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正望教授以柴归汤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经验浅析

2023-01-02袁莉瑶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湿经期气血

袁莉瑶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指导 杨正望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指在黄体期出现周期性躯体、精神症状及行为改变等一系列症候群的综合征,以25~45岁育龄期妇女多见,临床常表现为乳房胀痛、头痛、抑郁、易怒、记忆力减退等,至月经来潮后症状渐缓或消失[1]。PMS 属于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研究表明,该病患病率高达30%~40%[2],且随着学习、工作及社会压力的增加日益增长,成为严重影响女性工作学习及生活质量的第二大类疾病,仅次于痛经[3]。目前PMS 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可能与精神社会因素、卵巢激素失调、神经递质异常、前列腺素分泌过多、维生素B6缺乏等相关[4-5]。由于PMS 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临床症状繁多,个体差异性较大,目前还缺乏标准的特异性治疗方案,临床常以减轻或缓解症状为治疗原则,采取药物治疗为主,心理疏导及生活状态调整为辅的治疗方式[6]。其中,药物治疗包括抗焦虑剂、抗抑郁药、激素类药物及溴隐亭等其它药物,其短期疗效明显,但大多存在副作用明显、远期疗效欠佳等缺点,如长期大量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可能出现由于雌激素减少所致的绝经后症状及骨质疏松等副作用,故临床患者对此类治疗方式接受度不高。

中医古籍中虽无“经前期综合征”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见于相关记载,如《张氏医通·妇人门》云“经行辄头疼”;《叶氏女科证治》谓“经来遍身浮肿”;《汪石山医案》云“经行而泄”;《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曰“经正行,忽然口燥咽干,手足壮热……”“经正行发狂谵语,忽不知人……”“经行发热兼头重目暗”;《傅青主女科·调经》之“妇人有经未行之前一二日,忽而腹痛而吐血”。现代中医学根据其每发于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的特点,将此类疾病统称为“月经前后诸证”。中医秉承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治疗此类非器质性病变独具特色及优势,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更易被大众所接受。

杨正望,主任医师,教授,师从尤昭玲、杨秉秀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妇科疾病诊治三十余年,巧用经方治疗妇科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临证经验丰富。杨教授认为治疗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气血津液辨证为本,强调调节肝、脾、肾、心各个脏腑的功能及气血津液运行的重要性,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笔者有幸跟随杨教授学习,并将其辨治经前期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女性生理、体质特点为病变之基 《本草纲目·论月水》曰:“女子,阴类也……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信、月水、月经。”女子月经一月一行,与月之盈亏、潮之涨落相应,具有周期性、节律性变化的生理特点。在月经周期中,冲任胞宫气血生理变化表现为空虚-充盛-满盈-溢泄-空虚[7],并以此循环往复,经前期气血下注于冲任胞宫,气血逐渐旺盛,藏而不泄,阴阳俱盛,经行前后冲任胞宫重阳转阴,由藏转泄,由盈转虚,气血阴阳变化急骤。《万氏妇人科·立科大概》云:“男则气血俱足,女则气有余而血不足也。”《脉诀阐微》曰:“妇人之病最难治者,以其性情多郁耳。”女子以血为本,而又因经、孕、产、乳而数伤于血,故常血分不足;又女子易于情志不遂,性情抑郁,导致气机郁滞,故常气分偏盛,由此可知,女子常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体质状态。经行前后,阴血下注冲任胞宫,气血阴阳变化急骤,极易亏虚或壅滞,若妇女先天禀赋强盛,后天调养得当,则月经调和,经期无特殊不适,诚如《黄帝内经》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若妇女禀赋不足,或血不足,或气有余,进一步加重经期前后阴阳气血的偏颇,就会打破机体经行前后的生理动态平衡,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导致PMS 的发生。而经净之后气血调和,阴血渐复,脏腑及冲任胞宫功能恢复至经前期相对平衡的状态,则诸症亦随之消失。由此可见,女性月经周期气血生理变化及体质特点是导致PMS 的重要内在因素。

1.2 肝木失疏、气血失和为病变之本 杨教授认为PMS 的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脏,肝失疏泄、气血失和为其主要病机。《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有云“主闭藏者肾也,主疏泄者肝也”,《黄帝内经》中亦早有“肝主疏泄”的相关阐述,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应用草木舒展条达、升发宣散的特性来描述肝主疏泄的作用。肝主疏泄,性善条达而恶抑郁,可疏畅全身气机,气、血、津液输布得当,则无气滞、血瘀、水湿之患。《临证指南医案》云“女子以肝为先天”,《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肝主藏血”,肝藏血,其所藏之血,除滋润、濡养全身各脏腑器官,亦可下注冲任胞宫,为经血生成之源,与冲脉并称为“血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肝藏血而主疏泄,体阴而用阳,PMS 见于天癸已成年龄阶段,故究其病因,可从肝经论之。经行前后气血下注冲任胞宫,变化急骤,此时肝血不足,肝气易郁,加之妇女阳常有余而阴不足的体质特性,若肝之疏泄、藏血功能失常,则可导致PMS的发生。《灵枢·经脉》阐述:“肝足厥阴之脉,起始于大指丛毛之际……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布胁肋……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PMS 的躯体症状多见于胸胁、乳房、少腹、头面等部位,皆为肝经循行之地,且肝经为唯一交巅顶而入脑的阴经,此与PMS 的精神症状亦密切相关。若肝之藏血功能失常,引起肝血不足,肝阳上亢,虚火上扰,则可导致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经行吐衄、经行发热、经行口糜等症状;若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引起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脉络不通,则可导致经行头痛、乳房胀痛、情志异常等症状。

