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县防洪抗旱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2023-01-02牛萍
牛 萍
(抚顺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抚顺 113006)
1 抚顺县防汛抗旱体系
1.1 旱涝灾害情况
抚顺县地处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丘陵山区,长期以来面临着艰巨的防汛抗旱任务。“十三五”时期,受异常气候影响旱涝灾害呈重发、频发、多发特征,其造成的灾害损失和受灾范围不断增加。2011-2015年,受“梅花”等台风影响发生严重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带来了惨重的损失;2016-2018年,连续3a出现降雨量严重不足,干旱气候增多,境内多座水库已处于历史最低水位运行,抗旱设施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在各级部门正确领导下,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把确保广大群众饮水安全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各种有效措施,全力以赴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降低旱涝灾害损失,控制干旱、洪涝灾害,年均损失不超过0.3%和0.4%,均低于“十三五”规划的0.5%和0.8%,实现了最大降低灾害损失的目标[1-2]。
1.2 防汛抗旱体系建设情况
1.2.1 防洪工程体系
抚顺县内河流众多,如苏子河、东洲河、社河、古城子河、北沙河、百花河、前安河、王木河、养树河、塔二仗河、马圈子河、杨木河等,其中马圈子河、北沙河、杨木河属太子河流域,其他河流属于浑河流域,总河长445.4km,多年平均径流量5.5亿m3。一直以来,在防洪工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抚顺县不断完善防洪工程体系。目前,已修建小(2)型以上水库19座,蓄水总量4320.79万 m3,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1)型水库10座、小(2)型水库7座,修建河道堤防143.35km,建成24座排水站,基本建成河道堤防与水库有机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
1.2.2 河流治理工程
“十三五”期间共治理7条中小河流,治理总长度为88.35km,总投资为12838万元。截止“十三五”末期尚未治理河道长度为 113km。①东洲河马郡村至马和村段、孟家桥至县界段、山龙村至后腰村段治理工程,治理河长8.87km、4.2km、24.71km;②古城子河康大水库下游至三家子段、养树桥至八家子村段治理工程,治理河长9.08km、17.3km;③马圈子河(西川村至金斗村)河道治理工程,治理长度12.68km;④社河腰堡水库上游至王家村段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长11.51km。
1.2.3 行业保障设施工程
1)“十三五”期间全县补充完善山洪灾害系统。主要措施如下:2016年建立市县气象平台数据共享平台;2018年6月组建抚顺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微信平台;2018年7月自筹资金113万元安装视频监控点39处,对19座水库及8条主要河流水位和汛情进行实时监控。
2)坚持以防为主、以避为上,连续5年开展县、乡、村三级防洪避险演练。通过全县95个行政村逃险、避险应急演练,紧急避险反应迅速、逃生路线深入人心。汤图乡通过实践形成的“召开一次防汛村民大会、建立一套预警转移组织体系、组织一次防灾减灾培训、发放一张避险明白卡、搞一次防汛应急演练、为危险区域每个农户配备一个应急箱”、“六个一”工作经验赢得省领导高度肯定。
3)建设山洪灾害系统。从2012开始通过几年的完善,目前建成山洪灾害预警平台1处,同时实现与市气象局气象资源共享、与市水文局实现25处自动降雨站点降雨信息共享、8个乡镇与县级平台资源共享;建成县乡防汛调度视频会商系统;建成39处防汛重点部位视频监测系统;现共有自动雨量站点38处、水位雨量站点10处、简易雨量站85处、防洪避险牌138块,气象广播实现95个行政村全覆盖。此外,抚顺县累计完成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71处,工程总投资1183万元,总供水能力达到456m3/h。
2 抚顺县防汛抗旱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防洪方面
1)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国家对全县中小河流的投资力度很大,但对50km2以下的河流及微小河流的投入微乎其微。经调查县域内主要中小河流及微小河流防洪标准普遍低于10a一遇,洪水发生时险情频出,严重威胁河道两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县财政困难,河道治理配套资金不足,中小河流农村段防洪标准较低,特别是一些穿心河堤段尚未规划治理,汛期极易遭受洪涝灾害;部分河段险工险段和穿堤建筑物较多,且未得到彻底治理;还有河道淤积、河床抬高等问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急需治理[3]。
2)河湖界限不清,河道用地面积与农业用地面积存在矛盾。由于历史原因农业用地存在挤占河道现象,而且农业用地为在册耕地,因此有些项目由于无法解决占地问题而无法立项。
3)部分河堤老化失修无管护。80年代至2010年间治理的部分河道工程,由于当时受资金限制,防护标准较低,施工工艺落后,一些混凝土或浆砌石护坡经年运行多已老化损毁,已经达不到防护功能,急需提升改造。部分河道仍为土堤状态,且由于山区型河流情况复杂,沿河两岸人口密集、耕地宝贵,如遇较大洪水,峰高流急,严重威胁沿河两岸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4)山洪灾害建设投入不足。抚顺县为低山丘陵区,是山洪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山洪沟项目治理措施主要为修建护岸、疏浚等工程措施,受资金限制,治理不够全面,只对频发的重点部位进行治理,偶发的非重点部位治理不足。虽已对重点山洪沟设有检测设备和预警设施,但运行检测设备、预警设备存在数量不足、种类少、灵敏度不够高、信息传输能力差的问题,需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5)水库运行存在不安全隐患,预报系统不够完善。部分水库工程设施老化、损坏、维修养护不及时,淤积严重,安全运行受到极大影响,管理中还存在预报、预警、检测系统不完善,设备不够先进、水库管理及看守人员水利知识与管理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库区确权不清等问题突出,需进一步改进。个别水库对外承包经营合同不规范,合同内容不具体、不全面、不到位,约束力不强,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界限不明晰等问题。
2.2 抗旱方面
