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产业空心化的不利影响、成因与治理对策*
——以黑龙江省为例

2023-01-02朱志猛宋志彬刘艳霞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空心化黑龙江省农业

朱志猛,宋志彬,刘艳霞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86;2.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哈尔滨 150086)

一、引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决策部署,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陈文胜等,2022)。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与基石,是推动城乡要素融合、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创收的主要措施,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的重要抓手。但现阶段,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外流严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黑龙江省人口比第六次普查净减少646.3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减少603.79万人,约占93.41%。人口密度降低且村庄分布较为分散导致要素资源无法共享,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同时,村庄过散过小也造成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本提高,大量耕地、房屋、宅基地等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物质形态的表现,也是农村内部衰退而外部粗放型发展的空间形态的表征(胡绍雨,2019)。农村产业空心化造成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村人口空心化又加重农村产业空心化程度。因此,只有扭转农村产业发展困难的局面,为农村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激励农民投身乡村建设,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共同推动美丽村庄建设,才能把农村变成各种要素持续汇聚的“经济主战场”,才能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目前,国内外关于农村产业空心化问题的研究着力点集中在农村空心化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治理路径与对策建议三个方面。首先,关于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早在19世纪罗伯特·欧文便提出了“新协和村”的假设方案,虽然并未出现“农村空心化”字样,但为之后农村空心化的理论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吴志强等,2010)。日本学者使用“过疏化”概念,正式对农村空心化现象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过疏化”的概念界定、特征分析以及“过疏化”背景下村落终结问题等(席婷婷,2016)。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学界对农村空心化内涵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差异,现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一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聚落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农民进城等引发的“人走屋空”,导致农村闲置宅基地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形态,其结果是产生空心村(刘彦随等,2009);二是基于农村人口外流到城市的角度,分析研究村庄的发展形态,认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造成农村空心化,导致支撑乡村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资金、技术、知识、人才等资源大量流失,使乡村治理可利用手段匮乏,陷入发展困境,呈现出“有流动无发展状态”(徐勇,2000);三是综合视角,即农村空心化是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出现迟滞甚至退步的现象(戴攸峥等,2015)。其中,第二种观点因较为直观,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常见的观点,核心在于将农村空心化狭义等同于农村人口的空心化。其次,归纳并总结造成农村空心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和治理路径也是现阶段研究的一大热点,学界普遍认为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受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等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单独或叠加在一起导致空心村现象的出现(冉光和等,2014)。尽管一些学者提出农村空心化现象可能发挥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城乡一体化等积极作用(薛维然等,2017),但大多数学者更关注农村空心化造成的青壮年人口流失、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负面影响。基于此,一些学者从发展农村经济(刘永飞等,2014)、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王伟勤,2014)、推进城乡制度一体化(崔卫国等,2011)、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杨春娟,2016)等角度认为加强对农村空心化治理势在必行。最后,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如何治理农村空心化,宏观方面主要研究农村空心化治理的思路、模式和对策,微观方面主要采用实证、案例分析方法,侧重研究空心村影响因素和农户整治意愿,为实际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综上所述,学术界围绕农村空心化和农村产业空心化问题已展开大量研究,并取得许多建设性成果,但目前仍有两方面少有学者研究探讨,一是关于黑龙江省农村空心化的相关研究。国内对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较多,但是以黑龙江省为对象的文献则相对较少,考虑到农村空心化现象受自然、经济、社会、政策、技术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因此,为了精准把握黑龙江省农村空心化问题,需充分考虑黑龙江省农村的地域特征和经济发展现状,厘清造成其空心化的主要因素,深度分析本地区农村空心化形成机理和演进特征,提出去“空心化”的差异化对策等;二是关于农村产业空心化问题,已有研究普遍从人口空心化表现去理解农村空心化,事实上农村空心化的最根本原因是农村产业空心化,宋伟等(2013)认为,产业空心化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失,形成人口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又进一步加剧农村村落荒废,引发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和日益萧条,因此,从产业视角开展农村空心化相关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基于此,本文在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空心化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重新诠释新形势下农村产业空心化内涵,并从产业角度解析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内在机理,找寻破解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空心化的路径和对策,以期支撑黑龙江省乡村全方位振兴,助力黑龙江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二、农村产业空心化及其不利影响

