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平衡性原则

2023-01-02周青民沈硕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周青民,沈硕

如何保护并传承好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始终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和保护模式的相关讨论与探索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保护理念方面逐步呈现多元化的范式,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如何以科学有效的态度与思路实现保护工作的合理性和规范化,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是我们需要在学理层面做出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积极确认并建构一种平衡意识,以平衡性原则为基准实现优化机制的最终确立。

“平衡”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事物矛盾诸方面在质与量上的协调、适应和有序状态,在美学上又指事物之间的对等、对称和照应。这里我们主要强调事物诸要素关系上的并重与相依相生,避免一方的缺位与弱化,避免失衡与不协调。虽然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任何事物朝着平衡点发展都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现象。事物想要长久存在并获得良性发展,就必须要保持相对平衡,或保持一种走向平衡的自然发展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秉承平衡性原则是其在变动中追求有序性和确定性的内在要求。平衡性原则应体现纵横内外等多个维度。

一、寻求外部平衡,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外部平衡是指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环境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有效实现原生静态的保护,会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牵制。外部环境的恶化,容易生成太多的外部干预和阻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深层与可靠的发展依托,导致危险性和脆弱性的逐渐加大。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才能实现内外部力量的双重驱动,满足现实的迫切需要和长远发展的要求。

有些地方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突出强调文化产品与市场的融合度。当然,这是一种必要的且具有积极的应对策略,在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还是应该注意避免市场导向可能造成的内在发展规律的破坏。进行产业化链接,要把握好尺度,要因地制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事物的特殊属性和承受能力为开发准则。如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等,可以通过产业化路径实现有效保护,但对一些濒危、小众、无具体可操作性且容易造成生产性破坏和变形的非遗形态和项目则应该减少或避免实际的外部开拓。如果一种文化资源是极度稀少和缺乏的,那么其经济价值的开掘与突显便“必须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当这些条件尚未具备时,其经济价值只能够是一种可能,绝对不能强求”[1]280,不能无限制地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运转,更不能离开所在区域。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一定的地方属性。地方属性意味着它必须依赖生命诞生与延续的土壤和条件,否则就谈不上保护、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尤其政府部门在工作中要关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新文化建设、同民族文化整合的内在关联。保护者不能一味扩大甚至夸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功用和文化参与功能,而要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文化财富的一种,不能以俗文化形态无限制地侵蚀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生存空间。古老原始思维和文化意蕴中的糟粕要剔除,既不能以现代意识进行改造,也不能以新的包装面孔参与文化建设。总而言之,要以科学意识和民间视角去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与多种文化形态相互匹配并和谐共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得到外部力量的认同,与外部生存环境达到相对契合,才能在文化多样化的前提下进一步获得生存的可能。

二、追求内部平衡,保证保护体系的完整性

内部平衡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内保护原则、方法、资源配置等方面各自应当具备的以及诸方面之间应有的恰当的平衡关系,亦可指各保护阶段或保护层次所达到的合理的循环流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内部的平衡与稳定,即意味着系统自身发展和运动的规律性和独立性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内部平衡应从多元角度出发保证保护体系的完整性,具体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方式的平衡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的丰富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保护方式的多样性,因此不能停留于片面化,单一的保护方式无法促成保护工作的全面和高效。

既要有行政保护、法律保护、学术研究等外在手段,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各个环节的合理运行,更要有调查、建档、宣传等实践环节,促使保护动作趋向优化配置。调查方法可以“采用全面普查、日常调查、专题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区域系统调查、个别采访调查、会议集中调查、参与观察调查等方式”[2]236。建档可以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实现现代存储方式与传统纸质媒介手段相结合。建档还要实现物质化与非物质化相结合:搜集相关实物资料,制作传承人口述史,建立资料馆,同时辅以配套的数据库。警惕传承人模式的内在危险性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往往有传承人而没有了传承对象,即使有了传承对象也容易出现传承中的人为转化甚至变异。对于传统戏曲、舞蹈、游艺等表演类遗产形态来说,人们既要有静态的保护,又应有动态的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只存在于博物馆里和展览室里,而必须真实、活态、整体地存在于生活之中,要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实现生命力的衍生与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达到静态保护与动态维护的平衡。

