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值得关注的“吉林实践”
2023-01-02车秀兰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明确了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吉林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统筹推进职教、高教、继续教育整体发展,其基本经验是契合党的二十大关于职业教育工作要求精神的,值得总结和关注。
[关键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吉林实践
[作者简介]车秀兰(1954- ),女,吉林德惠人,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常委,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吉林 长春 130052)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4-0005-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一战略部署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明确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阶段,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新领域新赛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不断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全国各地立足自身实际,深入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吉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统筹规划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其基本经验是契合党的二十大关于职业教育工作要求精神的,值得总结和关注。
一、顶层设计:让服务振兴的两个“翅膀”都硬起来
吉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多次深入到本科高校、高职学校、中职学校和企业,了解情况,部署工作,并责成省政府分管省长牵头,组织制定相关文件,做好顶层设计。2013年,《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正式印发;翌年,《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印发。这两个文件的连续出台,被称为吉林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组合拳”。作为开启全省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征程的蓝图设计,两个文件的意义重大。在“系统谋划、整体联动”方面,文件重点解决了以下问题:第一,形成了全省高教、职教战略地位和协同发展的共识。文件提出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高端、人才的高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职业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的基础;高等教育突出应用型转型改革带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突出体系建设发挥高教改革创新的引领作用。第二,确立了推进全省高教、职教现代化发展的衔接目标。高教文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到2020年,形成以应用型为主体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职教文件提出,加强中等与高等职教衔接,引导普通本科院校和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到2020年,形成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三,明确了全省高教、职教改革的重点任务和联动机制。高教文件明确了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特色发展、提高教师素质、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等6大类19项改革任务;职教文件明确了优化布局结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等4大类19项改革任务。关于高职发展、本科转型、特色办学、培养贯通等要求和举措,两个文件相互嵌入、一脉相承、精神一致、互促联动。
在具体的改革举措中,有4项措施产生了重大影响,显示了“组合拳”的效力:一是推进本科转型试点。支持10所普通本科院校开展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先行先试,开展与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共同实行“3+4”“3+3”等人才培养衔接,以此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带动高教和职教的整体发展。二是实施“双白”计划。在全省本科高校实施长白山学者计划、在职业院校实施长白山技能名师计划,以省政府名义面向国内外聘请200名“长白山学者”、200名“長白山技能名师”分别进入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兼职或专职任教,实行同等荣誉、同等待遇。这一措施极大提升了职业院校和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三是明确生均拨款标准。规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到2015年,本科和高职高专生均拨款水平分别达到1.5万元和1.2万元以上,5年内实行统一标准。2017年就达到了本科和高职均为1.5万元/生的标准。四是确定特色发展方针。推进高校分类管理体系建设,实行分类评价,引导本科高校、高职院校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在不同层次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创建名校。
二、“双特”带动:把服务振兴发展放在第一位
在全省高教、职教领域全面实施特色高水平学校、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是吉林省打好高教强省、职教兴省“组合拳”的最有力抓手。省委书记景俊海把这项工作定义为“双特工程”,他强调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做好服务振兴发展工作是第一位的标准、是最大的特色,并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2018年,省政府分别印发《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吉林省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了三个创新性建设理念:一是本土建设。要根植吉林大地办学,紧紧围绕“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定规划、设内涵,切实解决吉林问题,满足振兴发展需要。二是分类建设。要摒弃传统项目建设一套指标一个赛道的模式,实施分类遴选、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引导学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三是自主建设。坚持建设主体是学校,以绩效评价为杠杆,引导学校自主规划、自主定位、自主建设,充分激发内在动力。
按照部署,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共同制定了项目遴选标准、程序、办法、建设内容和验收要求,组织遴选立项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16所(其中,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所、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6所、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8 所)、特色高水平学科项目 259个、特色高水平本科专业项目292个;特色高水平高职高专建设项目11所、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项目130个;特色高水平中职学校40所,特色高水平中职专业(群)项目123个。建设项目实现了对全省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的全覆盖。
