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契合逻辑*
2023-01-02徐玉梅
袁 燕,徐玉梅
(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yuanfeiyanzi@163.com)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医学本身既涵盖了自然科学的要义同时又囊括了人文科学的精神。医学人文课程内容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挖掘并整合医学人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共同构筑育人的坚强堡垒,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现契合协同育人的目的。
1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契合的时代要求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既是课程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本质要求,课程的契合具有内在的时代逻辑。
1.1 健康中国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一直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3]1-57,表明国家已经从战略的层面开启了大健康治理的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贯彻落实需要加强全民的健康教育,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更需要学校加大教育力度,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为重点的教育对象。这一战略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定位和要求,医学院校必须把人民健康作为宗旨,培养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的新时代医学人才。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文素养不够高的问题,加之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择方面出现迷茫。因此,医学教育要遵循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情怀融入学生教育中[4],这既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基本要求,也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提供了最佳契合点。
1.2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医学教育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医学教育亟须推进改革创新,在时代中创新发展。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要主动适应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和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要求,突出立德树人,树立大健康理念,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务人员充分彰显了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崇高品格。医学院校要利用活素材,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崇高职业精神,培养一大批仁心仁术、出类拔萃的医学人才,担负起时代赋予医生的使命和责任。因此,突出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我国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提供了最佳契合点。
1.3 医学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328-332。这一论点指引了高等学校思政课的发展路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最完备、最严密的理论,理论越是彻底就越能打动人、说服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发挥超出预期的效果。所以思政教育必须寻找对应的着力点,寻找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寻找与教学实践的连接点,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宽领域的教育合力,才是思政课程育人的应有之义。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紧密结合医学生的职业特性和专业特点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医学生的共鸣,产生理想的育人效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医务人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诠释了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对医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医学院校的思政课程结合医学职业精神进行讲授,能更好地把握和处理好它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通过“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做到入脑入心,让有温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医学生终生难忘、终身受益的课程,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寻找高等医学院校思政课程与医学人文课程的衔接点,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1.4 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建设的新要求
高校要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各门课程的讲授中,将所有课堂都变为育人的一个渠道,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突出医学特色,使医学专业课程真正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让思政教育能够成为各门专业课程特别是医学人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5]。医学具有科学方面的属性,那就是医治患者的生理疾病。但同时它又兼具有人文方面的属性,那就是维护患者的尊严[6]。也就是说,要成良医必修人文,医学的最高价值和最终极目标追求就是医学的人文价值。但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挖掘和育人功能还存在着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大大影响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对医学人文课程进行建设,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成为当前推进人文医学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7]。努力实现医学人文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贯通,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科学精神和健康素养的又红又专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建设的新要求。
2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契合的内在要求
高等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卓越医学人才,实现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双向贯通,不仅是一种必然,而且由于两者内在的契合逻辑更使其成为一种使然。
2.1 理念的一致性
医学人文课程和思政课程,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铸魂育人为重要使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培养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提供强大价值引领力。在教学中,贴近学情,贴近学生,注重学生的主观情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体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让学生能够感知领悟,这是基础,进而产生一种认同,这是重点,最终形成一种实践,这是关键。从最初的感知领悟,到内化为精神追求,再到最后的外化为实际行动,这是知、情、意、行持续推进的逻辑,实现从应然到实然的转换。因此,理念的一致性为医学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契合逻辑提供了理论指导性。
2.2 目标的共同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这就为高校的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要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衡量人才标准的第一位就是政治的标准。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达到一定高度,物质财富急剧增长,医学科学技术理性不断膨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医学人文的建设。医学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育德。育德即培养德性、德行的过程。这种德不仅注重个体内在道德品行的培养更重视内在品质基础上的具体实践,就是做一个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目标的共同性为医学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提供逻辑契合的目标指向性。
