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生态河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2023-01-02陈轩明

海河水利 2022年1期
关键词:河湖河长整治

陈轩明

(盐城市大套第二抽水站管理所,江苏 盐城 224500)

盐城地处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区,濒临黄海,境内河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共有大小河道和湖泊湖荡2 万多条(个),河湖水面超过2 700 km2,占全市总面积15.9%。串场河、通榆河(两纵)、灌河、废黄河、淮河入海河道、苏北灌溉总渠、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川东港(九横),“两纵九横”贯穿全境,形成了以区域骨干河道为支撑的沂南地区、废黄河地区、渠北地区、里下河腹部及射阳河沿岸地区、沿海垦区五大区域。按区域水系布局,又划分为沂南地区、废黄河地区、翻身河地区、淤黄河地区、渠北地区、里下河腹部及射阳河沿岸地区、夸套地区、运棉河地区、利民河地区、西潮河地区、大丰斗南垦区和东台堤东垦区12个独立的区域。

其中,串场河以东台海道口为界分南北两段,由海安向北流经富安、安丰、梁垛至何垛场为南串场河,由海道口向北流经丁溪、草堰、白驹、刘庄、伍佑、新兴、庙湾为北串场河,全长170 km;通榆河南起南通九圩港,北达连云港赣榆,全长415 km,盐城境内通榆河中段工程南起东台泰东河接口,北至响水灌河口,全长183.6 km,河面宽100 m,河底宽50 m,水深约5 m,向北引长江水100 m3/s,可供1 000 km2范围灌溉;射阳河,源于射阳湖荡,经永兴、阜宁县、鲍家墩、海通镇入海,全长198 km,流域面积4 036 km2,河道曲折,支流众多,市域内长度133 km,是里下河地区排水入海的最大天然干河;苏北灌溉总渠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盐城境内流经阜宁、射阳,滨海等县,东至扁担港口入海,为大型人工河道,全长168 km,是淮河排洪入海出路之一;灌河一名潮河,位于灌南、响水两县交界处,长60 km,宽200~500 m,流域面积6 200 km2;废黄河系黄河夺泗入淮而形成的一条高水河道,途经盐城市滨海县,由响水县套子口(废黄河口)入黄海;淮河入海河道盐城段经阜宁、滨海2县,并分别在淮安区境内与京杭大运河、在滨海县境内与通榆河立体交叉,是现代人工河道;黄沙港,名为港,实为河,西起黄土沟,经上冈镇、新黄沙港闸入海,全长88.9 km,流域面积865 km2,此水道改善了里下河地区的排水状况,直穿建湖县有名的洼地,加快了该地的排水速度,提高了洼地的抗涝能力,兼利通航百吨级的船只;新洋港汇水面积2 478 km2,西起蟒蛇河,经皮岔河汇入后,穿串场河,通榆运河,经南洋岸、黄尖至新洋港闸入黄海,全长69.8 km;斗龙港贯穿大丰区、大团、龙堤、金墩、丰富、三卯友、四卯友直至斗龙闸流入东海,为兴化、盐城2市泄洪入海黄金水道。

由于地处区域下游,河流水质受上游来水影响较大,随着工业和农业快速发展,污染对水质提升带来严峻挑战。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盐城市扎实推进生态河湖行动,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河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 盐城市生态河湖建设取得的成效

1.1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有序推进

大纵湖退圩还湖和废黄河、蟒蛇河、潮河、梁垛河、淤黄河等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完成,黄沙港、收成河、北青沟河等水生态修复工程起步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突破性进展。强化水功能区管理,推进城市(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大部分地区水域环境明显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强化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管理,全市地下水累计封井1 661 眼,占全省封井任务总数的24%,全市地下水累计压采4 646 万m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取用水监管水平提升,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1.2 断面水质考核实现历史性突破

2020年,全市9个国考、34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Ⅲ类水质比例分别为100%、97.1%,优于“十三五”终期目标22.2 和17.7 个百分点,同比分别提升11.1和8.9个百分点,达到“十三五”期间最好水平,跨入全省第一方阵。12 月,川场河亭湖区大庆路桥断面、苏北灌溉总渠滨海县六垛闸断面、滨海县陈涛地龙断面、通榆河东台市化肥厂南断面、海堤河响水县十排断面监测结果达Ⅱ类水标准。

1.3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目前,全市共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9 个,根据《江苏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文情报》,按年均值法评价,水源地达标率为100%。

1.4 生态河湖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全市成功打造26 条河长制样本河道和226 条农村生态示范河道,建成水美乡村141 个,金沙湖入选全省首批生态样板河湖,大纵湖、射阳河闸入选江苏最美水地标。阜宁县、东台市、建湖县通过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金沙湖被江苏省水利厅评为“江苏省首批生态样板湖”。

2 盐城市生态河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围绕“六稳”“六保”,推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四水同建”,为坚定走好“两海两绿”路径、全面建设“四新盐城”作出了新贡献。

2.1 扎实推进水环境问题整治

实施农村河塘整治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识别,建立名册台账,按照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的要求,疏浚整治村庄河塘2 875条,绿满河堤,彰显水绿特色。强化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摸清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底数,落实控源截污、清淤活水、长效管护以及生态修复责任和措施,定期公开整治进展,接受社会监督。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整治力度,省、市人大常委会交办51 个问题全部按期完成整改;16 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核查并形成整改报告,核查发现的9 个问题均已完成整改。

