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数字素养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与路径研究*

2023-01-02杨艳梅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农民数字

马 丽,杨艳梅

(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28)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是一项集乡村经济、产业、环境、文化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数字经济的融入必将加速实现乡村的振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2018~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其中,2022年一号文件首次对数字乡村的建设提出了部署,提出要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于2019年联合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指出我国应加快数字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通过对2017~2022年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进行调查显示,我国“村村通4G”实现率高达98%,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逐步缩小(见图1)。截至2022年6月,我国已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93亿,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数字技术与农业加快实现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水平,从而适应数字乡村建设,成为重要的能动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振兴的速度和质量。

图1 2017~2022年我国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

关于数字素养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国外方面,Gilster(1997)将数字素养界定为获取、理解、整理和批判数字信息的综合能力;Martin等(2006)将数字素养定义为个人正确使用数字工具和设备、合理利用数字资源、构建新知识、创新媒体表达以及与他人沟通等的意识、态度和能力。之后,数字素养的概念逐步从单方面强调知识和技能提升至涵盖价值观和态度的重要性中(Walton,2016;Havrilova等,2017)。国内方面,学者对农民数字素养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王佑镁等,2013;程萌萌等,2015);常凌翀(2021)将农民数字素养界定为农民对数字媒介的使用能力和对媒介信息的基本看法,主要从媒介认知和媒介行为两个方面刻画;苏岚岚等(2022)从数字化通用素养、数字化社交素养、数字化创意素养和数字化安全素养四个维度来表征农民的数字素养水平。2022年3月2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中将数字素养定义为: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基于中央网信办发布的数字素养相关概念,本文认为农民数字素养就是在基于网络平台的数字时代,农民拥有使用数字产品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通过使用数字技术获取、甄别、理解并分享数字信息,随之将信息与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中的能力。通过厘清农民数字素养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探讨农民数字素养赋能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以期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为数字乡村的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民数字素养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

数字时代下,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数字资源涌入农村,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陆益龙,2022)。数字乡村要求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领域全方位共同发展,这就依赖于农民对乡村各领域广泛的数字化参与,对农民数字素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将主要从农民数字社交素养、农民数字娱乐素养、农民数字学习素养、农民数字商业素养四个方面研究其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见图2)。

图2 农民数字素养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

(一)农民数字社交素养提升有利于农村政务服务能力的提高

农民数字社交素养是指农民能够利用多样化的互联网工具,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和资源并且能与他人进行资源和信息的分享,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农民数字社交素养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村地区对数字基础设施需求,同时依靠大数据平台提高了农民自治的参与度,为政府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政务服务奠定了基础。

第一,通过农民数字社交素养的发展为农村政务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农民构建了全新的社交互动渠道,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跨时空、跨地域的新型会话模式,在推动乡村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为农村创造新活力。利用农民社交数字素养将数字化思维引入政务服务,依靠大数据简化农村政务服务流程、加大农民的参与度。各级政府使用网络技术直接获取真实的乡村发展的数据,促使农民以需求者的身份充分利用社会网络资源积极参与线上交流讨论,以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参与乡村数字化治理,使政府的资源供给与农民的需求进行匹配,以乡村组织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赵晓峰等,2022)。

第二,农民数字社交素养的发展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农村政务工作机制。我国由于长期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政府在推进农村数字化工作时存在效率低下、时效性不强的问题。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广泛参与有利于对政府实施农村政务工作起到监督作用。数字化信息更新速度快速发展的时代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为政策进村、基层政府处理村内矛盾、开展人口普查等提供了便利。而农民社交数字素养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选择性地表达出自身需求,扩大农民参与农村共同治理的深度与广度,对政府的工作程序进行民主监督,逐步实现政务的公开化和规范化,使农村政务工作机制变得透明化、有效化。

(二)农民数字娱乐素养提高有利于推动农民数字生活水平的发展

农民数字娱乐素养是指农民能够利用自身的数字技术能力与传播能力,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或网站进行相互交流与互动,在创作与互动的过程中把握数字生活的基本内涵,在贡献数字资源的过程中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农民娱乐数字素养的发展能够增加农村数字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第一,农民数字娱乐素养赋能乡村文化,充实农民精神需求。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农民增长文化知识与获得专业技能提供了相对便捷的途径。通过网络丰富的教育课程以及相关的数字平台能够使农民获得广泛的娱乐文化资源,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以及文化内涵。WIFI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运用以及农民娱乐数字素养的发展能够以多手段、低成本的方式发掘和传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挥农民主动性中增强农民文化认同感;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中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在时代发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乡村文化与时代发展相联结,树立文明新风尚,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沈费伟,2021)。