(二)区域平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平衡可能会是一把双刃剑,区域平衡更是如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中,专家会基于区域均衡原则进行评定。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中,如果不考虑区域平衡议题,则中国将有一大批世界遗产都可能被列入推荐名单之中。这里所说的区域平衡是指协调发展,防止为了地方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的游说和公关方式,避免行政权力的过分介入,淡化申报评定的地方主义色彩。要充分考虑到不发达地区的申报和竞争能力,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向这些地区倾斜。在完善审核制度的前提下,以质量为先导,以真实性为标准,避免遗漏,做到科学、公正、公平,做到全面考量。例如,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在中国各地十分丰富地存在着,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在偏远山村,人们的保护意识并不强烈,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地方的申报能力。

(三)类型平衡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种类是纷繁复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概括的种类更加细化。比如,民间文学方面,可以进一步细化为神话、故事、歌谣、谣谚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剪纸、农民画、蜡染、刺绣、编织、陶瓷、器具、服饰、首饰等。多种类型要求人们对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真实情况进行考察,获得全面而翔实的资料和数据,还要求人们维持类型上的基本平衡,从而为保护行动作出正确的形势判断。

不能以名气和级别作为评定保护可能性的恒定标准。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保护力度加大,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在东北,许多传统技艺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如长白山地区的柳编技艺,相对于人们所熟知的长白山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往往被忽视,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类型平衡其实就是要强调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选择性漠视行为的发生。类型平衡并不排斥类型趋同,不同区域会出现对同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行为,为避免同质化可以突出自身特色,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呈现,更能展示该项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四)整体保护与优先保护的平衡

整体保护是前提。整体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之一,具体来说便是“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也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从整体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关注并进行多方面的综合保护”[3]327,体现其时间向度和空间向度,这是一种通常认知。在这里,笔者认为主要是要维持保护项目种类的全面性。

优先保护是保障。由于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局限和个别地方保护意识的弱化,整体保护在具体实践环节中很难落到实处。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不同的生存样式和不同的文化内涵,都是需要保护的,但在保持维度横向铺开和纵向扩展的同时更要体现特色优先原则,突出特色、突出精品,尤其要向濒危项目倾斜。值得注意的是,优先保护不能滑向单一化和同质化。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有的项目在多个区域存在,且具有显著的商业化开发潜力,人们就会蜂拥而上,导致保护资源的极大浪费。各级政府要以行政手段平衡规划,达到点与面的融通和相辅相成,并以点带面,做到大“生命系统”和小“生命系统”的完整统一。

三、达成纵向平衡,实现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

纵向平衡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内纵向保护不同“阶段”或“环节”之间的平衡,亦可指纵向延续方式、纵向历史脉络的平衡。纵向平衡的一个工作重点是普查、保存、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诸层面的平衡。

普查、保存是必要的、是前提,投入力度不可减少,然后才能进入抢救保护环节。许多地方将抢救保护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保护工程试点和认定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方式积极探索多种保护模式和保护方案,但目前却存在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和冲突。

一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旨在将相关文化传统给予完全的、可持续的、可解读的保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则旨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商品或一种资产进行有价值的利用”[4]46。二者目的不同,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式上会产生明显的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背道而驰。一种观点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与生产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保护,它必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完成”[4]17。于是催生了生产性保护这一概念,其目的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生产力和商品资源,使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保护并催生一定经济效益。其实质是要滑向产业化,容易导致过度开发利用,造成商业性破坏,甚至异化。须知“‘生产性保护’绝非产业化利用”[5]226,流水作业方式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损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以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基点,在行政、法制、规范等保障性条件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严格规范产业化行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民间手工技艺类,在不违背传统手工生产规律和运作方式的情况下,在不破坏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以做到生产性保护。譬如传统医药,沿着其传承的纵向历史脉络,完全可以进行传统与现代的动态对话、交流与碰撞,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利用,造福人类,达到横向空间向度的扩布与采借。但必须明确一点,草草扩大规模并不是终极目的,要充分尊重文化生产的法则,不能扭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本质和特殊属性,避免人为破坏和错位开发。在优化平衡配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公益性的文化共享。