2.3 内容的交叉性
希波克拉底是一名哲学家,同时也是医学之父。在他看来医学与哲学是存在着某些相通点。在古代,还有很多大家集两者于一身[8]。因为医生除了拥有过硬的“术”以外,还要具备“仁心”。而“仁心”就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涉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越发展越需要哲学进行精神层面的引领。医学人文学科就是对医学价值等各种有关的文化现象进行探究的学科群。这一特性决定了医学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都重视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科的特性和目标使医学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内容存在交叉性。诸如诚信、正义等这些德育元素也出现在医学人文课程里[9]。再如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存在很多交叉点;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医学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存在很多内容交叉点。以人文教育内容承载思政教育内容,以思政教育内容促进人文教育,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协同,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育人功能。内容的交叉性为医学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契合逻辑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2.4 方法的互鉴性
医学人文课程中的“人文”决定了它与思政课程育人方法存在互鉴性。提高人文素养,就要研究人的思想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这恰是思政课程的“特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之所以发生变化,原因就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协调、不对称。客体的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便达成新的协调和统一。当然,主体的人并不仅仅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客体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主体的人取决于接收者对客观环境的吸收情况,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受教育者的作用。医学人文课程的目的是培育救死扶伤、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医者。培育的终极价值就是改造世界,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这与思政课程中的“内外化”规律不谋而合。思政课程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教育艺术把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或道德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品德认识,使这种认识转化为行为,并力争使这种行为得以固化。方法的互鉴性为医学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契合逻辑提供了哲学方法论。
3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契合的实践要求
要实现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齐头并进、精准融合,增强协同育人效果,在协同育人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3.1 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育人与育才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需要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是以德为统帅的全面人才教育。医学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两门课程协同,既要保持学科的专业性质,又要挖掘其价值引领作用,也就是在知识传授中意蕴价值塑造,在理想信念传播中丰富知识传授,达到育人育才相结合。一方面,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元素,从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知识性出发,激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培养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面对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要把理论性、政治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帮助医学生掌握促进自我和谐、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原则和方法,达到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医学人文课程中要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主干课程,将人文精神价值性和科学精神知识性有机融合,做到医学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10]。
3.2 入心化行,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教育的根基,大自然是教育的源泉,去大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将习得的感性知识抽象概括为理性知识,用于改造社会,改造大自然,从而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理论产生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实践有助于品质的构建。所以,有效的思想教育要把传递的价值观和教育对象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实践建立起链接,受教育者用原有的知识解读新的知识,并重构原有的知识,这一转化的复杂过程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完成,通过实践完成新知识的内化。“课程思政”也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11]。鉴于此,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要善用实践中的体验教学。比如可以通过宣誓、遗体默哀等仪式增加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通过义诊等活动提升医学生责任感;同时,还应积极打造德性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医学人文现场教学,阅读相关经典著作,从情境中感悟思政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3.3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与渗透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两种方法。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渗透应注重利用实际、利用生活,润物无声。两种方法相得益彰,使教育更有实效性。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要不断开拓育人新途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做到灌输与渗透的有效结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增强吸引力,在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课堂教学中要借助多媒体、动画资料、影像资料等媒介或载体进行授课[12],利用案例教学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具体的案例中去感同身受,在具体感性的情境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课外教学中,可采用演讲比赛、主题活动等形式来育人。通过举办“诵经典之作,悟伟大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3.4 网络融入,鲜活生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伴随着信息化的日益深入发展,医学院校要顺势而为,积极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把思政教育移步到网络,使网络成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医学价值、伦理观念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同向同行。例如,围绕医学人文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结合实际可以开辟特色网络专栏,对于热点现实问题、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话题开展互动交流,这样不仅可促使学生关注现实,同时又能使学生学有所用,能有效提升学生教育的兴趣度和影响力,这也是教育创新课堂改革的一个方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我们精心录制了战“疫”小课堂系列节目,讲述身边人在不同岗位上的奉献故事,展现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责任和担当,开展相关的话题讨论,在留言区学生们积极发言,自发积极撰写观后感,鲜活生动的素材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教育影响作用,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