第二,农民数字娱乐素养不断推动数字化生活服务向农村发展。数字技术正与农民生活的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农民在动态地使用线上平台拓展社会关系时,通过对数字资源的使用创新生活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农民在进行数字资源的使用时,能够掌握淘宝等相关网络购物、打车出行、线上医疗、学习教育等相关公共服务APP或者平台的使用,使得农村与城市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衣食住行等数字化生活服务为农民提供基础性产品,能够打开农村消费市场,赋能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并且借助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在做到农民数字化信息与时俱进的同时,使政府了解农民对数字生活方面的相关诉求,精准对农民提供综合性服务。

(三)农民数字学习素养提升有利于数字化专业和治理人才的培育

数字化时代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化数字技术在农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农村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培养了农民获取、使用数据的能力,让优秀的数字化人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农民数字学习素养就是农民由传统思维转变为现代化数字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字技术的知识与应用。

第一,农民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数字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培育农民数字学习素养,通过组织农民学习使用现代智能技术,将数字化技术与农业生产、农村治理等进行结合应用。数字乡村的建设需要对农业知识和数字技术均了解的复合型人才,农民数字素养的发展有助于为数字乡村的建设培养新型技术人才,加速乡村数字化。数字乡村的发展出现了多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拥有相关知识储备是农民驾驭应用新技术的关键要素,对农民进行数字知识的培育有助于为新型职业发展提供创新型劳动人才。在发展农民数字学习素养中引导农民提高数字认知水平,培育现代化数字农民,从而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第二,农民数字学习素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大数据平台的发展使得农民在生活中能够积极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工具开展乡村事务的探索和参与,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可能。使用数字化的资源和工具进一步转变农民数字化意识,激发农村创新型人才提升自身数字学习素养,从而更快融入乡村治理并推动数字乡村的转型发展。基层政府将培养新型数字农村人才作为工作重点,既要培养农村人才的数字思维又要培养农村人才的数字技术,不断健全符合现实实际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农民的有效表达提供数字平台,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感,使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

(四)农民数字商业素养提升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与生态发展

农民数字商业素养是指农民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中具备一定的数字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农业生产与数字技术的使用相融合,使农村产业具备独特的商业竞争力。农民数字商业素养赋能乡村产业发展,能够提高乡村产业基础设施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素,智能化使用清洁能源,提升农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减少生态破坏,进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

第一,农民数字商业素养赋能农业结构调整,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数据信息的发展与农村产业进行融合,将数字化渗入农村产业运行的过程中,数字信息使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乡村的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催生了电商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特色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与销售形式,使农村产品的流通更具系统性。电商的发展向农村各个产业渗透,为农村就业提供广泛的空间,促进农民增收。农民的数字商业素养在农村产业的发展中创新了数字化商业思维,开发了产业新兴模式,将实体经济与数字化服务充分融合,出现产业生产与当地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运营模式,使产业生产更具智能化、便捷化,推动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农民数字商业素养推动乡村发展绿色化,赋能乡村生态振兴。数字化已融入到乡村产业的方方面面,农民利用数字技术将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的信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使得数字化农业生产具有高效率低污染的特点,从而生产出污染少、耗能少、品质优的特色产品。农民的数字商业素养越高,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就拥有更大的使用大数据进行计算的能力,全局性地为推进乡村环境的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性设施,在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大幅度减少乡村资源的浪费。此外,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各产业的相关数据通过互联网上传至大数据平台,农民可以随时对农业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进行监督,从而进行乡村产业的精细化管理和绿色化发展,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农民数字素养赋能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数字技术掌握能力不够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基础,但从现实来看,农民的数字思维、数字技术运用能力、数字治理参与度不够。一方面,农民缺乏数字化思维。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达37.5%,农民群体在工作职业方面的数字素养得分仅为18.6分,大幅度低于其他群体的职业数字素养。这是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完全掌握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缺乏将数字知识创新应用到生活和生产中的信息化思维(李燕凌等,2022)。另一方面,农民缺乏专业的数字技术能力。随着农民数字意识的不断提升,数字化政务平台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但缺乏具有信息化意识的专业技能型数字人才,这就导致落后地区数字乡村的建设工作滞后。此外,农民数字素养缺乏参与乡村治理的参与度。以生态治理为例,由于农民数字素养发展的进程缓慢导致在乡村发展数字产业的过程中对乡村生态的保护力度不够,没有在产业生产过程中创新探索形成将大数据融入生态环境检测的生产模式。在工业污染较严重以及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农民不能有效地利用大数据对农业产业的运行应用最有效的发展模式,导致乡村生态发展出现诸多不合理的问题。

