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
2022-12-31郭潇雅
郭潇雅
(吉林卓信医学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0004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也给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学术期刊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有学者指出,每种不同形式的科技技术都在不同程度地冲击和重塑现实社会秩序,并且在不断改变不同领域的发展方式[1]。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和存在形式,成为学术期刊提升学术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2]。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从“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两方面加快推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3]。在此背景下,学术期刊在坚守传统“质量为本”“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从既有研究来看,有关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涵,认为数字化给学术期刊带来全新的出版形态,对推动学术期刊全方位变革具有重要影响[4]。二是聚焦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比如认知困境、管理困境以及平台困境等[5]。三是提炼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指出学术期刊应实施数字化优先战略、创新学术内容形式以及构建立体化管理体系,最终才能实现数字化转型[6]。就实践而言,不少学术期刊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过于重视技术应用,忽视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趋向,致使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路径难以与实践相契合[7]。因此,本文试图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以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实践为切入点,在分析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重要意义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更好地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二、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术期刊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使得学术期刊的发展理念、传播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变革。尤其是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数字化更是成为学术期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学术期刊需要认清期刊发展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推进学术期刊学术内容的数字化转型,从而不仅使得学术期刊学术内容能够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呈现,还使得学术期刊学术内容能够更加精准地推送给期刊受众,进而实现学术期刊内容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术期刊要能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和传播范围,打破传统学术期刊传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以数字技术推动学术期刊还能够有效整合专家资源、学术资源以及社会资源,进而推动学术期刊更好服务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学术研究。具体而言,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数字化是提升学术期刊内容质量的重要基础
学术期刊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数字化亦成为学术期刊推进期刊学术内容改革的重要手段[8]。相比于学术期刊传统的印刷出版学术内容而言,媒体融合发展对学术期刊的学术内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内容为王”本就是学术期刊立身之本,而数字化为学术期刊内容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一方面,数字化改变了学术期刊学术内容的出版方式,使得学术内容可以借助新媒体更加便捷地传递给期刊受众,还可以更加方便地收集期刊受众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对学术论文质量进行精准把控,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期刊的学术论文质量。另一方面,数字化使得学术期刊的学术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使学术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字呈现,还可以用图片或视频进行内容呈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受众的视觉感受,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内容质量[9]。
(二)数字化是拓展学术期刊传播途径的重要支撑
在数字化浪潮下,学术期刊传统纸质传播途径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学术期刊传统纸质的传播途径使得期刊受众多局限于专业领域,难以真正实现大众化传播。其次,学术期刊传统纸质的传播途径还使得期刊学术内容传播效率较低。学术期刊是推动学术成果转换的重要载体,故而,期刊的传播效率对推进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作用[10]。数字化使得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即学术期刊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学术期刊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比如微信、微博以及其他网络平台都成为学术期刊的充裕传播途径。随着学术期刊传播途径的拓展,不仅能够打破学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壁垒,增强期刊学术传播的时效性,而且还能扩大学术期刊的受益群体,通过资源共享、数字交流等方式拓展学术期刊受益范围,进而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氛围[11]。总而言之,数字化逐渐成为学术期刊传播途径变革的重要支撑,并且也成为学术期刊主动融入新媒体时代潮流的重要举措。
(三)数字化是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随着国家进入建设文化强国、出版强国、期刊强国的重要阶段,我国学术期刊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12]。国家一直特别重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认为数字化能够推动学术期刊有效整合内外资源,实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13]。事实也证明,学术期刊数字化不仅全面整合了期刊的学术资源,延伸了期刊的服务链条,而且还使得不同学术期刊之间形成有效互补,实现学术期刊的集约化、平台化、规模化运作[14]。故而,学术期刊应该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才能不断创新期刊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模式,推动学术期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社会民生以及学术研究。
三、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媒体融合为学术期刊发展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但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现实状况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很多学术期刊对数字化转型认知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其数字化转型动力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期刊对数字化转型的关注和投入,从而导致不少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存在严重的“千网一面”问题,数字化转型手段还较为单一。更为严重的是,当前不少学术期刊缺乏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很多期刊往往采用对原有编辑简单培训方式培养相关人才,这显然根本无法满足融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求。同时,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制度建设的滞后性也直接导致学术期刊网络版权和数字出版存在较大争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进度。
(一)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
数字化给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带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为传统学术期刊发展模式变革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学术期刊必须及时应对新的形势变化,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然而,由于很多学术期刊属于事业单位,单位负责人并不是特别重视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或者有些单位负责人对数字化的认知不足,认为数字化就是实现学术期刊的内容上网,这些显然与数字化以及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导致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动力严重不足[15]。一方面,不少学术期刊并未树立良好的数字化转型意识,对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仍持有观望或等待的态度;另一方面,还有不少学术期刊迟迟未能形成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规划,仅仅满足于将期刊内容上网即可,从而导致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手段单一
如前所述,不少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更多只是将学术期刊“千刊一面”转换成“千网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难以凸显学术期刊的个性特色,也难以丰富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进而导致学术期刊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尽管学术期刊数据运营商,比如知网、万方、维普等网络平台,为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但是大多数学术期刊在使用这些平台过程中,更多只是以PDF或CAJ的形式将期刊学术论文进行定期上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时效性。学术期刊数字化不仅是学术内容的数字化转换,还是学术内容的多元化呈现以及立体化传播[16]。只有这样,学术期刊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数字化转型手段,进而实现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
