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2023-01-02民生周刊罗燕郑智维王迪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郑智维 王迪
这一年,“三农”、教育、就业、住房、健康、养老等持续深入推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美丽乡村景象 图/严碧华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这一年,在“三农”、教育、就业、住房、健康、养老、生态、文化、基层治理、食品安全等方面,民生保障和改善持续深入推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三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月22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
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就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举行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新时代新阶段,“三农”工作就是抓乡村振兴。
唐仁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文件包括8个部分35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条底线、三项重点、一个加强”。
“两条底线”,即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 万亿斤以上;完善落实监测帮扶机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项重点”,即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方面,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乡村建设方面,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实施机制。乡村治理方面,重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一个加强”,即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既具体又务实,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受访时表示,这一年,各地按照一号文件要求,守住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实现了更进一步。
教育:教师轮岗推进
“在家门口上好学”,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然而,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造成的“择校热”是很多地方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教师是关键。
今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按照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和振兴教师教育有关要求,重点加强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增加紧缺薄弱领域师资培养供给等。
多地已开始实行教师轮岗制度。比如,北京宣布全面推进教师轮岗。近日,北京市教委等十部门发布《北京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和工作绩效作为校长职级和教师职称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评优评先等方面工作必要条件,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适当倾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逐步提高农村教师任教津贴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就业:汇聚合力,千方百计保障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加上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4 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举办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开展“百日冲刺”系列活动的通知》,要求通过采取系列招聘、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就业指导和精准帮扶措施,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各高校纷纷把就业当成“一把手”工程,采取多种措施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双选平台,拓宽就业渠道。“访企拓岗”“云招聘”等活动纷纷开办,社会各界汇聚合力,“千方百计保就业”。
今年,人社部以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为抓手,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比如,运用就业补贴、扩岗补助、社保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落实学费补偿、高定工资等政策,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拓展基层就业空间。提供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近日,人社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启动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完善落实扶持政策,优化提供创业服务,支持更多重点群体投身创业活动。
住房:解决新市民、青年人 群体难题
今年以来,帮助2 亿多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缓解住房困难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推进速度明显提升。
年初,任务就已明确。1月20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会议提出,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
同时,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指导各地合理确定本地区住房保障制度安排。此后,各省份陆续披露保障性租赁住房规划政策及建设目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我国正在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为解决“住有所居”问题,我国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不断努力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两大渠道。
其中,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将是近几年住房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21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要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健康:提高罕见病用药保障水平
中国罕见病联盟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各类罕见病患者2000多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
罕见病缺药问题一直突出。前不久召开的2022年中国罕见病大会公布了一则好消息,让不少罕见病患者倍感欣慰。
会上透露,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对罕见病用药开通单独申报渠道,支持其优先进入医保药品目录。截至目前,已有45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覆盖26种罕见病。
国家医保局通过对罕见病药品谈判准入,降低罕见病用药价格。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华波介绍,2018 年以来,通过谈判新增19种罕见病用药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平均降价52.6%。
同时,建立罕见病用药供应监测机制、提高罕见病用药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支持中医药参与罕见病防治、推动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常态短缺药品储备……
一系列举措落地,努力提高罕见病用药保障水平。
养老:个人养老金来了
历经数十年探索,随着《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政策的出台,11月25日,人社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始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实施。
个人养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
此次出台的个人养老金新政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可作为居民个人养老的重要补充,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二是可帮助居民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三是可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由原来的7.5%降为3%,用“真金白银”带给群众更多经济实惠。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匡贤明认为,开展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养老金体系,另一方面可以给予养老保险参保人更多选择权。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表示,对劳动者而言,参加个人养老金可以更好实现整个生命周期内收入的合理分配。在有劳动能力的年轻阶段为自己多积累一份长期资金,并通过市场化运营方式实现积累资金的保值增值,从而增加年老后的养老收入,让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质量。
生态:法律护航公众“安静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
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蓝天、碧水之外,噪声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
6月5日,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相较于以前的法律,新法重新界定了噪声污染内涵,针对有些产生噪声的领域没有噪声排放标准的情况,在“超标+扰民”基础上,将“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界定为噪声污染。
有了法律保障,噪声污染防治迈上新台阶。专家指出,这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和谐安宁生活环境需要的务实举措,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作为《“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编写组和专家组组长,毛玉如长期从事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他表示,防治噪声污染既是关乎“家长里短”的小事,又是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大事。
文化: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
这一年,《只此青绿》《县委大院》等优秀文艺作品“传遍”全国,描绘出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滋养着人们的精神和审美。
这一年,三星堆遗址、汉文帝霸陵、皮洛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备受瞩目,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这一年,“长安十二时辰+大唐不夜城”唐文化全景展示创新实践、“建筑可阅读”上海文旅融合创新实践,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系列围绕“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而创作出的优秀文艺作品,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基层治理:队伍结构更优化
新一轮村(居)民委员会集中换届于2月顺利完成,全国49.1万个村、10.9万个社区换届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197.5万人、居民委员会成员62.9万人,挑选产生村民代表1729.7万人、居民代表592.3万人。村(居)委会主任,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46.4%和82.6%,还有一批硕士、博士充实进来。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表示,各地围绕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建立健全职业体系。年龄小、学历高、能力强,成为新时代城乡社区工作者的特色。
食品安全:保持总体稳定向好态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今年9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责任,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行为。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执法也更加严格,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保持了食品安全总体稳定向好态势。
临近年关,一系列推进全国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办法条例,紧锣密鼓出台。
10月上旬,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建立了涵盖生产、贮存、包装等关键环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制度。
不到半个月,市场监管总局又推出《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22版)》,从加强食品生产许可监管、提高食品生产企业许可规范程度等方面,从严把控食品安全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