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贷融资担保破解乡村振兴融资难题
2023-01-02史梅
史 梅
新疆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乌鲁木齐 83000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精准脱贫、化解金融风险、做好污染防治工作的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为了从根源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就需要以金融扶贫作为关键手段,实现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改革,解决整个流程中蕴藏的风险,均衡的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合理化的配置,建设完善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以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核心,将更多融资资金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促进更多农民进入市场,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达成兴村强镇的长期发展目标。
1 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支持乡村振兴融资面临的难题
1.1 缺乏健全的网络农担基层服务网络
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是在2016 年设置,截止到目前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在全国农业大县基本上实现全面覆盖。到2021 年年末,在全国范围内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设置市县级分支机构1677 家,在其中包括1041 家自有分支机构,33家省级农担公司内的专职工作人员已经超过3700 人。在基层服务网络不断完善背景下,农担政策也随之完善,覆盖范围得以拓展。到2021 年年末,除了暂时未在上海、西藏、深圳设置农担公司外,农担业务已经在全国2682 个县级行政区实现覆盖。但是乡镇分支机构建设基本都是空白[1],距离建设新型农业主体,顺利实施农担政策,构建完善的网络农担基层服务网络还有一定差距。
1.2 农业产业发展风险大
农业信贷担保业务比较分散,可能分散于各个区市、乡镇。在印发全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通知后,对农担贷款额度进行全面控制,在很多情况下会将贷款额度控制在10~300万元,这是导致业务贷款的主体分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农业担保业务信息方面,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工商企业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相对较小、数量较大,但是没有落实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这使得真实经营数据的核实存在难度[2]。除此之外,在农业项目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这些信息调查成本比较高。农担项目还可能受到价格、天气等因素的制约,与其他产业的经营风险相比,自然灾害也会对农业产生巨大影响。
1.3 采用传统业务模式,科技支撑力有待提升
虽然部分省级农担公司推进数字化转型,但是从整体层面进行分析,我国传统的政策性农担体系的业务系统传统,没有合理化的引入金融科技技术手段。相关负责人没有形成良好的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工具的使用效率不高,也没有建设全国农担数据库。而信息化建设存在滞后性,科技力度不足等问题,也会导致政策性农担推广创新业务模式的时候,缺乏现代化科技技术支撑。
1.4 风险分散路径不足,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以政银担为核心的业务合作、风险分担机制则是创新优化农担体系的关键方式。但由于金融竞争持续加剧,直接关系到优质客户群体覆盖率增加。去担保化逐渐发展成为关键的发展内容,剩余次优担保客户可能存在风险因素较多。农业产业周期较长,从长远角度分析,农担风险分散、路径单一,没有建设多元化的风险分担渠道,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安全隐患。
2 农业信贷融资担保破解乡村振兴融资难题的有效路径
2.1 促进农担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全区农担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财政厅下达的各项规定,利用以下几种方式建设市县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第一,对于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要给予更多重视,为乡村产业振兴打下良好基础。为实现对各省的正确引导,促使各省能够在100 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加大投入力度,国家农担公司研究并制定相关指导意见,这对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要对优秀案例进行定期总结,各省之间需要进行有效沟通,彼此之间进行经验、优势借鉴。第二,加强农担业务信息化建设,在借鉴优秀省份、金融机构开发信息系统经验的同时,推动农担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有序开展,这样农担业务收集工作、受理工作以及放款工作等,能够在线上完成。第三,遵循“业务信息化”“分控数字化”工作原则,促进体系数字化转型,对业务系统基础功能进行优化,同时还要完成外部数据对接平台建设工作,注意“信贷直通车”数据的接入,在此背景下,能够全方位提高内外部数据整合能力,为后续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保障。
2.2 鼓励政策性农担机构开发接地气产品
2.2.1 掌握农担支持对象的政策性定位
农担支持对象在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中,要结合我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通知展开,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在以往蔬菜种植、水果种植、生猪牛羊养殖、禽肉加工、水产养殖等业务基础上,鼓励投资农业农村重点产业,如现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村富民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乡村新型服务业。推进各个产业发展融合,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农担与农户互惠互赢。
2.2.2 严格按照国家农担政策范围和标准创新担保服务新产品
全国各省农担公司,应当进一步创新思维,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保留原有好的担保产品,结合金融发展特点,通过创新推广方式、优化业务审批流程方式等,推动品质提升,开发新型专项担保产品。
2.2.3 落实国家支农目标,拓展担保方式创新
在农担体系构建期间,应将农业生产经营贷款反担保物不足等问题解决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授信额度。要想避免出现农业担保贷款道德风险,避免出现经营主体恶意违约的情况,就可以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并且提出承包经营权抵押、政策性保险贷款,从根源上保障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贷款需求。
2.3 实现政银担合作
2.3.1 政担强强联合,共促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政府要对工作平台进行合理利用,实现风险分担,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档立卡作为核心载体,创建完善农担项目政府筛选推荐机制。所以,在将各级政府部门、农业、财政部门优势发挥出来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政策性农担季候提供的规范化操作方式。采用全区农业新型主体建档立卡方式,对区域内的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相关信息资料、贷款资金需求进行收集,完成筛选与审核的工作,将涉农贷款项目推荐给政策性农担机构,将国家农业信贷融资担保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并且解决农业新型主体、农担机构经营主体信息不对称的情况[4]。
2.3.2 加强金融供给服务,共同总结推广金融支农经验
金融监管需要强化业务指导,明确中央普惠金融的基本。金融机构要积极鼓励开展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开展,还要认真履行风险分担职责,有效降低经济损失,享受农业信贷担保优惠汇率,为新型主体经营发展提供一定的方便之处。第一,强化财政支持力度,在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安排的同时,根据再报余额给予补助,保证稳定经营,结合业务开展规模、风险控制,给予农担机构相应的激励。针对于参与农担合作的情况,则要结合提供的贷款额度,给予最为合理的财政补助,通过该种方式,能够吸引更多银行参与到合作中。第二,创建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及时准备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政策性农担业务要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
2.3.3 多方合作机制不断健全
政策性农担机构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建设健全的风险管控体系,将普惠金融服务职能凸显出来,以低费率、广阔的覆盖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为农业新型主体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服务供给,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建设财政支农联动机制。农业部门、财政机构在配置专项扶持资金时候,要对农担机构担保客户提供优先帮助。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更多保障,并且建设财政、担保、金融机构各方联合支农体系,精准的落实财政支农政策,创造更高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农担体系需要进行多元化客户渠道开发,合理化利用数据科技技术,获得更多客户资源,壮大农担体系,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
2.4 落实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在农担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做好风险防控工作,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深化的关键内容。在坚守风险管控底线的同时,促进农担体系健康稳定发展,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计划。以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为核心,建设政银担风险立体化分担机制。以此为核心,对多元化风险分担机制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风险化解手段,注重代偿项目追偿。在做好事前风险管控工作的基础上,建设客户征信数据库,对客户信用度进行评判,做好全面风险评估工作。
3 结论
近年来,农担体系为县域农业发展提供更多保障,支持三农的政策效应逐渐凸显出来,同时也成为地方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创建合理的全国农担体系,对于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能够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国家农担始终精准支持重点行业及主体,坚持政策定位;大力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充分发挥农担政策减贫致富功能;强化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立数据资源平台”,整合相关涉农数据,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信息库。农担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循环授信、提升信用、降低费率等,形成其良好的守信意识,推进财政项目顺利实施,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