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区 南头古城“城中村”改造记
2023-01-02民生周刊朱浩铨
□ 《民生周刊》记者 朱浩铨
“从千年古城的失落、城中村意象的形成再到当下涅槃重生,诠释了城市保护更新过程。创造有文化的城市生活是城市再生重要动力。”
城市更新正进入转型期,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发展,从房地产开发导向下的大拆大建转向文物保护导向下的有机更新—现代化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共生共荣。
“有机更新是将城市看作一个持续性的历史景观,城市不断成长、看得到历史层积。不追求城市形态突变,而是加强生活质量提升,激发城市活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认为,城市发展须向内涵式更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表示,社会生活正从物质创造向精神家园回归,创造有文化的生活是城市再生动力。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也曾被嘲为“只有钱,没有文化的沙漠”。殊不知,深圳南山区南头街道有一座迄今1700年的南头古城,是深港澳地区同宗同源的历史之根、文化之魂。
伴随着深圳城市化进程,千年古城沦为城中村,20年改造无果。不搞大拆大建、不给房产补偿,深圳如何短时间破解跨世纪难题,重建“文化自信”?如何创造城市再生动力?
经济特区文化之殇深港澳历史地标沦为城中村
南头古城和其他城中村一样,存在人居环境恶劣、产业老旧低端、违章建筑泛滥等问题。从古城居民到街道干部回忆古城,都离不开三个字:脏乱差。
“抬头低头都是安全隐患。刮风下雨路面就积水,看不见坑随时摔倒。电线私拉乱搭,稍踮起脚就够着电线。”古城居民冼佩华对安全问题心有余悸。
“卖肉卖鱼卖菜叫卖声混杂,屋檐下、路中间都有摆摊,污水横流。”曾任职南头街道城管科的钟瑞春回忆,古城内商铺300余间,以低端零售服务业为主。
“深圳市民很少会来,游客罕见。”贺瀚之在南山区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他介绍古城内0.35平方公里房屋达1040栋,文物和违建混杂,没有公共文化空间。
“多家大企业来考察后都放弃了。”南头街道党工委委员邹勇毅表示,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深圳市、区两级政府有意改造古城,因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矛盾等因素,想改难改,成为横亘20余年难题。
深圳精神敢试敢为创新设计可持续性发展方案
2019年3月,为迎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南山区委书记、区长挂帅,组织南头街道办等18家单位成立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举全区之力实施古城更新项目。
“要求一年半解题。”时任南头街道办事处主任蔡淡宏被点将负责项目执行,结点明确为2020年9月。
如何短时间让古城焕新?一拆了之,重新构建自然是首选项。村民拿走一笔房产补偿,从此告别古城。拆旧建新在过去城市更新中屡见不鲜,但简单粗暴的开发也对历史遗产和文化传承造成严重破坏,多地留下了千城一面、万物一貌的深刻教训。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这为新时代城市更新指明方向,南山区据此提出“回租代替拆迁”方案,让古城可持续性发展,与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古城与新时代社区管理相融。
方案计划回租299栋房屋,并统租全部沿街建筑15至20年,这与村民传统认识中拆迁拿房产补偿落差巨大。“大多数村民初期存在抵触情绪。”时任南头街道党工委书记的潘学郭说。
这样的古城保护和利用无先例可循,稍有不慎就面临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和社会风险。此时,南山区从上到下展示出敢试敢为的深圳精神,“以惠民利民为出发点,先干,边干事边修正!”