(一)农村产业空心化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广大农村,特别是北方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加剧了城乡差距的扩大,使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愈发明显。根据既有文献的研究结果可知,农村“空心化”主要包含了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村产业空心化、农村土地空心化以及农村社会服务空心化四个方面,其中农村产业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最重要、最根本的表现之一。农业作为农村的支柱性产业,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加之种粮成本持续攀升、种业新技术应用不足等(余志刚等,2022),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同时,随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以及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导致大量资金回流城市,使农村从农业延伸的传统产业不断退化,面临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层次较低及聚集度不高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马丽等,2021)。此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新产业形式和新经营模式的发展也相对缓慢,致使农村产业空心化成为农村空心化治理的一个复杂而难解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农村产业空心化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产业空心化”的概念最早是由Bluestone等(1982)基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FDI)而导致本国产业竞争力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现象提出的,研究认为产业空心化主要是由于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失所造成(赵勤,2019)。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生产能力、供需平衡、生产要素以及国际竞争等角度重新定义产业空心化,而具体到农村产业这一领域,赵勤(2019)指出农村产业空心化特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难以在乡村聚集,乡村传统产业不振甚至退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缓慢的现象(赵丹,2018),可见这一内涵为本文研究农村产业空心化提供了逻辑前提。基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农村产业空心化问题研究的文献,在国内外学者理解、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将产业空心化一般性理论运用到特定农村区域,对农村产业空心化概念重新界定,认为农村产业空心化是指:农村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商业服务业、农产品电商、农产品物流产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科技、文化等非农服务业的持续低迷与功能整体退化。可见,农村产业空心化具有产业发展滞后、生产要素流失,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等经济特征,农村产业空心化与农村土地空心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密切相关,共同作用、影响和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出现、加剧,最终必将导致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

(二)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空心化的具体表现

农村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能够有效反映其农村产业空心化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整体而言,黑龙江省农村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链条短、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2015~2019年,第一产业在黑龙江省县域产业中的占比不降反升,从33.45%增长至43.60%,第二产业比重则持续下降,从29.99%下降至13.00%,第三产业占比略有提升,达到43.40%,但传统服务业占比过大,多以小商店、小商户等经营模式为主。2019年,黑龙江省县域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5%,同时期浙江二三产业占比为95.0%,江苏二三产业占比为93.5%,山东二三产业占比为90.2%,全国二三产业占比为92.9%,无论与经济发达省份比较,还是与全国比较,黑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均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农村产业空心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2.市场主体培育缓慢

一方面,黑龙江省县域规模以上(简称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少。2020年,全省63个县(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为1 744个,只有五常市、肇源县等7个县(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0个,孙吴县、绥滨县、嘉荫县等9个县(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不到10个,工业企业主体数量不足,直接导致2020年全省县域工业化率仅为12%左右,工业化率高于20%的县(市)只有7个,抚远县工业化率最低,仅为0.9%;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发展滞后。2020年全省县域小微型企业仅有1 607家,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全省GDP比重仅为50%,而同时期浙江民营经济占比为66.3%,江苏民营经济占比为56.8%,全国民营经济占比超过60%,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在于民营企业总量不足,发展质量不高。

3.县域经济实力羸弱

2020年,黑龙江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6 075.75亿元,县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96.40亿元,达到20亿元以上的县(市)只有3个,37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不足100亿元,全省县(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亿元的仅有3个,低于2亿元的达到24个,而同年江苏省昆山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 276.76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8.00亿元,其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黑龙江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70.39%,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当于黑龙江省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75倍。整体而言,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实力较弱,这与农村产业空心化有很大关系。