(二)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村软硬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制约了农民数字素养的提高,进一步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发展。首先,农民硬件基础设施未能全面普及。我国数字经济正在崛起,互联网技术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发展城市网络技术的同时,还需进行同步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国政府为数字乡村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政、物质与人力资源,以数字乡村的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我国乡村的网络普及率持续上升,5G技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数字基础设施在乡村未能得到全覆盖,并且与乡村的医疗、教育、治理等具体领域融合程度不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健全,就无法为农民数字素养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其次,数字软件技术对农民数字素养赋能乡村振兴的支撑力不足。数字乡村的建设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进行赋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最终目的是缩小我国城乡数字鸿沟,补足数字乡村发展的短板,为数字乡村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数字基础软件平台的开发助力乡村公共服务更加便捷、普惠、智能,但在建设乡村基本数字设施的过程中对网络社交媒体和数字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不足,无法满足农民差异化的公共需求,从而降低了农民使用数字技术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民数字素养的提高。

(三)农民数字素养与产业发展的连接程度不够

主要体现在农民数字素养与产业发展间的融合度不够以及各主体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作程度不够。首先,农民数字素养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度不够。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农民数字商业素养的发展也成为我国乡村传统农业与数字技术进行融合发展的必要基础,但要真正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还存在相应的短板。一方面,当前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在乡村发展仍呈现相对单一的趋势。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加工业等传统乡村产业的融合度不够,遥感、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并没有完全将农田、种植环境等信息进行全面数字化。另一方面,数字新型产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农民数字商业素养的发展缓慢导致部分地区无法推动传统农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兴的产业在农村得不到广泛发展,农业产业经营效率低下。其次,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主体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协作难度还很大。一方面,通过多主体协同合作能够在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方面发挥巨大潜能,政府间横向和纵向部门的协同联动是凝聚成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合力,但各地政府在探索农业产业链数字化的产业治理机制时存在脱离农村实际的情况。另一方面,各主体之间的协作需要建立在数据共享之上,由于不同主体内部之间存在“数字壁垒”,导致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应用数字化场景进行系统管理的技术不足,无法完全运用数字技术对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操作,生产系统步骤的运行缺乏协调配合,数字产业链运行效率低。

(四)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体系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政策法规不健全、培育体系不完善、培育内容和形式太单一三个方面。第一,农民数字素养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由于农民数字素养的实践还处于探索中,对于农村网络安全、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主体的权责划分以及与农民数字素养配套的政策法规的建设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完善,为农民数字素养的发展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调整的制度还不健全。第二,培育体系与农民需求脱节,缺乏精准度。数字乡村需要基层政府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建设,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建设实践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未对当地农民的数字需求进行精准调查。乡村的数字化发展并不等同于农民数字素养的提高,脱离于农民的实际需求,建立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体系就容易产生形式主义,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第三,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渠道单一。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内容缺乏时效性,数字时代下技术总是处于持续更新的状态,政府建立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体系未随着数字技术与时俱进,常常处于滞后状态。课程内容缺乏合理性,对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而对于农民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以及提高数字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却十分缺乏。培育形式往往以线下集中讲座为主,对视频、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应用较少,且没有与农民数字生活、工作、学习等相关需求进行融合设置培育课程,没有提高农民对数字资源、数字工具的使用意愿。

四、农民数字素养赋能乡村振兴的提升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搭建推进农民数字素养提升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框架

