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风俗文化写得更加有趣
2022-12-31江苏省泰兴市鼓楼小学卜建美
江苏省泰兴市鼓楼小学 卜建美
“家乡的风俗”是人教版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练习。这一写作练习的主要目标是描写家乡的风俗,可以是曾经参加过的风俗活动,也可以是通过书本或其他途径间接了解的。在写作中应该重点介绍家乡风俗以及抒发真情实感,那么应该如何写呢?
写作指导
一、关注重点字词,确定写作方向
写作时,应该先关注题目中的“家乡”和“风俗”。“家乡”限定了写作范围,“风俗”明确了写作方向,比如,在特定节日家乡有哪些活动和习俗,家乡的特色饮食文化与其他地区有什么差异,等等;还可以从建筑、生活、民间工艺等多方面入手叙写家乡的习俗。如:
节日很有趣,节日背后也有很多文化等待我们发掘。说到节日风俗,我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过年可以穿新衣服、贴对联和年画,还可以放鞭炮。春节当天,我们先给长辈拜年,再帮家里做些杂事后,就可以和朋友出去玩了。新年这天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不仅是守岁,大人聊天打麻将,小孩子借着明晃晃的灯火在外面放烟花,时不时地还会传来阵阵嬉笑声,好热闹!
——《家乡的春节》
这段主要叙写的是家乡春节的习俗,紧扣标题,内容明确。虽然介绍家乡的习俗时直观且简单,但新年的氛围在简单的文字中展露无疑。
二、确定写作题材,细致描写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独具体色的风俗与习惯。写作前应该充分联想和回忆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最好叙写自己熟悉的或者经历过的活动。如果了解得不多,可以向长辈请教,或者到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选择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写。如:
我的家乡有个流传很久的习俗,是我从奶奶那里听说的,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我们这里新娘出嫁时和亲朋好友一起哭,并不是号啕大哭,而是要哭出词来:“叫声爹来叫声娘,不孝女儿嫁他乡,谁来照看爹和娘。天上星子颗颗挨,女与爹娘要分开,养育之恩重泰山,割肝孝敬都应该。”对着父母哭完,还要对着亲朋好友哭,哭词的内容都差不多,每哭一个人,那个人就要给红包。这是对亲朋好友表达不舍,因为马上要和他们分别了。出嫁前还要穿上父母的鞋,要走时再和弟弟交换新鞋,还要给弟弟一个大红包。每次说到这些,我都会想象如果姐姐出嫁了,我会开心还是难过。奶奶说这种习俗叫哭嫁,在我们这边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故乡的习俗》
这段主要描写我国少数民族女儿出嫁的哭嫁礼,主要集中在土家族、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作者对这一习俗的流程和细节描述得非常到位,包括哭的对象、哭嫁词等,还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哭。这一出嫁习俗有着极强的民族特色,与众不同,能吸引读者的阅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和想象。
三、构建写作框架,构思文章内容
介绍家乡的风俗,应该抓住风俗的关键内容和特点,可以先确定写作框架,从几个方面描写、重点写什么、侧面表现什么、有哪些体验等。如果要写亲身经历,应该重点描写现场的情况以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把风俗特点穿插在适当位置。如:
请春卮也叫请年酒,是泰州地区特有的风俗和习惯。“请春卮”其实没有多么复杂,主要指过年期间亲友之间相互请吃饭。“请春卮”中的“卮”是古代饮酒器具,逐渐演变成了“酒席”的代称。“请春卮”在我们这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在亲朋好友之间,关系较好的邻居也可以,我们玩游戏时偶尔也会用这个风俗。虽然年纪小不能喝酒,但是大人聚会时,我们可以混一些好吃的。有的亲朋好友关系好,也会给我们一些零钱让我们出去玩。其实这些零钱仅仅是个添头罢了,大人说的话我们听不懂,我们留在那里他们嫌吵,我们也乐得出去玩耍。酒席过后,大人会有一些娱乐活动,虽然我们不会玩,但能感受到他们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情感的深厚。
——《请春卮》
这段主要描写了“请春卮”这一风俗,重点介绍了“请春卮”的时间、方法等,十分详尽。在描写过程中,还说明了“卮”是古代的饮酒器具,内容丰富。
佳作展示
家乡的风俗
在我的家乡,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有一项男女老少都要参加的活动,叫摸秋。大家共同分享一年辛勤劳动的喜悦和成果,我和朋友十分期待这一天的到来。虽然八月十五还没到,但我和小伙伴早就迫不及待了。在我们的殷切期盼下,这天终于来了!晚霞似乎也知道我们的期待,早早回了家。眼看天色渐晚,我急匆匆地背起小背篓,带着灯笼去找小伙伴,我们约好要手拉手去地里参加活动。
夜晚的农田宁静祥和,远远望去忽明忽暗,密集的灯笼好像漫天的繁星落到凡间,要和我们共享秋收的喜悦;又像一只只萤火虫,引领我们寻找自然的馈赠。一路赏景一路走,烟火处处无人愁,原本需要好久的路程不知不觉就到了。
摸秋并不是可以随便拿东西,必须按照传统的顺序拿大葱、蒜头、白菜和小青菜。拿这些东西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变得更加聪明,也会清清白白地过完这一年。但我和小伙伴对这些东西都不感兴趣,我们最开心的是去摘蚕豆了,但摘蚕豆时我们产生了分歧,都说自家的蚕豆最好吃。想来也是,谁不想争个先后呢?这时,我想到了个好主意,我们可以摘自己家的蚕豆,一边吃一边比,不就行了吗?说到这里,大家马上散去,到各家的田里找最好、最大的蚕豆。大人知道后也觉得非常有趣,加入了“寻找最佳蚕豆”的评选中。没一会儿,大家就带着最满意的蚕豆会合了,折腾一番后肚子都发出了咕咕声。我提议:“不如我们直接把这些蚕豆煮了吃,看看到底谁家的蚕豆更好吃!”说干就干,大家挖坑的挖坑,捡树枝的捡树枝,忙得不亦乐乎。蚕豆很快就煮好了,大家好像生怕被别人抢光了似的,都吃得飞快,完全把比赛的事忘在了脑后。过了一会儿,吃饱喝足了,才想起比较谁家蚕豆最好的事,可是只剩下蚕豆皮了。月色皎洁,农田里却一片火热,回到家后的小伙伴们还沉浸在摸秋的喜悦中,意犹未尽。大人们在这天晚上收获了一年的劳动成果,小孩子们则收获了期待了一整年的快乐与喜悦。
点 评
本文主要描写的是家乡八月十五“摸秋”的风俗。第一段介绍了摸秋这一习俗,并表达了对这一活动的期待。第二段描写和小伙伴去田里的过程,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景色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第三段介绍了活动的美好寓意,充分表现了摸秋的热烈景象,细节描写展现了小朋友天真无邪、贪玩好动的特点。结构清晰,目标明确,从不同角度对“摸秋”的风俗进行了细致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