(三)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空心化的不利影响

1.农村产业空心化加剧了乡村人口流失

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和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功能。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2020年,黑龙江省农村常住人口总量从1 699.3万下降至1 095.5万,农村人口净流出603.8万,年均减少60.38万,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人口全部呈现负增长态势。农村人口持续大规模流失,不仅导致乡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等突出问题,也导致资金、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持续流失。深刻剖析问题成因,农村产业空心化及由此导致的就业岗位稀缺,使农民难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只能选择离乡离土,外出务工。如图1所示,以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为表征变量的农村产业空心化问题与乡村人口下降趋势整体明显趋同,也侧面反映了两者存在必然联系,呈现正相关性。

图1 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乡村人口的趋势分析图

2.农村产业空心化抑制乡村经济发展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驱动,农村产业空心化不仅会导致以人为载体的各类资源要素流失,还会严重抑制区域经济发展,引起本地区经济的不断下滑。2020年,黑龙江省有28个县区GDP为负增长,26个县区公共财政收入为负增长,呈赤字状态,23个县区农村用电量出现明显减少,有40个县2 000万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减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 16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农村产业制约,工资性收入仅占农民收入的两成,比全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反映了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空心化十分严重,并已严重影响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3.农村产业空心化诱发其他经济社会问题

农村产业空心化作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多维概念,农村产业空心化的形成使农村产业基础、农业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直接引发农村地域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同时也会诱发诸如土地抛荒、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关系离散和乡村文化衰落等多方面社会问题,这也是本文认为空心村形成的基础原因。赵勤(2019)认为,农村产业空心化对黑龙江省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阻碍农业现代化实现、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增加乡村治理难度、加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以及无法保障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等(赵丹,2018)。

三、农村产业空心化的成因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剖析农村产业空心化形成的内在驱动因素,课题组于2019年2~8月,选择黑龙江省20个行政村庄作为主要调研区域,并开展实地走访、验证相关数据,同时与当地负责人(村书记或村长)、农业经营单位(村镇企业、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规模农户(种养大户)等进行了现场提纲调研,调研地区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调研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基本情况,产业发展状况、农民收入来源、人口流失程度、村庄建设存在问题、新产业培育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相关问题,调研提纲内容如表2所示。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影响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空心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表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空心化调研地区分布情况

表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空心化调研提纲内容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人才束缚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把人力资本建设放在首位。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是源头动力。作为欠发达省份,人才问题始终是制约黑龙江农村产业发展的难题。一方面,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调研发现,黑龙江省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种植业,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随着农资、劳动力等成本的持续上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预期难以保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离土离乡,调研地区90%以上的农民均有进城务工经历,多数农民将外出务工收入视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各类人才下乡返乡渠道不畅。与浙江等省份采取的高位推动、层级联动等做法相比,黑龙江省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工作体制机制仍待完善、力度不强,部分县(市)对乡村人才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调研地区多数仍处于人才匮乏状态,特别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和企业家人才极度匮乏。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弱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在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仍然薄弱,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亟待提高。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积累不足,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调研发现,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低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所调研的村多数集体经济净收入不足5万元,超过10万元的村凤毛麟角,难以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积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成为难题。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事业选人导向尚未形成,选人范围狭窄,调研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产生全部为从本村农民中选拔,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缺失,难以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制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谋划和推动产业发展能力。

(三)农村产业发展科技驱动力不足

科技创新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当前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的创新与转化应用上存在很大不足。一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精神加工和市场营销中的应用不足,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二是节水灌溉技术、生物有机肥料等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投入品的研发与应用不足,农业绿色发展能力不强,相关产业未形成快速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三是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的技术与装备研发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薄弱,这也导致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短板较为明显,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偏低;四是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尚未形成,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投资。赵丹指出:农业生产表现触动的弱质性、高风险、低盈利和较长投资回报期等特点,导致先进技术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产业领域的意愿不高、信心不足、渗透缓慢,基层农技人员受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和主观意愿等影响,先进技术的传播与实现也具有较大难度(Bluestone,1982)。

