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易院士环境危机 难以忽视的真相

2023-01-02

当代矿工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人类环境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技飞速进步,使人类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旅行,生产出更多的工农业产品来维系便捷的生活。但在歆享现代化的同时,人类活动也为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是摆在人类眼前的危机。在繁华之外,地球环境的逐渐损毁,是我们难以忽视的真相。

环保观念的勃兴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写成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化学农药投入农业生产以后,农村的春天发生的变化。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没有用化学农药的时候,农村的春天是一片欢腾,农夫耕田,孩子们玩耍,鸡鸭牛羊在田间奔跑,小鸟在空中飞翔歌唱;但是自从化学农药使用以后,农村的春天就被一片寂静所笼罩,因为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着成人、儿童、鸡鸭牛羊甚至于小鸟,很多生物都莫名其妙地死亡了。基于这些现象,蕾切尔认为,人类过去所走的发展模式,看起来是一条通向光明前途的康庄大道,实际上潜伏着灾难;所以我们应该要走另外一条道路,也就是要改变经济发展的道路、模式。

在蕾切尔·卡逊以《寂静的春天》让人们关注环保之后,由10个国家的30位专家组成了一个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从1968年开始,他们一起研究环境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的方案。他们的研究报告在1972年发表,称作《增长的极限》。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两条,第一条是,我们地球上的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但是现在地球出现了四大趋势,即人口增加、粮食短缺、资源消耗过快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对这些趋势加以控制,地球就要崩溃,发展就要完全停止。这本书由此得出另一个结论性的观点,那就是我们的增长一定要有极限,需要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当时,这些观点在不少人看来都比较有道理,因为在1972年的时候,这4个问题都已经显现出来。特别是在第二年,石油危机爆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暴露无遗。

联合国很关注《增长的极限》这本书研究和编写的过程,而它也促成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诞生。在1982年于非洲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环境管理理事会议上,日本环境厅前厅长原文兵卫代表日本政府建议设立这种机构,受到代表们的支持。1983年的第三十八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成立这个独立机构的决议。这个委员会的目的之一,便是针对《增长的极限》一书中部分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观点,比如完全放弃增长,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的关系到底该怎么解决。

这个委员会不负众望,在1987年发表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个文件同意“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 关于“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不能够无限满足人类需要”的观点,但应对措施不是限制增长,而是让人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知识链接

古代中国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很多先人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或者类似的理念,主张人必须同天、地(大自然)和谐相处。

比如孔子曾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庄子则说:“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孟子也曾提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几位大师都把能否与天地合为一体,看作是做人的根本,衡量人的标准,乃至国家是否安定的根本。

荀子提倡变革自然需兼得天时、地利与人和,并且对此有精彩的论述。他说:“若是则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贷浑浑如泉涌,涓涓如河海,暴暴如山丘,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若否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地敖然,若烧若焦。”他已经预见到了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将会造成灾难,兼得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荀子还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鱼鳖鳅膳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不能乱砍滥伐,乱捕乱猎,让自然界可持续发展,乃至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这次会议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定义,那就是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至于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观点,和《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结论是一样的,那就是不追求短期内的局部发展,而是追求千秋万代的持续发展,并且要求整个地球都要这样做。可持续发展和传统的发展思路相比,是有明显差别的。传统发展模式只考虑经济GDP增长,而可持续发展要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传统发展模式只考虑局部短期行为,而可持续发展是长远考虑;传统发展模式以损害自然为代价,鼓励人与自然斗争,而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类社会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从那时起到现在,联合国每隔10年,也就是每逢尾数是“2”的年份,会开一次大会来讨论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是,1992年里约热内卢大会确定的目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我们的地球仍然伤痕累累,世界仍然冲突不断,环境问题继续存在,比如全球气候变暖、森林破坏、水污染、水资源缺乏、大气污染等。全人类的未来还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地区冲突、恐怖主义、霸权主义、跨国犯罪、毒品走私、贫困等。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非常正确,但是任重道远,有赖于每个人都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

地球面临的环境危机

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技飞速进步,让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农业时代的我们只能够依靠双腿或者畜力出行,而现在有汽车、火车和飞机,甚至出现了少量“太空游客”,但在带来很大进步的同时,工业革命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体包括四个方面。

森林破坏

第一个方面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物种加速灭绝的趋势如果不加遏制,或者说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话,人类总有一天也会在地球上灭绝。相比于一些低等动物,人类是相对脆弱的,还要依赖很多的生物和生态环境条件才能够生存。

第二个方面是臭氧层被破坏。在大气层中,有一层臭氧层可以挡住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医学上使用紫外线来杀菌,但如果强紫外线直接照到地球上,就会伤害人类,导致皮肤癌等疾病。40多年以前,科学家突然发现大气中臭氧层的浓度在减少,与此同时,人类中皮肤癌患者的数量增加了。后来,科学家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得出的结论就是臭氧层损耗和臭氧层空洞会增加人类患皮肤癌的概率。导致臭氧层损耗的原因之一,是一些人工化合物,比如老式冰箱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就会损耗臭氧层。因此,现代社会已经不再生产氟利昂冰箱。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持久性有机物污染。这一类有机物的特性就是化学结构非常稳定,可以非常长久地停留在环境里,然后通过环境介质进入人体,它可以非常长久地在人体内存在,而且浓度会不断累积。持久性有机物对人类有四大危害,就是致癌、致畸、致突变和削减人类雄性激素(影响人类繁衍)。这些有机物已经弥散到全球,在南北两极,一些人烟稀少、没有化工厂的地区,也没有人会用这些持久性有机物的地方,却可以检测出持久性有机物来。