“双特”建设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驱动力。一是有力推动了立德树人。在“双特”建设标准和评价上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放在首位。东北师范大学牵头编写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各高校联合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全省高校、职业学校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创新开设“学习筑梦”思政课选修课,全省职业学校开展了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进校园、上讲堂活动。二是有力推动了产教融合。推动全省高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成立教育集团、育人联盟等92个,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红旗工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冰雪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154个,开设校企协同育人定制班20个,确定实施农科生“订单式”专业19个。三是有力推动了科教融汇。通过项目建设带动高校新增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21个,组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特色智库)186个,建设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46个。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521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96项,持续产出和落地转化了385项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急需的科研成果。四是有力推动了“双创”贯穿。在高校、职业学校普遍开展“奋斗有我,就在吉林”的教育活动,落实“双创”教育进培养方案、进基地、进园区。全省高校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6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3个,职业教育创业基地(创客空间)68个。五是有力推动了全员培训。发挥高校继续教育机构、职业学校培训功能,实施全民职业技能素质培训工程,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岗位提升和创业能力培训。
三、出台条例:打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高教强省、职教兴省的根本途径,是激发高校、职校办学活力的有效手段。但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政策悬空不落地”的现象,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良性循环面临“最后一公里”的障碍。破解“最后一公里”障碍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法制。为此,省人大常委会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组织研制了《吉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于2019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一是将普通本科院校纳入法律支持保障范围。条例明确开展职业教育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适用有关规定,以此引导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型,举办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二是明确有关部门的法律职责。明确规定教育、人社、发改、工信、财政、农业、国资、税务、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等群团组织、行业组织做好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职责,以此解决推动合力不足、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三是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明确规定支持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引导学校和企业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突破对校企合作的狭隘理解和认定。四是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做出明确规定。规定企业、行业组织可以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学校;企业与公办学校、政府与民办学校可以依法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学校或者学院(系、部)。将政策要求变为法律规定,解决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律依据缺位问题。五是对参与合作人员薪酬、奖励等做出明确规定。规定校企双方可以自行约定兼职人员薪酬,享受相关待遇;学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合法取得的兼职报酬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单位工资总额基数,破解有关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不足问题。
条例的出台为全省打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涌现出一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全省确定的普通本科应用型转型改革试点学校,该校与吉林报业集团合作举办股份制的“吉报班”,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建设、组织教学实施;与吉林通用集团合作在企业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通用现场工程师培养班”,实行工学一体教育模式,重点为企业培养“上岗即当工程师”的人才。辽源市委市政府投入12亿元资金,建设辽源职教园区,将5所高职、中职学校集中园区办学,引进多元资本成立企业性质的辽源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探索园区产业化运营和服务模式。长春市九台区政府利用拥有大学生创业园、国家高技能人才训练基地等资源优势,与民办性质的中工教育集团合作建设“吉林匠谷”,引进60多家企业、6个行业组织、20多所本科高校和职业学校合作打造匠谷,探索创业型工匠人才培育和技能创业企业孵化一体化发展模式。
四、聚焦县域:坚守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主阵地
建设县级职教中心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农民教育伟大改革实践的一個创举。通过县级职教中心对农村人口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广泛实施农业技能教育、文化普及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力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力结构,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根植于我国“三农”实际,极大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其经验的精髓是职教、普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本质上就是由政府动员和整合县域内多种资源和力量,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吉林是农业大省,担负着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重任,如何发挥农村教育的作用、助力“三农”变革和农业现代化是重大实践课题。吉林省委省政府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县级职教中心仍然是实施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主阵地,办好县级职教中心仍然是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环节,必须守住办好。2014年印发的《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每个县(市)办好1所县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形成中心城市、县域学校合理分布、均衡发展的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县(市)政府加强统筹,各部门汇聚工作合力,推动县级职教中心新一轮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全省有3个县被评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有15个县级职教中心进入全省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行列,有10个县级职教中心被评为全省服务县域振兴示范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单位。