(四)农村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强

改变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空心化状况,需要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研发现,当前支持黑龙江省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政策创新性、突破性与实效性不够显著。一是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突出短板,缺乏细化、实化政策举措,未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乡村宜居宜业缺乏政策支撑;二是产业规划宏观指导性有余,微观操作性不足,缺少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布局,农村一二三产业实质性深度融合进程缓慢,现有产业同质性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农村产业发展处于艰难探索阶段;三是在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以县为重要载体的城乡融合方面,缺乏更加清晰、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农村人口及各类要素的持续流失,不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实现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将产业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四是围绕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人才短缺、融资难、农地流转不规范等顽疾,未在政策层面形成显著的攻坚能力,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

四、治理农村产业空心化的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着力破解农村产业空心化问题,积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农村自身实现更好发展。总体而言,本文认为破解农村产业空心化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规划引领的作用,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积极引导聚集和优化配置本地区的生产要素,遏制生产要素流失;二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构建支撑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完善制度保障,通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高本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活力,具体破解路径详见图2。

图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破解农村产业空心化的总体思路

(二)治理对策

1.持续加大建设力度,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能力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破解农村产业空心化,要着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要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短板。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顶格推动,全面构建农村集体经济人才加入机制,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使用、城市各类人才下乡工作力度,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分类制定更明确、更具激励性的支持政策,特别是将城市人才下乡与职级提拔、职称评聘联系起来,持续促进各类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知识下乡。二要加强典型培育和示范。建议从脱贫村、特色资源村、生态村、城郊村、边境村等不同类型村中,选取一定数量行政村开展试点建设工作,摸索农村集体经济分类施策有效做法,建设一批典型村,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总结不同类型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三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必须扭住党建“牛鼻子”。建议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围绕选人用人思路和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发力,重点解决村党组织带头人选人范围小、谋划发展能力弱等突出问题,推动事业选人导向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政策举措。

2.积极推动农业产业振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农业振兴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一要强化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振兴硬件支撑。建议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谋划实施一批农业防汛抗旱、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和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促进我省农业基础设施提质扩面。二要提高科技供给质量和水平,打造农业现代化最大增量。建议围绕农业振兴、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聚焦黑土地保护、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机装备制造和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农业科技重大创新专项行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农业科技创新任务清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效率。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业链层级。建议加强对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通盘谋划,支持地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探索资源整合、品牌联合有效机制与路径,打造多种形式的产业联合体,避免产业同质化和品牌小散弱问题。将农业副产品的深度开发作为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向和内容,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培育,积极推动秸秆、畜禽毛皮等农业副产品的加工转化。

3.加快农村撤并调整,促进产业资源整合利用

坚持规划引领,加快空心村撤并调整,促使产业资源要素整合利用,是黑龙江省破解农村产业空心化的重要手段。一是空心村撤村并居类型选择,可依据现有空心村距离城镇远近,近郊型空心村选择撤村进城模式,而距离城镇较远的空心村,可以按照地理相近、民俗相近和产业相同原则选择合村并建,进一步提高区域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二是空心村撤村并居推进方式,首先,应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增加村民对撤村并居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其次,撤村并居要与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有机结合,围绕土地流转和非农就业、新型职业农业培育、“产业+社区”以及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系统规划和科学设计撤村并居形式;最后,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原空心村闲置资产和集体资产有效利用,可以考虑通过村集体闲置资产拍卖、转租或者合作开发形式,进一步盘活资源,用于抵偿村级债务和增加村级“造血”功能。三是构建空心村撤村并居的政策保障机制,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领导工作机制,可以考虑采取以县一级的领导干部包片和驻村干部包干的责任落实机制,促进空心村撤村并居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做好空心村撤村并居的后续指导工作,在地方财政允许情况下,可结合空心村撤村并居,设立专项产业扶持基金,重点向新村倾斜农村产业振兴项目。