(三)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人才缺乏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期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人力的投入又是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要求期刊编辑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编辑能力,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即期刊编辑在既有专业编辑能力的基础上,要足够熟悉数字出版以及掌握新媒体等专业知识。然而从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实践来看,大多数学术期刊并未形成专业的数字化编辑队伍,成为制约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瓶颈。一方面,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人才缺乏反映出很多学术期刊并未足够重视数字化专业人才对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将数字化转型简单化,认为只要对既有编辑进行相关培训就能满足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要求,这显然忽视了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17]。
(四)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制度滞后
传统学术期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在学术论文版权归属,还是学术期刊出版标准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进而确保学术期刊稳定有序的发展。数字化作为学术期刊的新业态,在推动学术期刊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也面临着严重的数字化制度滞后的问题[18]。尽管很多学术期刊借助数字化转型使得期刊学术内容不断进入大众的视野,但是有关学术期刊状告数字期刊运营商侵权的案例屡见不鲜。比如近些年经常会出现某大学知名教授状告某数字期刊运营商侵权的案例。另外,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标准,导致不同的期刊数字化运营商所采用的出版标准也各具特色,这就造成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在不同的数字化运营商平台需要转换成不同的数字化格式,比如有的需要PDF或CAJ格式,有的需要TXT、WORD或WEB格式等,这些都导致学术期刊缺乏统一的出版制度标准,也就造成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内容较为混乱。
四、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能够重新认知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这样学术期刊才能确立合适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学术期刊“互联网+传媒”的数字化转型,还使得期刊学术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这也就要求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要重视广大受众的基本需求,才能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数字化转型矩阵。同时,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的根本还在于期刊能否具备相应的数字化人才,即学术期刊既要重视对已有编辑有关数字化转型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又要重视引进数字化运营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而推动学术期刊形成科学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其实无论是思想认知还是传播矩阵以及人才培养只是在具体操作层面的有效路径,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期刊管理部门强有力的政策制度,完善的政策制度不仅有助于加强学术期刊数字化版权保护,还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一)提高学术期刊思想认知,明确数字化转型总体目标
随着国家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选择多元化发展路径,尤其是逐步重视以信息技术推动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以期能够提升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19]。故而,学术期刊在推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厘清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比如期刊想要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期刊学术内容质量的提升和期刊学术传播途径的拓展,或者想要提升期刊学术内容的受众群体和提高期刊学术内容的实践转换等。其实,只有从多角度、多维度、多途径重新认知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确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总体目标。首先,学术期刊要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国家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提出的政策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前做好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其次,学术期刊要能够认清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即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学术内容的数字化和传播媒介的数字化,更为重要的是学术期刊能够运用“互联网+传媒”的新思维改革期刊的运营模式,使得期刊实现从理念到内容到形式到媒介的全方位数字化转型。
(二)挖掘学术期刊受众需求,构建数字化转型立体矩阵
随着学术期刊逐步重视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使得越来越多的期刊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传媒”的方式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这也就给广大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故而,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更离不开广大受众的支持,所以学术期刊在推动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能够真正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深度挖掘广大受众的核心需求,构建连接受众的多元化学术矩阵,才能顺利推进期刊的数字化转型[20]。因而学术期刊要重视媒体融合,创新期刊出版形式。不仅要重视将数字元素融入到传统纸质期刊内容呈现,更要重视数字化媒体融合发展,推动网、移、微、博、视等立体化传播与传统纸质出版相融合,进而实现学术期刊出版形式多元化。同时,学术期刊还要重视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积极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比如学术期刊可以用学术交流的形式向更多的受众呈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成果,进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到期刊的建设与发展,在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的基础上推动期刊高质量的数字化转型。
(三)重视学术期刊人才培养,打造数字化转型专业队伍
既有研究表明,学术期刊可持续竞争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期刊能够拥有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更是如此,很多学术期刊能否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打造数字化转型的专业队伍。因此,按照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求,打造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学术期刊要重视对既有编辑的数字化培训,对编辑的数字化培训既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还要重视数字化理念的培训,使得期刊编辑能够以更长远的思维做好数字化的知识和技术学习。另一方面,学术期刊还要打破传统简单的组织结构,增加专门从事期刊数字化转型和运营的相关岗位,引进专业的数字化人才从事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并且能够为期刊数字化转型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最终依托专业的数字化复合人才实现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
(四)加强学术期刊版权保护,完善数字化转型政策制度
尽管数字化转型使得学术期刊依托互联网就能实现学术内容的传播和共享,但是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学术期刊宝贵的学术资源被盗用、乱用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就要求学术期刊在推动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更要重视数字化版权的保护。因此,学术期刊不仅要在思想层面高度重视学术内容的数字化版权保护,确保期刊在互联网上传播学术内容时,就能够预先形成相应的期刊版权保护意识,而且还要在实践层面制定期刊数字化版权保护的措施,比如学术期刊可以积极推动政府在期刊数字化版权保护领域制定严格的政策制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相关的违规、违法行为能够受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处罚[21]。学术期刊的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制度,比如学术期刊管理部门可以从政策层面优化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布局,引导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紧密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学术期刊管理部门还可以将数字化作为学术期刊科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切实推动学术期刊向数字化、集约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