础素养,具备一定适应社会发展的通用知识,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提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则的竞争力;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建设、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需要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职业能力。二是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式。职业教育为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服务范围是区域产业,服务主体是区域企业,产业、岗位是职业教育办学优化的重要参考依据。职业教育只有坚持“利他”的合作方式,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厘定各方的责权利,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转型升级对现有人才规格提出新要求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是发展方式变革和技术变革。发展方式变革转向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技术变革转向新技术的快速、广泛应用,这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面临重塑人才培养素质、知识、能力的挑战。一是重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素质。职业教育要融合国家意识、国际规则、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凝聚归并成若干素质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凸显价值引领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票否决权。二是重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知识。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速,加快了岗位变迁和岗位能力变化。所以,职业教育要建立动态监测更新机制,开发适应岗位变迁和岗位能力变化的专业知识,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三是重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也是评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厘出首岗、发展岗、迁移岗的能力,着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人民期盼建立高质量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质量与人民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只有中专、大专两个层次,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不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更多家长倾向于子女选择职业教育,认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期望掌握一项专业职业技能,应对就业市场。同时,也希望子女能够提升学历,接受更高层次的本科及研究生职业教育,为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职业教育面临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挑战。一是纵向贯通。建立新的职教高考制度,构建“中高本研”一体化的新职教体系,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终身成长,满足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二是横向融通。打通校与校、校与企的横向人才认证体系,建立校际课程学分、荣誉奖励等互认机制,建立校际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校企双方资格证书、职业能力认定、进修经历等互认机制,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就业渠道。

三、应对策略: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办学层次跃升:构建“中高本研”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建设高质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一是建立基础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制度,推动基础教育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改革,嵌入劳动教育,养成和唤起学生“公正的劳动方法”“严谨的劳动习惯”“真正的劳动热情”,为学生选择未来专业和职业奠定基础。二是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坚定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定力,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相当规模与比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提质培优计划,依据地方未来产业布局、产业集群发展、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分类建设特色鲜明、错位协调发展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三是建立类型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双高”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进校内学生的1+X证书制度,引导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区域重点产业链、创新链的能力。四是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人才,以科技应用与研发能力培养为主线,推动应用型本科学校设置专业,招收职业教育研究生,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研发人才。

2.打通各层次职业教育衔接通道。一是构建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的衔接通道。通过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师资互聘共享机制,实现教师互教、课程互换、学分互认,畅通各层次职业院校之间的转学、升学路径,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搭建“立交桥”。二是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升学选拔机制。通过实施“文化课考试+职业技能测试”的职教高考制度,让具有或相当高中毕业水平的学生参加职教高考,采取分层分类的选拔方式,进入专科、本科职业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取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三是建立职业教育专业硕士选拔机制,对符合选拔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实施职业教育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达到毕业要求的,颁发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和学位,认定为应用型高层次技术技能研发人员。

(二)办学质量提升:完善办学体制机制与增强专业适应性

1.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一是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建立动态专业更新机制,停招市场需求萎缩的专业,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二是健全多元办学格局。依托龙头企业的资金、场地、技术、设备、管理体制机制及完备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联合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联合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三是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政府要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依据产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布局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层次,推进将产教融合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城市规划,明确产教融合任务,统筹谋划、整体设计、同步推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职业教育供给。建立产教融合考核评价体系,把政府、学校、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的工作业绩纳入各类政府绩效考核评价,构建产教融合良性循环发展新格局。

2.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一是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职业学校要积极与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等优质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合作,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攻关产业前沿重大关键技术和行业、企业共性关键技术。职业学校与技术转移代理机构加强合作,搭建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的桥梁,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职业学校与地方政府、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优质企业联合,发挥各自特长,整合优质资源,组建创新创业学院、创业园、实验实训中心、实践基地,创新建设管理与运行绩效机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技术技能提升搭建平台。二是拓展校企合作形式与内容。职业学校要与行业龙头企业、地标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学徒制培养、职教集团建设。校企打造“育匠联盟”,制定育人标准,重塑工匠人才培养的素养、知识和能力,再造具匠心、擅匠艺、通匠术的“三匠合一”的现代工匠人才培养规格。组建校企资源开发共同体,重点开发规范化的技术课程标准,构建实习实训和技能评价体系,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和实习实训实践的指导能力。三是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加强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评价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激励政策和措施,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质量作为企业参与评选、中标、贯标的重要参考依据。校企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优化分段分类的人才培养路径,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期。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社会培训、学历提升,探索多方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贡献度分配收益,提升校企合作的效度和深度。