通过中央规划、立法规范、方案设计、政策执行、区域联动等手段,搭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并赋能乡村振兴的框架方案。一是进行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的综合规划,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的综合性规划设计,统筹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资源,从整体框架上对提升数字素养的制度和机制进行完善创新。二是加强农民数字素养的立法,对农民数字素养提升过程中的数字技术以及数据安全问题进行立法保障。三是发挥乡村振兴部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作用,对提升农民数字素养的行动进行统筹制定计划,明确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的相关政府部门的职权,通过行政手段降低农民接触数字技术的难度,从而提高农民对数字技术使用的意愿。四是各级基层政府对区域内农民数字素养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构建农民获取数字信息的软件和平台,拓宽农民在学习生活中使用数字技术的渠道,完善乡村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另外,还要完善数据资源获取、数字培训等相关配套政策,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并对基层政府在农民数字素养培育工作进行考核。五是要整合资源,打破数字壁垒。要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通过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协调,提高区域间各主体实时信息连接、数据处理及跨域协同管理的能力,丰富优质数字资源供给、激发农民学习数字技能的兴趣、提升农民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二)夯实硬件基础,加强农村网络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加强农村数字化建设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夯实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的基础。一是要持续建设数字乡村发展的新基建,为农民提供便捷性服务。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推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数字资源,加快水利、电力、交通和物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建设,使农民能够广泛拥有数字发展的空间,进一步促进数字乡村的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乡村发展差异,通过各地的条件确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模式和技术体系,后续的基础建设还要政府切实把握乡村发展状况与农民需求,补足农民数字素养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二是要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乡村各领域进行融合创新。一方面,我国数字基础设施仍处于不断地建设当中,数字技术持续升级换代,乡村要不断发展就要通过拓宽资金投入使用核心技术创新支撑平台,要加快乡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与乡村农业生产、乡村电商、乡村生活融合发展,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和物质文化需要建设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慧医院,智能化地为数字乡村发展的需求提供基础数据与平台。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历史文物、礼仪风俗、传统技艺等乡村优秀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丰富的文化娱乐作品使得乡村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同时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完善数字技术设施创造各种应用的场景,让文化进入农民的精神世界,从而以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三)完善连接机制,促进农民数字素养提升与乡村产业的协调发展

加强农民数字素养提升与乡村产业间的连接,实现二者之间的互相促进。一是要加快农民数字素养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打造乡村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在乡村产业中的多元化。提升农民在乡村产业中的数字素养,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综合应用于农林牧渔等乡村传统产业,建立不同的农业生态模拟模型,利用数字技术帮助农民对农业进行科学精准地把控;利用现代化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数字技术打造机械化农业工具,智能化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创新发展农村新型产业。直播带货、特色农家乐,绿色种植业、养殖业及乡村旅游业等产业联动发展的休闲农业都是农民利用数字技术与地区特色进行结合新出现的产业,既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又提升了农村产业的竞争力。政府通过调动农民使用数字技术的积极性来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为乡村就业创业提供新的机遇,促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二是积极探索建立与当地政府、农民、企业的利益相连接的产业链体系,将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主体紧密衔接,耦合配套成一个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通过建设乡村农业产业场景全覆盖的云平台对乡村产业、电商以及农业数据采集、监控分析,推动农业各个环节数据间的互联互通,定制化进行产品生产和销售,实现产业价值链的融合,提高农产品收入,创造新价值。三是要推动农民数字素养与乡村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通过使用数字化工具或建立相关安全平台将农民数字素养与乡村生态治理进行结合,使农民能够在有效保护个人信息的基础上对乡村产业各个环节进行生态环境监督,同时使用数字媒体平台对乡村生态治理进行宣传、交流和相互监督,推动建设宜居的乡村生态环境,使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数字发展成果。

(四)调动多元力量,建立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和交流体系

加强政策体系建设,搭建起真正能够提高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和交流体系。一是要设置具有针对性且与时俱进的培训课程体系。政府与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科协组织把科学设置相关培育课程作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的重点,推动课程融入农民切实的需求,综合培育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农民课程体系,随后应用符合乡村生活实际的培育手段进行培训,使数字理论知识融入农村生产实践,让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二是要拓宽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渠道。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要整合农业、销售、数字安全等相关资源,通过对当地农民数字素养水平进行测试,依据农民职业特点智能化设置与农民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和路径。在培育方式上,合理运用视频、动画、直播等形式强化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资源,采取开办直播电商应用技能培训班、现场观摩学习、聘请专业人员培训授课等一系列优质培训方式,实现线下线上一体化教学,多渠道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三是要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培训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培训主体共同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政府要与相关组织进行协调,做好农民培训需求调研,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具有差异化的数字化培训方案,不定时地在乡村围绕农民数字素养为主题开展培训活动和数字技能大赛,提升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学习意愿。四是要加强城乡人才培养的交流。通过人才交流互动、高校智力帮扶等方式加强城乡人才的沟通和联系。一方面,通过协同当地高校与企业开展数字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将当地传统产业与数字发展结合,创新新型产业,设置更多就业职位,进一步提升当地农民数字素养。另一方面,通过派遣数字人才进行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引进先进地区的数字理念和专业技能,激发农民进行数字尝试的兴趣,使其具备创新农业发展的能力。加强各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鼓励高校学生返乡工作,为乡村数字化发展提供优秀储备人才,以人才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数字化农民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