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思考

2023-01-02郝军红张悦张思倩刘芙陈立佳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冠大学人才

郝军红 张悦 张思倩 刘芙 陈立佳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 110870)

新冠肺炎疫情从暴发至在全球扩散,在世界各国引发连锁式熔断性封城和关闭国境。新冠病毒不断变异,致使某些地区和国家多次封城。疫情至今尚无结束的迹象,给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带来复杂的影响。

一、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研究背景

中国人民面对困难和灾难向来秉持辩证的理念。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病毒的诡异让现代医学措手不及。随着疫情迅速在全世界传播和蔓延,世界经济快速陷入灾难性衰退。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共同抗疫,有效控制住疫情,成功复工复产,中国成为全世界2020 年度唯一GDP 正增长的国家。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屈服于灾难就意味着倒下,鼓足勇气战胜它,就会直面挑战、迎来机遇。21 世纪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的改变历来都是靠实力说话。

科教兴国依然是后疫情时代的主旋律。康有为曾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界,莫亟于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乃立国之本。中国历代兴衰都与教育有关。从孔子首创私学,培养众多弟子,提倡“有教无类”,打破私学为士大夫贵族服务的垄断文化教育体制,到当代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已成为我国的立国之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坚持改革创新的实践过程。2022 年4 月6 日,QS 发布的第十二版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显示,中国有93 所高校上榜(未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统计数字),位居全球第三;在排名前50 和前100 的学科课程中所占份额有所增加,位列世界第五[2]。然而,尽管国外疫情很严重,但浦东机场一票难求的留学长队,不得不促使我们反思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存在的现实差距。这种差距和教育需求市场,既是鞭策我们必须加快高等学校自身建设步伐的动力源泉,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在世界高科技人才培养竞争中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院士曾指出,大学应该是一个教育的中心,永远把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作为大学的第一职责;大学教育要成为科技和教育的结合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体现大学价值;大学应该有一套良性的制度来支撑大学价值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来满足社会对大学的需求;大学育人,重在精神塑造[3]。

二、当下高等教育深度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2020年,全世界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重创,导致本已衰退的世界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国外反华势力极力污蔑、栽赃、甩锅中国,还有一些所谓“公知”,极力配合外国势力唱衰、抹黑中国。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加强爱国主义情怀教育。

教育不仅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更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人才,世界一流大学都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兴旺。因此,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4]、文化学习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加强品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实力

全球化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这里所说的人才,在数量上要多多益善,在质量上应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为了成为国家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出国留学成为很多学子的首选。教育部官网2018 年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 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2 万人,单位公派3.56 万人,自费留学59.63 万人。

努力发展本土的国际化培养教育。中国一直是发达国家的留学生输出国。而国外到我国留学的,多数是非洲及欠发达国家学生,欧美发达国家留学生来我国多数是学习语言。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的传播,加剧了地区感染风险。由于限制出入境,国际教育流动性下降,作为传统留学目的地的西方国家因疫情严重而前往留学人数锐减,但国内学生留学需求仍然存在,这个缺口的补充就是当下国内高校应积极考虑的教育市场[5]。鉴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常态化,我们鼓励学生从跨国学习转向立足本土的国际化培养教育。在历史机遇面前,高校需要尽快完善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找差距补短板,使国内教育体制与国际教育全面接轨,加快国际化课程建设[6],提升自身教育定位。加大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办学力度,聘请国际知名教授全职任教,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建立新的教育模式,为莘莘学子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校园氛围。

(三)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乃立国之本。教育必须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为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战略目标任务服务。2015 年,教育部推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把学科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强化“双一流”学科建设,既为拥有学科优势的大学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和资金扶持,也提升了这些高校的办学实力,扩大了中国高校的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实事求是,稳中有进。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2019 年统计,国内高校有10 个学科(通信工程、矿业工程、航天航空工程、仪器科学、遥感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冶金工程)领跑世界。与上述成绩相对的,我们在医学、经济学、社会学,基础理学、生命科学的基础科学等的研究上,仍是弱项。这些研究领域需要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稳扎稳打,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破,直至取得好的成绩乃至领先国际。