2.2 切实加大污染源控制力度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执行国家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以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建立特征污染物监控体系,推进园区(开发区)废污水循环利用,促进废污水“零排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逐年削减;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全面推进,2020 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100%,“一虾两鱼”高密度养殖场整治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97%,比2015年提升7.6 个百分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和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全面推进,试点乡镇废弃物回收装置设置率100%、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总量达856.15 t,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2%。加强水上交通污染治理,港口、码头、装卸站及船舶修造厂加快建设船舶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接收设施,做好污染物转运、处置设施的衔接,提高污染物接收处置能力,满足到港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需要。

2.3 加强生态河湖建设管理

严格落实断面长制,建立“旬预警、月会商、季公开”机制,加快实施达标整治工程,推动水质提升。推广河道、交通、绿化、垃圾、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模式,2020 年落实资金1.6 亿元,落实管护人员近万人、管护船只约5 000条。纵深推进河湖长制管理,盐城市政府以8号令印发《盐城市河道管理办法》;市河长办印发《盐城市河湖长制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全市共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8 369 名、警长1 154 名,聘请老支书、企业家等民间河长511 名,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30 万余次。开展河湖“两违三乱”专项整治,排查整改1 840 个“两违”问题和1 051个“三乱”问题,呵护美丽生态。

2.4 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

坚持与河道整治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的“三同步”基础上,按照“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绿化要求,对骨干河道两岸实施植绿、造绿,并在部分河道两岸建设生态林带,布置休闲景观,打造河岸绿色长廊,努力使河道两岸成为沿河居民群众游憩、休闲、运动、亲水的主空间。建设水文化载体,实施东台西溪水文化挖掘与传承升级工程;依托滩涂湿地、湖荡、自然保护区等资源,打造“东方湿地之都”的水文化品牌;以云梯关、范公堤、射阳河闸等古代和现代涉水景观遗存为依托,深入挖掘历史治水文化,传承、创新和推广涉水文化遗产。创建水美城乡,组织创建省级及以上水利风景区,建成一批寓教于乐的水情教育基地,营造多样化的滨水空间和水景观,提炼海盐文化,传承治淮精神,打造水美盐城。

3 继续推进生态河湖建设的思考

“十三五”期间,盐城生态河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水美乡村建设要求相比,目前只能算是起步阶段,部分断面水质刚刚达标,水质持续改善亟待加强;居民河道保护意识不强,仍存在向河道内倾扔垃圾、废物现象;公众对湿地保护了解不够、保护意识淡薄;部分河道河堤裸露,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生态自净能力较差,生态河湖建设任重而道远。

3.1 完善工作体系

完善工作体系,充实河长制工作机构,充分发挥河长制成员单位作用,推动河长制信息系统运用,规范河长公示牌管护。优化拓展机制,建立跨区域河长制协同机制,细化实化农村河道河长制工作。发挥举报电话、微信公众号、网络等监督作用,及时处置群众和媒体反映问题。引导公众参与,加大河长制宣传,营造河湖保护良好氛围;积极参加国家部委组织的“寻找最美河湖卫士”“逐梦幸福河湖”等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充分发挥“民间河长”“企业河长”作用,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河湖管理保护。

3.2 建立长效机制

健全河湖长日常巡查机制,进一步明确河道日常巡查责任主体、巡查范围、工作要求、问题处置等;组织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细化本地区河道巡查管护实施细则,为强化河道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无人机、遥感影像动态监测河湖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提高河湖监管效率,为河湖管理保护提供依据。注重考核督查,发挥河长制作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内容的作用,创新考核方法,细化考核内容,充分运用全市河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及时通报各级河长巡河履职情况,推动河长履职到位。加大奖惩力度,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河长制工作的典型和亮点,通过媒体、简报、会议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提请市级开展表彰,积极向部、省推荐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地方和履职不实的个人,进行提醒、约谈、通报,直至提请问责、追责。

3.3 加强水污染防治

推进水质达标整治,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持久性污染物、水生生物等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应急监测和快速监测能力投入,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能力。严格落实断面长制,健全“旬预警、月会商、季公开”机制,加快实施达标整治工程,推动水质提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类整治,开展“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问题隐患排查整治。强力推进治污减排,对技术水平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小型工业企业发现一个、取缔一个。推进船舶修造厂建成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压缩网围养殖面积。加强依法行政,明确和界定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落实管理责任,依法开展巡查管理,严肃查处各类侵占填埋河道、河浜、河道水域等违法行为,纠正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各类生产生活垃圾等不良行为,严格审批、有效监管各类涉水项目的建设。坚持依法办案,一查到底,有效地震慑和制止涉水违法行为的发生。严格查处环境违法企业、生态破坏事件和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责任人。

3.4 强势推进生态河湖建设

开展岸线专项整治,加强岸线利用管理,组织开展整治工作,重点清理整顿各类违法侵占、破坏岸线资源的行为。清理、整合现有岸线,优化岸线资源配置,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和合理开发。进行河道边坡整治,采取水生植物栽植、植被恢复、生态廊道建设、自然生态岸线维护等生态工程措施,努力推进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工作。积极推行河道、道路、绿化、垃圾、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模式,努力实现农村河道“五位一体”综合管护及社会化管护全覆盖。全面完成“两违三乱”整治任务,继续加大“两战”推进力度,实行项目化管理,挂图作战、逐项整改、对账销号,全面完成骨干河湖“两违三乱”专项整治各项任务,并向农村河道延伸。

猜你喜欢

河湖河长整治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