1.3 脏腑失调、多脏同病为病变之标 脾主运化,主统血,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肝属木,能疏泄水谷,脾土得木之疏泄,则饮含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症,在所不免。”肝气郁滞,日久克伐脾土,脾虚失其健运,若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生,湿停下焦则见经行泄泻,湿邪泛溢肌肤则见经行浮肿;若水谷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清窍失养则见经行头痛、经行眩晕等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逆调论》言“肾者水藏,主津液”,肾藏精,主水,主宰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及津液代谢。精能生血,血亦可化精,故肝肾称为“精血同源”,若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肾精不足,即“子盗母气”,精血不足,脑窍失养,则可出现经行头痛、眩晕等症;若病久不愈,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则肾失温煦,水湿停聚,则可出现经行头晕、浮肿、泄泻等症。《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主宰一切神志活动,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两者相互为用,若肝失条畅,上逆于心,扰乱心神,则可导致情志异常,出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烦躁易怒等症状。

2 治疗经验

2.1 施以柴归汤加减治疗

2.1.1 基础方剂:柴归汤 杨教授治疗PMS 常以脏腑辨证为纲,佐以气血津液辨证。从脏腑辨证分析,PMS 的发病与肝、脾、肾、心四脏密切相关,而又以肝之疏泄功能失常为主,《笔花医镜·妇科证论》谓“妇女之证,审无外感内伤别证,唯有养血疏肝”,故临证当以疏肝解郁、养血柔肝为主;《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工不晓相传,唯治肝也”,故临证之时配合“治未病”思想,以益气健脾为辅。从气血津液辨证而言,PMS 主要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导致气滞、血瘀、水湿之症,故临证当兼顾行气、活血、利湿之效。柴归汤乃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合方而成。小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其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少阳之为病,口苦……”,阐述了小柴胡汤证的“八大主症”,主治少阳肝胆枢机不利之证,治当和解少阳、畅达气机。小柴胡汤乃和解剂中之经典方,全方辛开苦降,清补合用,寒热并用,通达表里上下,疏利三焦,调畅气机,平和阴阳,后世医家发挥其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犹如前人所言“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均获良效。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用治“妇人怀妊,腹中痛……”“妇人腹中诸疾痛……”,原文虽未涉及当归芍药散病机,但据方测证,其主治肝脾失调、气血郁滞湿阻之证,可达气血同调之功。柴归汤中柴胡主入少阳肝胆经,性善条达,一则疏肝以畅经气之郁滞,二则疏达三焦水道以利水湿;川芎,《本草汇言》谓其“血中气药”,可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调经要药,既能行气通滞,又能活血祛瘀,使气血同调;茯苓性甘、淡,甘则健脾,淡则渗湿,既可祛邪,又可扶正,使水湿去而不伤正,所谓治水以治血;当归、白芍养血以柔肝、活血以调经,攻补兼施,祛瘀而不伤正;炒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既能化水为津,又可输津四布;泽泻利水渗湿,利小便给湿邪以出路;黄芩清泄肝经之热,以防肝郁化火,并制燥湿太过以壅遏脾土;法半夏、生姜燥湿和胃;人参、大枣益气补脾,扶正以助邪祛;炙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使气滞得疏,血瘀得行,水湿得化,共奏疏肝解郁、活血调经、健脾渗湿之功。

2.1.2 随症加减 杨教授临证诊治PMS 不拘泥于一脉一症,而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道,以脏腑辨证为主,佐以气血津液辨证,灵活化裁,效如桴鼓。从气血津液辨证而言,若气滞重者,加香附、陈皮、佛手以疏肝行气;若血瘀重者,加丹参、鸡血藤、益母草以活血调经;若水肿重者,加薏苡仁、砂仁化湿利水。若遇肝气郁滞,脉络不通,经行乳房胀痛者,加橘核、荔枝核、王不留行以通络散结止痛;若遇肝血不足,肝阳上亢,经行头痛者,加钩藤、龙胆草、桑叶以平肝清热;若遇肝郁乘脾,气血亏虚,经行眩晕者,加黄芪、党参、山药健脾益气;若遇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经行口糜者,加熟地黄、山茱萸以滋补肝肾,牡丹皮、黄柏以清退虚热;若遇肝郁化火,冲气上逆,经行吐衄者,加黄芩、栀子以清热降火,茜草、白茅根以清热凉血;若遇脾虚湿盛,水湿泛溢肌肤,经行浮肿者,加猪苓、瞿麦以利水消肿;若遇脾虚湿困,水湿下渗,经行泄泻者,加薏苡仁、山药、龙眼肉健脾渗湿;若遇肝阴亏虚,血虚生风,经行风疹块者,加熟地黄、阿胶养血祛风。