在新一轮的建设中,县级职教中心被赋予新的定位,就是县域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创新创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和扶贫开发、新农村社区教育和文化建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综合性基地。围绕新要求新定位,各县和中心开展深入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例如,集安市職教中心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一个山区县,是全市唯一一所中职学校。中心坚持根植当地经济办学,走出了一条“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发展之路。2010年,时任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对中央学习实践活动《简报》第1060期《吉林省集安市职教中心采取三项举措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一文做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学校办学方向,要求借鉴和推广其经验。十几年来,学校以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探索出了“蜂业为主、四业联动、横联下带”、“基地引智、沿江聚力、训孵一体”等新的产教融合模式和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服务模式,向总书记提交了一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答卷。再比如,位于四平地区卧虎镇的双辽农职教中心,是全省唯一一所校园设在乡镇的县属中职学校。中心始终根植“三农”办学,是全省农职教的一面旗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学校深化科教产融合,坚持育扶富并举,深入探索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养新模式。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担任市农业科技首席专家、办学顾问,在学校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木耳菌种生产示范基地,提升中心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实行学生与学校共建家庭生产实践基地、经营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制度,有效帮扶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五、多措并举: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贯通横向融通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此可以看出,体系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总抓手、总统领。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就是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和“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按照这一要求,吉林省坚持把完善体系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总的工作目标抓牢抓实,多措并举推动体系建设,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一是整合资源做强中职学校。通过省级财政奖补、示范校评估、“双特”项目遴选等方式,推动各地整合优化中职教育资源,重点解决中职学校小、散、弱的问题。“十三五”期间,全省中职学校从400多所整合至200多所。2021年,全省启动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在“十四五”期间将中职整合至150所左右,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夯实中职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二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依托国家“双高”校和优质校建设项目、省级双特建设项目,推动高职学校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办学有特色、专业建设有品牌、学生就业有市场。全省建设国家“双高”项目学校4所、优质校6所,双特建设项目学校11所,双特建设项目专业群130个,实现了核心城市(地区)有“国高”“国优”校、中心城市(地区)有“省特”校、每所学校有特色专业群的格局。三是高起点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持续深化高教分类管理改革,推动省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全省有22所本科高校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重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在“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中统筹安排职业本科学校建设,重点支持具有建设基础的高职学校补齐短板,高标准建设4~5所职业本科学校和一批职业本科专业。四是积极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对全省研究生教育布局持续优化,重点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十三五”期间增设专业硕士教育布点49个,进入“十四五”以来增设了28个,强化高端教育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引领和影响。五是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围绕全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引导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的校园和地方教育园区建设,对产业布局与院校布局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长春、吉林、辽源、四平等地集中资源分别建设了4个职业教育园区。通过学科评价、专业评估、专业群建设遴选等,统筹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加快做强做大汽车、现代农业、医药、装备制造、化工、冰雪旅游、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领域的专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保、人工智能、通用航空、生物技术、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人才紧缺产业领域的专业。六是完善“职教高考”制度。重点依托应用型高校专业开展中职与本科、专科与本科衔接培养试点,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中职与专科高职贯通培养、衔接培养,目前,全省中职学校80%左右的学生可以升入同类型上一级学校学习发展。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领域,支持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专项职业技能考场和试题资源库,建设具有吉林特色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体系。建立8个专业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一体化衔接建设。七是推进职教与普教联动融通。2020年,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加强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依托优质职业学校设立了80个面向普通中小学的职业见习、技能实践基地,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技能爱好。