3.增强专业适应性。一是适应产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根据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紧跟产业发展变革和企业技术升级,分析产业变革和技术变革催生的岗位变迁、岗位能力提升,整合校企资金、场地、技术资源,瞄准现代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按照专业大类重组专业,开展专业集群建设,提升专业集群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能级。二是适应行业发展,推进专业升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契合区域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主动设置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培育区域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又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专业格局。依据现代企业智能化改造,开设智能制造技术、控制技术、测量技术等新专业;根据企业数字化转型,开设数字技术、数字服务、数字传播等新专业,提升专业服务新产业、新技术的能级。三是适应企业需求,提升专业品质。以区域重点产业布局、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以企业对传统人才需求提档升级、新型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为突破口,推进专业改造升级,关停招生就业两不旺的旧专业,新建贴合区域产业变革和技术变革的新专业,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专业建设提档升级,建设一批支撑专业发展的资源,打造一批品牌专业,构建国、省、校、市的梯队品牌专业格局。

(三)汇集教育资源:建设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1.加强教学硬件资源建设。一是教室智能化改造。教室是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育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的主场地。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教育的广泛应用,传统教室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改造提升。第一,满足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室设计要体现艺术性,更要体现核心价值观,把优秀地域文化和先进校企文化融入教室的各个角落,使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先进文化熏陶。第二,满足“互联网+教育”的需要。将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融入教学,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展示教学模型,开展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打破传统教室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服务学习者远程学习。第三,满足学术活动的需要。教室课桌按照模块化组合设计,安装多媒体话筒、投影仪、电脑等智能设施,方便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辩论比赛、学术讨论、班级会议等活动。二是实验实训室建设。产业发展变革和技术变革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实验实训室不再是练习技能的训练场,而是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技能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掌握新技能、培育创新能力的实践站。第一,把实验实训室建成理论知识的实践检验场、技能训练的练习场,开展实训课程、仿真训练的基地,满足常规技能训练需求。第二,要发挥实验实训室实验与实训的双重功能,满足师生开展课程项目研究、企业技术改造验证、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改进等需求。第三,实验实训室模拟企业的真实生产场景、真实工艺流程、典型产品加工制造流程,提高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体验感。

2.加强教学软性资源建设。一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更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探索建立由政府牵头,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机制,重点打造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学校骨干教师协同融合的混编教师团队,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同时,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参与,融入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机制。二是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要素。课程教材建设要聚焦三个关键:第一,构建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专业集群为主线,在专业群内设置“根”专业(核心技术)、“干”专业(应用领域)、“枝”专业(新兴产业)。以专业服务行业技术岗位的必需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群共享的底层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专门技术)、专业拓展课程(技术拓宽或技能升级)培养途径,实现“先宽后窄”“分层分类”培养。第二,优化课程结构,重整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知识技能与职业标准统一,避免教学内容滞后或脱离生产实际。通过设计“挑标杆企业—选典型岗位—找工作任务—理职业能力素养—定课程体系—写课程标准—论证与更新”流程,将“新素养、新技术、新技能”课程化,同步升级项目、任务和资源,完善课程标准。第三,教材建设要紧跟时代和信息技术发展,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教材。按照“典型岗位—典型项目—典型任务—典型活动”流程,按照真实项目、典型案例、活动要求,开发教材内容。三是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混合式、项目式、情景式教学方法,将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真实项目案例、真实项目过程、真实项目压力、真实岗位技能融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企业真实需求与教学全过程融通。动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按照真实工作流程,结合企业生产工艺,动态调整教学任务。教师选取典型企业的典型生产线的典型案例,根据不同学段设计不同项目、不同功能模块训练不同技能,按照生产性流程开展项目化教学;教师利用典型技术参与企业的典型产品开发,师生组建研究共同体,共同参与企业典型真实产品的研究、设计与加工,取得相应报酬,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校企技能人才
人才云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拼技能,享丰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