四、保持横向平衡,拓展非遗多元生存空间

横向平衡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关联性事物和近属性类别之间的相辅相成,保持横向平衡,可以充分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生存空间。

首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交织。作为无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更为多样,生存条件更为恶劣。它们存在于活跃的现实生活中,已经突破了物质遗产的历史存在而成为活的遗产,其无限性与灵活性必须找到有限性的形式依托,以显现的实存物为基础实现生存时效的延长与发展空间的拓展。

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有形遗产拥有历史、考古、建筑、科学、技术等价值或重要性。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有形的建筑、器物等实体,也包括人类的技术思想、价值观念、审美特性等无形的人类价值和智慧”[6],是人类思想、技艺、知识的反映与固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趋向同非物质性的融合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二者不是对立的,不是非此即彼的,二者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一些非物质性的技艺需要物质性的呈现载体。因此,以辩证性理念理解二者之间的差别与关联是十分必要的。而现在的研究与保护往往将二者截然分开,以两套原则和理念系统审视之。要在二者的交合缝隙与链条关系中实现复杂而双向的流动。手工技艺与器物、节庆礼俗与生态空间、表演艺术与物质工具等相互交织而成为一个文化遗产体系,互相协调补充,统筹培育,实现二者的均衡与和谐,这是建构复合型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可行事例。复合型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一个基本原则指向是:尽可能避免人为切割,或过分夸大一方的地位与价值,在复杂的文化遗产结合体中重点突出无形的、非物质的精神因素。

其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等有形物之间的互动交融。很多自然遗产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成分,属于自然地理风貌和文化风情的总和与叠加,如中国的黄山、泰山等。在自然遗产名胜景观中适当嵌入非物质文化技艺或风俗的展演,能有效保证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度和知名度,避免只知其名不闻其声,甚至不知其名现象的发生,更能引发人们对这些事物的关注并坚定保护的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发挥各自类别属性,像传统工艺、曲艺、仪式活动等都可以在知名文化景观区域内通过展演与展览形式达到其空间性、时代性、审美性和功能性的有效体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现代社会、活在民众之中,优化民众的精神生活。如2012年福建省文化厅曾启动一项非遗展演、展示、展览活动,利用“三坊七巷”这一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让非遗与群众有一个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活动中,人们可以赏老院子里的老手艺、听水榭戏台上的闽剧、福州伬唱、南音等福建传统艺术的清音回响。[7]这种做法使无形与有形达到完美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最后,横向交流也是必要途径,以他国他地为参照物实现均衡保护优质发展。将眼光投向国外,从异域学习保护经验。不管是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独特的、自成体系的保护方法,还是西欧国家强调统一、整体性的保护原则,对我们的工作都是有益的。在放眼世界后可以对自我作出适当调整,还可以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协作,既可有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也可有资金与技术的合作,更可有国际间民文化艺术的交流,最终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协调与共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平衡性原则是一种系统思维。平衡性原则每个维度的运行都应该是动态的,就是要将那些看似割裂、分离甚至对立的相关要素加以衔接和统一,相关要素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张力,努力实现关联、共存、互补、互生。平衡本身就是一个拒斥、选择、吸收、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内部平衡、外部平衡、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之间也应该是辩证、和谐的,是彼此联系而不可割裂和失调的,要处理好外部平衡与内部平衡的关系,也要处理好纵向平衡与横向平衡的关系,更要高屋建瓴统筹推进多位一体的总体发展格局。

总而言之,平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理想状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彰显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充足的生存底气,也昭示着一种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更为合理的发展观,坚持平衡性原则是寻找发展新思路的合理趋向和必然趋势。要立足于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各自所依托的地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平衡性原则追求中探索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与行动模式。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