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022-12-31李文飞
李文飞 谢 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升降散出自《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黄酒、蜂蜜等6味中药组成,原为“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而设,具有解毒透邪,泄热降火,升清降浊的功效。由于方中药物的多种功效及其独特配伍,本方还兼有平肝解痉、化痰散结、消肿止痛等多种功用。该方在现代临床被广泛运用于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治疗,临床疗效较好。本文通过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检索2010—2020年有关该方临床运用的文献,对其中较有价值30余篇文献进行了系统评述,希望能为该方的临床合理运用提供参考。
1 呼吸系统疾病
1.1 外感高热 外感高热多为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症状,常因过度使用抗生素或中药寒凉药等,致邪热被困,不得外泄,病机可涉及三焦火郁,可选用升降散开郁泄热。郭楚杰[1]选取84例外感高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解热药和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升降散合麻杏甘石汤(姜黄10 g、大黄10 g、僵蚕10 g、蝉蜕10 g、北杏仁10 g、麻黄10 g、甘草10 g、生石膏30 g),水煎,1次/d。2组均治疗7 d。观测治疗期间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解热率(体温下降≥0.5 ℃的例数/总例数×100%)和发热、头痛、恶寒等主要症状的症状积分。结果2组治疗后30 min、60 min的解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90 min的解热率和治疗总有效率(85.71%和92.86%)均高于对照组(66.67%和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西医抗菌和解热疗法联合升降散与麻杏甘石汤合方能明显提高外感高热的疗效。
1.2 感冒后咳嗽 感冒后咳嗽多为风邪羁肺,或寒郁化热,肺失宣降所致,可以加味升降散疏风清肺,降逆止咳。赵海方[2]选取60例风邪犯肺型感冒后咳嗽的患者进行临床对照试验。对照组服用复方甘草口服液,10 mL/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升降散(僵蚕10 g、蝉蜕6 g、姜黄6 g、大黄3 g、百部10 g、白前10 g、甘草3 g、桔梗10 g),水煎,每日1剂。2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表明与单用复方甘草口服液比较,联合加味升降散能提高风邪犯肺型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
1.3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主要病机为伏痰内动,痰气交阻,气机升降不利,可用升降散加减以祛风化痰,止痉平喘。李万涛[3]选取7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方式治疗(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与硫酸特布地林雾化液2.5 mg吸入治疗,2次/d);观察组患者给予升降散(白僵蚕10 g、姜黄10 g、蝉蜕6 g、大黄6 g)随症加减:外感风寒加防风、麻黄各6 g,外感风热加连翘10 g、桑叶10 g、肝气不畅加苏子10 g、木蝴蝶10 g、木火刑金加黛蛤散6 g、桑白皮10 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2组疗程均为1周。比较2组治疗后的咳嗽、喘息、发绀、鼻煽、痰壅、夜间睡眠及哮鸣音等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观察组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升降散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常规吸入疗法。
2 消化系统疾病
2.1 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 PHG为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属中医“臌胀”“痞证”“癥瘕”范畴,临床单用西药对症支持治疗效果欠佳。该病中医辨证多属本虚标实,即肝脾气血不足,气滞、血瘀、水饮等胶结为患,可以升降散加味调和气血、祛痰化瘀治疗。张西青等[4]选取60例PHG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积极控制原发病、保肝、改善微循环、使用降门脉高压药物、保护胃黏膜及生活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升降散(炒僵蚕12 g、蝉蜕9 g、片姜黄6 g、酒大黄3 g、柴胡12 g、炒白芍15 g、炙甘草6 g、麸炒白术20 g、生黄芪30 g、蜜旋覆花9 g),随症加减:肝郁加醋香附12 g、郁金12 g、腹胀加厚朴9 g、砂仁12 g、炒莱菔子6 g、纳差加焦三仙12 g、醋鸡内金15 g、出血加三七粉3 g、白及6 g、气虚加生黄芪50 g、党参20 g、血瘀甚加醋鳖甲30 g、土鳖虫9 g、肝肾阴虚加生地黄15 g、麦冬20 g、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2组均治疗60 d。以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和胃镜下胃黏膜好转程度(Tanoue分类法)作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加味升降散能显著提高PHG的疗效。
2.2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 AP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炎症浸润在AP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升降散的抗炎和改善胃肠循环灌注及促进损伤黏膜的再生修复等作用,将其试用于治疗AP。顾雯艳等[5]选取83例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的AP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非手术方法(密切监护、胃肠减压、禁食、液体支持、维持水与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抑制胰腺分泌并适当给予抗生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降散(僵蚕6 g、蝉蜕3 g、姜黄3 g、大黄12 g),浓煎取汁100 mL,每日1剂,早晚各鼻饲50 mL。2组均治疗7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主症缓解时间和血液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淀粉酶水平明显下降(P<0.05),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缓解时间明显缩短(P<0.05)。表明升降散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可以显著提高治疗AP的疗效。