最后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全球气候变化。如今,人们几乎在所有的政治会谈场合,都会谈及这个话题。2015年12月,法国巴黎召开了最新一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首脑峰会。

面对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中国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随着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发展,现在中国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人均排放量,而且中国每年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占世界总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值的70%。因此,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的节能减排举措。

2014年冬天,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一个共同宣言,分别提出了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承诺。在这份文件中,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30达到峰值,此后逐渐减少,而且希望峰值能够提前。这项宣言发表之后,世界各国都对此表示欢迎,因为这是中国开始认真对待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信号。

⦿ 延伸阅读

《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自问世以来,便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它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书中对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强烈震撼了社会公众,成为人类淘汰剧毒农药的关键因素,并开启了人类的环保事业。

但在一些化工和生物工程不够发达的地区,在一些抵御病虫害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依靠剧毒农药的贫穷落后国家里,由《寂静的春天》引发的环保声浪,使这些国家还没有准备好替代品便决定停用剧毒农药,由此引发了昆虫传播疾病的流行。这些由产业链改变带来的伤亡,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反《寂静的春天》运动”。2004年,美国科幻作家迈克尔·克莱顿(《侏罗纪公园》的作者)写道:“《寂静的春天》导致的死亡,比彼阿道夫·希特勒杀害的人更多。”时至今日,对《寂静的春天》的评价,仍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循环经济营造美好未来

事实上,在古代中国,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信奉着“天人合一”的观点,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之后,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更应注重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这便是“工业生态学”的起源。“工业生态学”的基本观念,便是对任何工业产品都要做生命周期的全分析,从开采资源到生产产品到消费产品,最后淘汰、抛弃产品,每一个阶段都要分析是否会浪费资源、造成污染,以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的产生。在此基础上,任何工业产品废弃以后,都不要把它当成是废物扔掉,而是要把它当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材料甚至完好的零部件。工业生态学也提倡要在工业和工业之间建立共生代谢的关系,将上游工厂的废料作为下游工厂的原料,以节约自然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

⦿ 延伸阅读

剧毒农药DDT

DDT是世界上著名的剧毒化学农药,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属于有机氯类杀虫剂。DDT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以制成乳剂。20世纪上半叶,这种农药为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危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DDT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因为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而且流入自然水体后,容易被鱼、贝等海洋动物所富集,以至于捕捉鱼、贝的南极企鹅体内,都被发现有DDT残留。在《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之后,DDT污染广为人知,世界上很多国家因此而宣布停用DDT。

但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重新启用DDT,用于控制蚊子的繁殖,预防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昆虫导致的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卷土重来。

丹麦哈伦堡有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这里的主要工厂是燃煤电厂,燃煤电厂排出来的硫为硫酸厂所用,粉煤灰为水泥厂所用,硫酸钙为石膏板厂所用。这样,燃煤发电产生的污染大大减少了,电力工业的废弃物也成为有使用价值的化工原料和建筑材料。电厂的废热也通过管线,传输给需要取暖的工厂和居民使用,也没有浪费。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围绕蔗糖制糖厂建造了一个生态工业园,把过去没有用的甘蔗叶、甘蔗梢用来养牛,围绕牛肉建设肉制品加工厂,围绕牛奶建设奶制品加工厂;榨糖之后的甘蔗渣供应造纸厂,也可以用来发电;甘蔗过滤时候产生的泥可以做成有机肥;糖蜜做成酒精的酵母。这些资源原来被制糖厂浪费,变成了污染,而现在都被利用起来,“吃光榨尽”了,污染则被降到最低。

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尾气排放

节能减排也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想要淘汰煤炭是不可能的,但完全可以凭借现代科技手段综合利用,就像丹麦人所做的那样。此外,中国也可以引入一些新能源,比如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核能。对于使用端来说,家用电器应当设计得更加节能,并淘汰高能耗的款式。

在利用农业废弃物方面,农村小型沼气室或许是一种解决方案。在利用沼气最兴旺的时候,中国曾经有4500多台农村小型沼气室,用以将人畜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成沼气(甲烷),为农村提供生活能源。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沼气室当中90%以上没有在工作,这其实是不应该的。经过现代技术提纯的沼气,甚至有可能成为汽车的燃料。

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已经是现代文明的共识。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一定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要推动形成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就是说,中国人有钱了,但并不能选择奢侈的生活方式。

比如拥有私家车很有“面子”,有了普通轿车还要想大排量的SUV,但对绝大多数城市人来说,大排量汽车意味着对石油资源的无谓浪费。因此,向欧洲人看齐,鼓励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环保的交通工具势在必行。中央“八项规定”禁止大吃大明,除了防止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腐败的用意,也是希望制止社会上流行的宴席排场,减少食物浪费,从而让生产、运输和加工食物消耗的能源减少。这些从细节着眼、避免奢侈的环保做法,其实代表着理性的生活观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炫耀性的消费已经过时。但是在中国,奢侈品消费正在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上流阶层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不惜为此大量浪费资源,这是一种需要警惕的趋势。

猜你喜欢

人类环境发展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类第一杀手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环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