抚顺县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受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影响,干旱灾害较轻,以致抗旱意识薄弱,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较少,抗旱资金投入不多,现有抗旱设施不足且老化失修、工程标准低,抗旱功能衰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出,近几年干旱灾害问题严重。
2.3 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方面
截至目前,抚顺县虽已建成了视频会商系统、抚顺县山洪预警系统、抚顺县河长制信息平台等3个系统,但系统不够全面,现有的非工程措施相对零散,难以充分发挥防洪抗旱作用。虽然现已基本建成防汛抗旱工程体系,但尚不完善,尤其在汛期来临,供决策和会商的时间有限,造成防汛工作难以及时有效地展开[4]。
2.4 防汛抗旱物资储备方面
在防汛抗旱物资储备方面存在储备不足、种类不齐全、物资老化、调用后难以回收等问题,尚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完善管理机制。
3 加强旱涝灾害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明确防汛抗旱工作目标
“十四五”期间,抚顺县防汛抗旱减灾依然是以恢复河道健康、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全县防洪减灾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目标。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切实提升防汛抗旱管理和指挥决策能力,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和专业防汛抢险队伍建设,保障各类抢险物资充足;控制洪涝、干旱灾害的年均损失率不超过0.5%和0.6%。
3.2 明确防汛抗旱思路和原则
1)基本思路。遵循旱涝灾害全生命周期规律(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坚持举一反三、舆论引导、处置有效、防备为主的原则,软硬结合、化大为小实现“灾最小、不忘人”的最高目标。在防汛方面,对标准内洪水做到不死人、不淹村、不决堤、不垮塌,落实防汛措施和完善方案预案,进一步提升预警精度;对于超标准洪水做到灾害损失最大程度的减轻,落实应急手段和应急预案,提升预报预警精度。在抗旱方面,坚持保障饮水安全的基本底线,保证不发生因旱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供水、粮食不安全事件;对因旱返贫问题高度重视,从根本上防止因旱返贫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的出现。
2)工作原则。根据“救大灾、抢大险、抗大旱、防大汛”要求早启动、早部署、早谋划,将防汛抗旱作为推进现代农业、改善民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好“五个确保”打赢防汛抗旱攻坚战。①确保设计标准内洪水时不溃一库一坝和交通干线、重要城镇安全;②确保超标准暴雨洪水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水库安全;③确保暴雨山洪时不出现群死群伤;④发生中等程度干旱时确保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不受较大影响;⑤发生严重干旱时确保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保障城乡生活用水和不出现大面积农作物失收。
3)方法与途径。按照规范权责、分级响应、完善预案、实际演练、取经案例、借鉴经验,逐步实现防汛抗旱工作的法治化、制度化、体系化,努力做到“6个到位、9个早”,即监管执法、应急处置、规划建设、法规制度、体制机制、思想认识的到位,早意识、早发现、早发布、早查实、早反思、早核报、早研判、早防备、早控制。
3.3 加强防汛抗旱工程建设
对应急度汛和水毁工程实行全力抢修,有效解决河道抗灾能力差、中小河道堤防标准低、河流设障问题突出等问题,全面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城区和农田排涝工程、病险处理和排查等工程建设[5]。
3.4 坚持科学调控
根据旱情、汛情、水情、雨情变化情况,科学调度拦河闸、水库等水利工程,充分发挥防洪减灾和调蓄功能,切实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同时,在保证水库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最大程度的增加工程蓄水、保障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需求,全力实现有旱无灾情、有汛无水灾的目标。
3.5 加强应急抢险专业队伍建设
落实好以抗旱服务组织为核心的抗旱应急队伍和以民兵预备役为骨干的群众抢险队伍,切实加强应急抢险队伍的沟通联系和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实战演练,进一步提升其业务技能。
3.6 加强基层防办能力建设
目前,抚顺县基层防汛机构和工作人员普遍偏少,防汛机构的级别和工作效率低。对此,应尽快解决基层防办在保障机制、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等方面的问题,尽快实现各级防办“减灾有效、保障有力、管理规范、机构健全、应对有序、反映快速、装备先进、队伍一流”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防汛抗旱各项任务[6]。
3.7 做好防汛抗旱物质储备
健全各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并完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加强各级防汛抗旱服务设施建设与设备配备。同时,建立物质器材维护使用和管理制度,保证物资储运预案符合科学合理性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物资调运源[7-8]。
3.8 加强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宣传
采取“网络有信息、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刊有字”等措施,加大防汛抗旱知识普及宣传力度,逐步建成“进学堂、进社区、进乡村、进住户”的预警信息发布和科普网络体系,加强整理、收集各种防汛抗旱资料,为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9-11]。
4 结 语
面对日趋复杂的防汛抗旱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提升区域旱涝灾害综合抵御能力,充分发挥防汛抗旱工作效能,越来越引起水务工作者的重视。对此,文章结合抚顺县防汛抗旱工作现状,从多个方面提出“消隐患、强弱项”,补充防洪除涝对策,为提升抚顺县防汛抗旱效果,实现生态环境、水土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