共建精神家园让党员干部和村民成为文化遗产守护者
人,因城而聚;城,因人而兴。南头古城的兴衰,最终都是无数人作用的结果。
古城居住人口24800余人,90%以上是流动人口。曾在省市重大攻坚担任骨干的蔡淡宏带队摸底古城寻找突破口,“过去深圳全力发展经济,如今到了共建精神家园新时代,让党员干部和村民成为文化遗产守护者才有机会解题”。
2019年8月,项目组综合评估决定以“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民参与”模式实施古城更新。项目组由公职人员和运营公司、南头古城村(居)民代表股份公司等工作人员组成。项目成员告诉记者,虽然来自不同单位,但大家初心一致,都期待古城蝶变成文化地标。“我们深信所做之事意义非凡。”项目成员许永生说。
项目启动阶段最难的是说服古城村民业主签约,这时候党员起到关键示范作用。干部先签约,党员先签约,示范引领带动亲属和群众签约,带动整个项目签约。“我带头了大家才会信服。”村民樊栋伟作为党员率先签约,将房产交给项目组统租。
为让村民理解回租长远利益,项目成员挨家挨户沟通,从协助搬家等一件件小事建立信任。“不能为完成任务忽悠村民。这是文物保护工作,也是民生实事工作,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项目组成员黄国威已届退休之龄,他发现村民平时忙碌,就利用晚上周末登门分析前景。
“有的村民祖屋坍塌,项目组按文物标准修缮规划,先维修再统租,打动了村民。大家逐渐理解了古城保护与利用的意义。”古城村(居)民代表股份公司南头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智军说。
南头古城内的现代化街区。
古城施工期间,村民们经常到现场“督工”,亲证着古城一天天变化。
尊重城市发展脉络让现代城市文化与深港澳历史交相辉映
2020年8月26日,古城南北街示范段开街,提前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生。城中村蝶变文化地标,游客纷至沓来,村民深受触动。
古城还是村民的古城,但变得宜居有文化。项目组保留了古城原六纵一横街区形态及尺度,通过拆除危房和活化潜力空地及边角地,在城中村极限密度中,留住历史文化基因,融入现代创意元素,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尊重在地文化,尊重原来的样子,(二十世纪)80年代的房子就保留80年代肌理。整体风貌不局限某个历史时期特定风格,各个时代建筑风格和历史痕迹都能在这里发现踪影,成为深圳城市动态发展的活标本。”项目代建单位深圳万科发展有限公司南头古城运营总经理黄楠说。
南头古城有了新名片,“粤东首郡·港澳源头”,港澳人才、港澳品牌和同宗同源主题活动陆续入驻、扎根古城,港澳历史文化和深圳现代城市文化在此交相辉映。最新换届选举,村民们投票热情空前,见到游客,他们自豪地介绍:“这里是港澳历史源头,深圳全景博物馆!”
一片现代建筑中保留着古韵古香。
香港岭南大学高级研究员刘蜀永指出,“历史文化是深港城市融合的灵魂,南头古城是同根同源见证”。湾区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陈咏华认为,南头古城将有助增强深港澳凝聚力,是港澳青少年寻找根源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最佳落脚点。
共同营造文化特区创造有文化的城市生活是城市再生动力
今天,南头古城运营逾两年,文化产业、创意办公、精品零售等九大业态近190家商户入驻,超200场次音乐节、艺术展轮番上演,累计接待客流约1698万人次,收获城市更新等17个奖项。
一个个萦绕人们心中的问号,演变成改造运营后的惊叹号!
南头古城曾是许多来深逐梦者的第一站,承载着深圳移民文化和城市记忆。对古城村民来说,这里有脏乱差的问题,也有“九街糖水铺”的温馨。古城运营团队没忘记陪伴古城人25年的“烟火气”,重新开业的“九街糖水铺”和深港澳百年老字号一起成为新网红打卡点。
“这座不起眼的城中村承载了深圳最悠久的历史,承载了来自五湖四海深圳逐梦人的青春! ”项目组成员许多人也是“深漂”,村民的欣喜让他们感同身受。
“从千年古城的失落、城中村意象的形成再到当下涅槃重生,诠释了城市保护更新过程。古城被认知过程,是文化魅力再呈现过程。创造有文化的城市生活是城市再生重要动力。”边兰春肯定了南头古城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在大量实践中被证明能为城市赋能,通过保护与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综合增长。”邵甬认为,文化最能彰显城市独一无二的个性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