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内容的整合

2023-01-02李晓红连利军唐亚平祝美珍马艳君常晓威杨力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诊断学基础理论津液

李晓红,连利军,唐亚平,祝美珍,贾 微,李 甜,马艳君,常晓威,杨力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近年来,随着健康理念与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日益提高,因此,中医院校如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就要转变教育观推进医学“课程整合”。所谓“课程整合”就是使分化的系统中各要素及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它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中医院校的课程整合教学改革起步较晚,改革的内容多数涉及到西医基础课程的内部整合[2-3],而西医基础课程与西医临床课程的垂直整合、西医临床课程内部整合以及中医课程内部整合几乎没有涉及[4]。本研究尝试通过对护理专业中医学概论中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进行知识优化重组,使教学内容整体化、系统化,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中医临床护理思维,同时为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课程整合提供参考。

1 中医学概论中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内容整合的必要性

我校护理学专业的定位是:依托学校中医药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具有一定中医特色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在教学中应用中医学的辨证观、整体观和中医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护理思维及中医护理的能力。目前我校在护理学专业开设的中医课程为中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包括上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下篇“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部分由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中医学概论上篇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对于一个刚进入大学的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古老、深奥、抽象的中医理论难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较多,存在诸多交叉、重复内容,如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理论、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内容分别与中医诊断学的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等内容存在交叉与重复。为了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又加强二者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顺应当前医学教育改革趋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非常必要对这两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2 内容整合措施

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梳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两部分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精减重复内容,有针对性地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重组整合,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一是以脏腑为主线,将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内容与中医诊断学的脏腑辨证内容进行整合,构建“脏腑生理-病理-辨证体系”;二是以气血津液为主线,将中医基础理论的气血津液内容与中医诊断学的气血津液辨证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气血津液生理-病理-辨证体系”;三是以八纲辨证为主线,将中医基础理论的病因病机内容与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内容进行整合,构建“病因病机-八纲辨证体系”。通过内容优化重组,建立以脏腑、气血津液生理-病理-辨证体系和病因病机-八纲辨证体系为基础的整合课程,形成整体、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

2.1 脏腑生理-病理-辨证体系构建 以脏腑为主线,将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内容与中医诊断学的脏腑辨证内容进行整合构建。重点讲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并由此通过推理判断来讲述临床常见的病位辨证。如讲到心,重点讲述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生理上,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赖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病理上如果心气不足或血液亏虚或脉道不利,则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甚则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以及脉象结、代、促、涩等。辨证上则有心气虚、心血虚、心脉痹阻等证。

2.2 气血津液生理-病理-辨证体系构建 以气血津液为主线,将中医基础理论的气血津液内容与中医诊断学的气血津液辨证内容进行整合构建。重点讲述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并由此通过推理判断来讲述临床常见的气、血、津液辨证。如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理上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作用。气的运动有升、降、出、入等四种形式,气机调畅则气的升降出入协调平衡。病理上气虚则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减弱,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易于感冒、自汗、气短等,气机失调则有气滞、气逆、气陷、气脱和气闭等多种形式。辨证上则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证。

2.3 病因病机-八纲辨证体系构建 以病因、病机为主线,将中医基础理论的病因、病机内容与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内容进行整合构建。重点讲述病因的类型和致病的特点、由此发病的机理以及与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联系,通过推理判断来讲述八纲辨证。如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经皮毛、口鼻侵入,正气抗邪,处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病位较浅属表证;如表证久延不愈,外邪内传,则发为半表半里证,甚则发为里证。外感寒邪则为表寒证属阴证,如寒邪化热入里则属里证、阳证;外感暑、热之邪则发为表热证、属阳证。

3 与课程内容整合相关的教学策略

与课程内容整合相应,我们对师资配备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整合以及理论和实训教学时数安排进行探索,以提高课程整合后的教学质量。

3.1 师资配备调整 教师是课程整合的主体,是影响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由于课程整合涉及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对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提高,因此提高师资配备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学科尽量安排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另一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要求青年教师相互听课,或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或组织青年教师听相关课程的课以提高知识储备和授课水平。

3.2 教学方法整合 课程整合不仅是内容的整合,也包含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整合,为此笔者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学。一是对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如阴阳、五行等章节,由于理论性较强,我们采用以讲授为主教学法,即由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对知识点进行精讲以保证学生理解、掌握;二是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我们尝试采用以团队学习为主教学法,即课前发放教学内容,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主动学习为主,进行课前预习、测试、小组讨论和演讲、教师总结等环节,以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锻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配合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受学生的喜爱。

3.3 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训教学时数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学科,但中医诊断学的实践性很强,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应用型护理人才,鉴于目前学生到医院见习时间有限,开展实训教学、加强技能训练显得非常重要,为此笔者在整合课程时认为目前的实训教学时数4学时偏少,应增加到8学时,按中医诊断学的实训教学知识点合理有序进行,同时使用标准化病人、舌诊软件、脉诊模型手、脉象仪等提高实训效果[5]。

4 小 结

课程内容整合不是对部分内容在形式上的拼凑,而是对二者知识进行梳理、优化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知识结构更加系统连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中医临床护理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好临床护理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诊断学基础理论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一定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专访CIT培训学院与清华建筑声学讲师燕翔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