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角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2023-01-02李轩航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思政

李轩航

(辽宁开放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课程建设缺乏“大思政”思维

当前,一些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缺少“大思政”思维,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理论和实践缺少有效结合,导致课程建设目标出现偏差,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思政课程要注重其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思政教育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覆盖,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二)思政课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在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未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无法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互联网+教育”带动下,有些教师在教学上开展了创新,“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在思政课上也得到了应用。但是,总体来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高校,新型教学模式并未真正融入思政课堂,思政教学效果还有提升的空间。

(三)思政课程教学定位存在偏差

在一些高校,思政课程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实践中缺少价值协同性和目标导向性,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上存在一定偏差。思政课往往作为公共课或大课形式出现,在教学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师生重视程度不够,从而产生认知误区,影响了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输入,往往忽略了实践探索,导致实践课程效果欠佳。

二、“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大思政”强调思政教育要有大格局、大视野,既注重思政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也注重思想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影响。有学者指出,“大思政”教育具有“人员参与的广泛性,时空利用的广延性,内容体系的针对性和开放性,平台利用的虚拟现实互补性”[1]等特点。显然,就“大思政”自身属性而言,传统的思政课程建设已经无法满足思政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思政课堂建设,甚至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需要创新发展。在“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综合创新,在教学、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形成合力,持续为学生提供思政教育保障。从时代发展角度而言,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也是适应时代和大学生发展的必然举措。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而在世界经济、文化和思想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学生难免会受到一些负面思想的影响,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势在必行。

(二)“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可行性

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取得了高质量发展,思政课程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彰显。首先,国家相继出台了《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确定了鲜明的政治方向和目标导向,有效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发展。其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高校思政教育被置于教学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见,高校思政工作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思政”视角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

(一)重视思政课程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充分重视思政课教学,彰显思政课的核心地位。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利用好课堂教学和学科建设阵地,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认知。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是推进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从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角度出发,思政课程应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跟上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使之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为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导和价值规范。另外,在“大思政”格局下,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政教学改革发展的必要条件,优秀的教师团队可以为思政教学提供基础性保障。这也意味着,“思政专业人才储备和建设应是思政教学创新发展的核心要义”[2]。高校应盘活教师资源优势,注重思政教育队伍多元化发展,专业教师、思政管理人员、团委以及辅导员等应统筹纳入思政建设队伍,实现“三合一”的教师队伍构成,促进思政教师队伍由教师型向导师型发展[3]。

(二)明确教育发展目标,融入“大思政”教育格局

在“大思政”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创新应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德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高校思政教学创新中,要注重思政教学的方法论创新。

首先,要注重学生德与才的协同发展。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在“知行信”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升综合素养。同时,要坚持思政课思想性和理论性协同发展,教学中注重学生思想性塑造和理论性培养,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

其次,注重完善和丰富“大思政”教育教学组织机制。把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管理、党团组织工作、社团工作以及专业课程学习等各环节,实现思政教育多维发展。

最后,有学者指出,“学校可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工人员、党团工作人员纳入思政教育教学部门……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思政课课程学习与实际表现脱节的问题”[4]。虽然这种说法在具体执行中存在一定困难,但为思政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三)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思政课程建设要在立德树人导向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课堂形式,拓展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向结合。这也意味着思政教学创新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同步变革,从而实现系统性和动态性思政教育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的加持下,思政教学应借助互联网优势,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载体。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接触比例非常高,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充分融入课堂。在此基础上,打造“互动课堂”,强化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动态结合。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要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需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国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格局[5]。另外,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除思政课程这一主要载体外,还可以在学生专业课程中发掘思政元素,打造课程思政。同时,搭建多元思政教育平台,以学生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为契机,以各种社会活动为载体,与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合作,打造“第二课堂”,拓展思政教育形式,完善教师多元、内容多样、载体社会化的综合教育模式,从而实现思政教学多维度发展。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宽视野、大格局;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应融入“大思政”思维,重视思政课程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教育发展目标,融入“大思政”教育机制;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多角度、全方位创新思政课教学路径,才能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思政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