六、创立文博:协作共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7年,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长春市教育局以及全省多所职业院校成立文博共建联盟,全面启动以职业教育博物馆(下称“职博馆”)建设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共建工程。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创建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博物馆。在2007年创建全国首家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史馆,2012年在省博物院举办全国首个中国职业教育史展、在上海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应邀设计中国职业教育成就展、经批准建立职业教育博物馆并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基础上,采用社会团体、高校、学术组织、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共建方式,在长春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了集实体馆、数字馆、文献馆、新媒体传播中心、教育实践基地等于一体的全国首家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实现了对职业教育历史文化资源和育人资源的整合聚集。二是建设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基地网络。发挥职博馆建设的示范功能,通过省示范校建设项目、“双特”建设项目指标引导,支持和鼓励优质职业学校把依托专业优势建设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博物馆、展览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分别建立了铁道、红旗工匠、现代物流、长白山中草药、都市职教、女子教育、农耕文化、热爱生命等专业文化博物馆、展览馆,形成了职业教育博物馆文化教育基地网络。2021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发挥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品牌作用,支持建好汽车、农业、医药、冰雪、铁路、物流、金融等专业教育博物馆、展览馆,构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文化研学服务网络。三是建设职博馆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成立吉林省职业教育文化育人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标准引领、文化主题、培元铸魂”的原则,组织研究力量对职业教育博物馆、全省职业学校专业博物馆(展览馆)、职业学校校史馆(室、廊)的文化挖掘与建设的重点领域进行梳理和研究,提出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行业文化、专业文化、地方文化、人物文化、校园文化等7类课程体系建设指南,组织制订了中国远古技艺传承、洋务学堂与实业教育、宋代工艺大师、唐代工艺大师、明清工艺大师、红旗工匠、长白山技能名师等28门课程的教学方案。四是探索职博馆文化育人活动模式。成立博物馆教育教学活动实验基地,由教育专家、职博馆专业研究人员、职业学校管理人员、有关专业教师等组成职博馆教育活动开发团队,根据职博馆资源和平台特点,在职业师范教育学专业及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城市建设等专业学生中开展职博馆文化教育模式探索,总结了师生共同参与文物整理工作的研学制、探寻专题的访问制、担当义务讲解与服务员的体验制、共同互动交流的研讨制等学习活动模式。通过省示范校、双特校、示范基地评选,省职业技能月活动优秀项目评选等,推动职业学校把入馆学习列为素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全省优质职业学校全部参加入馆学习实践活动,实现了进方案、进课堂、进学分。
回顾和总结吉林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有几个基本点值得关注: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统筹”的根本保障。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要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第一位。吉林省委省政府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规划高教强省、职教兴省,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确定了“四梁八柱”,保证了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通过加强党的各级组织领导,推进思想政治建设,为规划实施和政策落实提供根本保障。第二,坚持扎根吉林办教育是获得恒久动力的源泉。吉林省委省政府把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服务作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的根本方针,始终强调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要通过服务振兴发展出特色、出质量、出品牌,坚持职业教育为地方发展培养有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要求精神。第三,坚持“大家办”是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方针。职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大家办”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实现蓬勃发展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吉林省始终坚持“大家办”的体制机制建设,统筹协调各部门共同支持和兴办职业教育,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使协同创新有了关键支撑。第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需要按规律育人、按规律办学。吉林省坚持在发展规划和政策要求上“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实施“双特”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中高职衔接培养等重大政策上目标明确、推動坚决,最终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上述四点,是吉林省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经验,它们构成了吉林未来做好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工作的基础。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要求,吉林省的工作需要新的破题。相信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职业教育一定更加奋发有为,提交一份让党中央和吉林人民满意的新答卷!
[参考文献]
[1]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EB/OL].(2020-06-03)[2022-11-01].https://jwc.neepu.edu.cn/info/1051/1148.htm.
[2]本刊编辑部.职教兴省:吉林发展战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4(33):26-27.
[3]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吉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EB/OL].(2019-06-06)[2022-11-01].http://www.jlrd.gov.cn/xwzx/dfxfg/201906/t201906
06_5910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