4.创新农村土地利用制度,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调研发现黑龙江省农村存在着大量闲置土地资源。盘活黑龙江省空心村土地要素资源,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产业发展,是黑龙江省破解农村产业空心化有效手段。大量实践表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关键在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例如,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创新途径,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季节性土地流转、连片土地流转与开发等,让农民真正“坐地收钱”,河北等省份扩大了“三权分置”应用领域,开展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经营,鼓励下乡返乡创新创业人员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这些生动实践为黑龙江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土地政策、促进释放土地要素红利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此,一方面,建议黑龙江省应借鉴试点地区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土地政策供给力度,稳步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激活土地要素;另一方面,建议通过拍卖、转租或者合作开发等形式,进一步推进农村闲置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积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5.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切实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以人为载体的各类资源要素的流失,严重制约农村产业发展。建议构建“内引外返”的农村人口返村机制,鼓励有专业技术的青年返乡创业,辐射带动本地农村居民就地就业。鉴于黑龙江省农村普遍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吸引农村人口返乡,本文提出应努力构建“内引外返”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六方面: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特色种养业,大力支持农业产业链延伸,积极发展富民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制定实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吸引各类人才下乡返乡创业,破解农村产业发展人才难题;三是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四是全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从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新型经营管理方法以及黑土文化传承等方面培养具有新型职业技能和乡土情感深厚的新型农民;五是全面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聚焦农村科技人才、专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乡村人才和新兴职业农民五大群体,细化政策举措,加大培育力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六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使当地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同等的待遇和福利保障,创建良好的留人环境。

6.构建多元资金投入渠道,破解农村产业发展资金难题

资金是农村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的要素,也是黑龙江省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建议通过构建多渠道、立体化投融资体系,确保黑龙江省产业空心村产业资金供给充足。一是加大国家、省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争取乡村产业振兴、国家粮食主产功能区建设等必要的政策支持,增加对黑龙江省产业空心村产业财政投入;二是创新财政支持形式,可以针对黑龙江省产业空心村具体区域特征,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投、设立农村农业发展基金、设立抵押担保财政款项等多种方式,提升政府财政支持的效益;三是加强金融支农和财政激励,围绕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推出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四是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产业空心村,可以采取城乡结对、村企互动、农民入股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本,支持潜力优势农业企业长期参与农村产业建设,引导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注资农村产业项目;五是调动当地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通过投资村集体经济,使其成为本村破解产业空心化问题的主体一员。

7.加强各类主体培育,激发农村产业活力

农村产业发展最大短板就是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优,不断壮大农村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改变农村产业空心化状况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引导当地农民开展组织化生产活动,与当地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以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联合与合作,以规模化经营和组织化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提供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模式,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三是培育壮大各种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按需供给、精准扶持形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类主体加强联合与合作;四是通过科技培训、职业教育和政策扶持等形式,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促进产业发展与小农户生产经营有机衔接;五是扶持新型农村产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方面的设施投入和建设,并在工商登记、品牌认证、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于认定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给予政策补助,奖励突出贡献的生产经营主体。

8.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农村产业空心化实质上就是产业发展不充分,破解农村产业空心化问题,应深刻把握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重组与集聚流动、农村产业高端融合与产业价值链升级的新形势,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有效弥补农村传统产业衰退带来产业空心化问题,为农村产业兴旺注入新的动力。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统筹推进“互联网+”和“+互联网”,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以及乡村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效衔接融合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实现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升级;二是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研发和创新,并以产业空心村建设为示范引领,推进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以及全产业链的实时监测与防控,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化,供需市场对接精准化;四是支持农业院校在产业空心村建立科技农业园区和创新孵化项目,形成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快速通道,以技术带动破解产业空心化问题,为产业空心村孵化新型产业提供新动能。

猜你喜欢

空心化黑龙江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乡村振兴视野下贫困山区村庄空心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