2.2 其他疗法 杨教授认为女性体质特点是本病的发病之基,且现代女性长期受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及情志因素的影响,极易形成体质偏颇,故在内服药物治疗同时,亦强调精神、饮食、运动调护的重要性,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刘完素言“六欲七情……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女性经时肝血不足,肝气偏旺,情绪易于波动,若伤于情志,气血失调而发病。女性常气分偏盛,故未病时调畅情志可预防疾病发生,已病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千金要方·食治篇》云“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女性行经时经血外泄,气随血下,脾气亏虚,若饮食不节,伤于脾胃,则脾气益虚而发病,故应注意饮食调理,宜选择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现代健身方式亦可通过改善心理、生理机能等方面调节体质。

3 医案举例

患者,女,30岁,已婚,研究员。初诊时间:2020年5 月14 日。主诉:经期头面、四肢浮肿半年。患者诉近半年,月经推后,经期、经量正常,色暗红夹血块,每于经期出现头面、四肢浮肿,甚则手指麻木肿胀,难以握固,经后肿势渐缓直至消失,伴乳房胀痛,神疲肢倦,腹胀纳呆,经行后诸症皆消,大便溏稀,3~4 次/日,经净后大便恢复正常,平素情志易抑郁,饮食不规律。患者末次月经4 月20 日,现自觉轻微乳房胀痛,情志抑郁,舌质暗红,舌体稍胖,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经前期综合征。中医诊断:经行浮肿,证属肝郁脾虚、水湿内停。治以疏肝行气、健脾利水、活血调经,方用柴归汤加减。处方:醋柴胡10 g,茯苓15 g,川芎10 g,香附10 g,佛手10 g,橘核10 g,炒白术10 g,猪苓10 g,泽泻10 g,法半夏10 g,桂枝 6 g,当归10 g,白芍10 g,人参5 g,生姜3 g,大枣6 g,炙甘草6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经期续服。并嘱患者调畅情志,规律生活。

二诊(2020年5月28日):患者于5月17日月经来潮,上方已服完,服药后自觉经期肢面浮肿好转,乳房胀痛、神疲肢倦好转,但经期仍腹胀纳呆,大便仍溏,舌质偏红,舌体稍胖,苔薄白,脉弦细。守上方加薏苡仁15 g,山药15 g。21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2020年6月19日):患者于6月14日月经来潮,服药后自觉经期轻微肢面浮肿,症状较前明显缓解,经期乳房胀痛、神疲肢倦、腹胀纳呆、大便溏稀等症状消失,舌脉同前。守上方续服,巩固疗效。14剂,煎服法同上。药后诸症皆消,续观3个月,诸症无反复。

按语:本案患者近期因工作原因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导致肝郁失疏,脾虚失健,经时肝郁、脾虚更甚,气机郁滞,水湿运化不利则发为经行浮肿,故本案治以疏肝行气、健脾利水为主。《金匮要略》云“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提出血行瘀滞会妨碍水液的正常代谢,水液留于肌肤则可发为浮肿。杨教授认为本案患者血瘀之象虽不甚明显,但患者肝气郁滞,血行受阻,故本案当治以活血调经为辅,经调则水行。杨教授初诊以柴归汤为基础,治以疏肝健脾、行气利水、活血调经。患者脾虚湿盛,水湿泛溢肌肤,则见经行肢面浮肿,水湿下渗,则见大便稀溏,故加猪苓利水渗湿,使湿邪从小便中走;桂枝温通阳气,协诸渗利药行水布津,配伍茯苓、白术、泽泻寓以五苓散之意,以增利水之效。患者肝郁失疏,乳络不畅,则见乳房胀痛,故加香附、橘核、佛手以疏肝行气、通络散结,络通则痛缓。二诊患者部分症状改善,但大便仍溏,故守方加薏苡仁、山药以健脾渗湿,脾气健运则湿化。三诊诸症皆缓,故守方续服,后诸症皆消且无反复。

4 结 语

PMS 虽具有经行自发、经净自止的特点,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对自身健康的质量要求日益升高,求诊者常见。但西医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欠佳,副作用大,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学习及生活质量。杨教授认为PMS 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更涉及脾、心、肾多脏,以肝木失疏、气血失和为病因之本,脏腑失调、多脏同病为病因之标,治以疏肝解郁、养血柔肝、益气健脾。临证时以“柴归汤”为基本方,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加减,并配合心理、饮食、运动等调护,标本兼顾,灵活化裁,效如桴鼓。

猜你喜欢

水湿经期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气血不足我来看
好事近·中秋感怀
女性经期腰背酸痛,捶不得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