(四)加强高端科技人才培养

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国人能更清醒地识破西方国家的谎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制度的完善,会吸引大批世界高端人才回流。

增设高端研究院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制度保障。我国高校肩负着促进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需要培养大批掌握世界尖端技术的顶级精英。培养方式以全国几百所高校为基础,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建设多所以培养研究生、博士生为起点的高等研究院,研究院以国内顶尖专家、院士为基础,整合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在国内招收优秀学生从事高科技学习研究,使之毕业后成长为相关领域领军人才,为培养青年科学家夯实基础。高等研究院必须有独立的人才选拔制度,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跨学科选拔人才。可尝试量身定制培养人才,优化培养方案,针对稀有人才精雕细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五)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中国历来主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们发展的道路崎岖不平,靠勤劳和智慧快速崛起;但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在高精尖科技领域我们有很多短板,短时间内很难赶上,加之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化,高科技垄断的严酷国际形势,倒逼我们重走独立研发的道路。

转变科研理念,回归求真务实。据统计,中国高校每年的发明专利均多于美国大学发明数,但实际转化的成果与对方不成比例,应用价值不高,无效专利占很大比重,不能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而国外大学能做到发表完论文后即很快进入工厂,企业迅速投资生产,第一拨高利润产品投放市场,紧接着市场调研结果及需求又返回到大学,形成良性循环。

为此,应加快落实高校与企业、政府多方面协同合作,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建立高校企业联手、政府提供服务、三方联动协调的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学校自身竞争力,为科技创新和建设“双一流”大学铺路搭桥。

(六)深化科研反哺教学改革

科研反哺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为防止高校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理论水平及应试能力强,参加工作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高等学校必须深化科研反哺教学改革。科研反哺教学是大学创新的必由之路,它将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有利于改变教学和科研各自独立的状态。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可以相互促进、彼此滋养、互相支撑。教学为科研培养人才,科研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学术思维锻炼的平台,提升人才成长的独立性、科学研究的悟性及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终使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经受住国际社会和国内各个领域的检验。

(七)推进高校网络教学智能化

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再次强调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新冠肺炎疫情是灾难,但也是机遇。疫情暴发之前,国际(尤其是英美等国)线上教育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我国则逐渐兴起。全球性疫情加速了各国在线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加剧了中国大学的全球教育资源竞争。抢占国际教育制高点,维护并提升中国大学教育地位和影响力,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7]。

反思以往的基础教育改革,多是在教育体系纵向序列中思考定位和发展,而对体系外关注不够。后疫情时代,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可能性告诉我们,教育体制及教育关系势必面临变革,以适应更趋复杂的世界环境。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合作[8]。

“互联网+云教学平台+智能终端”的网络教育模式,有效突破了时空限制,使终端使用者只需简单操作互联网终端设备(iPad、电脑、手机等)上的虚拟云平台教学界面,即可随时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因疫情不能参加面授的困境[9]。

我们通过互联网解决了学生上课问题,但网上授课存在一些较难解决的客观问题,如教师无法直观考核、直接互动、直面了解学习的具体效果,而学生网络信号状况、所用设备性能等都可能影响其学习效果。且互联网新平台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各平台或多或少存在系统设置、功能设置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掌控网课质量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关键环节[10]。

为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必须建立新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是实现质量控制的必要途径和手段,各种机制的建立客观上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起到了监督保证作用。质量控制体系是现代高等教育内部质量控制工作中最基础的内容,其中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管理监控最重要,是对课程审批、现行课程检查、教学计划周期性回顾、教学效果评定等进行科学的管理与统筹,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统一标准,以充分保证教学质量[11-12]。

总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渴求越来越紧迫。“十四五”规划对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人才培养质量更加重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是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必经之路[12]。中国高等教育须抓住百年未有之机遇,才能实现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新冠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新冠疫苗怎么打?
《大学》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