2.3 慢性乙型肝炎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其中医病机多为毒瘀互结,正虚邪盛,可选用小柴胡汤合升降散治疗。田运宏[6]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患者肌内注射重组干扰素α-1b(300万U,隔日1次)和口服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观察组口服小柴胡汤合升降散(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白僵蚕、蝉蜕、姜黄、生大黄),斟酌用量,水煎,每日1剂,早晚饭前1 h空腹服。2组均治疗12周,以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及血清学指标恢复情况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P<0.01);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16.9%。表明小柴胡汤合升降散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2.4 原发性肝癌栓塞后综合征 栓塞后综合征是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肝细胞变性坏死引起反应性炎症渗出。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肝脉受阻,肝失疏泄,可以升降散舒达气机、散瘀解毒。柳云飞[7]选取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栓塞后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静脉补液、抗炎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至第7天服用升降散(炒僵蚕15 g、蝉蜕10 g、姜黄9 g、酒大黄3 g),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温服。2组均治疗7 d。观察2组患者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疼痛、便秘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第3天至第6天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便秘程度、发热及肝区疼痛的发生均明显降低(P<0.05),且持续时间明显减短(P<0.05)。表明升降散与西医常规疗法合用能显著降低原发性肝癌栓塞后综合征的发病程度及持续时间。
3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3.1 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范畴,病机多涉及痰瘀痹阻,升降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具有祛痰散瘀,宽胸散结,升降气机等功效,可用于该病的痰浊痹阻型患者。王太吉和焦晓民[8]选取80例痰浊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拜阿司匹灵,口服,100 mg/次,1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口服,40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胶囊,口服,20 mg/次,每晚1次;合并其他疾病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升降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僵蚕10 g、蝉蜕10 g、片姜黄15 g、大黄5 g、瓜蒌实15 g、薤白10 g、半夏15 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2组均治疗20 d。以心绞痛症状的缓解或消失及发作次数的变化,即疗效指数(积分值降低)和中医证候改善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和心绞痛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和57.5%(P<0.05)。表明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升降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可以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另有报道,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和升降散颗粒联合血必净注射液(观察组)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3周后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的心绞痛临床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6.66%(P<0.05)[9]。说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升降散联合血必净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在心绞痛疗效方面具有优势。
3.2 脓毒症心肌损伤 脓毒症是以全身破坏性炎症反应为特点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心脏是最易被打击的靶器官之一。中医认为本病初期外毒内侵,阻遏三焦气机,易变生热、毒、痰、瘀等多邪,呈现毒热内盛证。基于升降散清热解毒,升清降浊的功效和该方的抗感染、退热、调节炎症介质和免疫反应等药理作用,可将本方用于该病的治疗。赵雷等[10]选取62例脓毒症心肌损伤(毒热内盛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基础病因治疗、根据痰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积极补充血容量、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根据病情进行监护和对症支持治疗(如氧疗、重症监护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升降散(僵蚕6 g、蝉蜕3 g、片姜黄3 g、大黄12 g),每日1剂,浓煎2次取汁200 mL,早晚各口服或鼻饲100 mL。2组疗程均为7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检测TNF-α、IL-6、CRP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证候总有效率93.1%高于对照的71.0%(P<0.05);2组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表明升降散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或减轻其炎症损伤,作用优于西医常规疗法。
3.3 高脂血症 根据高脂血症中医“络热血瘀”病机和“清泄络热”治法的认识,治疗选用升降散清热散瘀,化浊通络[11]。郑万利等[12]选取12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均低脂饮食及适当运动。观察组给予升降散加味(白僵蚕20 g、制大黄10~15 g、丹参、生山楂各30 g、蝉蜕、姜黄、虎杖、泽泻各15 g),每日1剂,150 mL/次,3次/d,温服。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片10 mg、1次/d,口服。2组均用药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2组患者治疗后指标均见改善,其中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蛋白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升降散加味的降血脂作用优于辛伐他汀。
3.4 脓毒症脑病(Septic-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 SAE指由全身炎症反应引起的弥漫性脑功能障碍。参考升降散的抗炎药理作用和临床经验,临床试用该方治疗SAE[13]。钱风华等[14]选取42例SA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中药组(2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选用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过敏者选用氟喹诺酮类),调节补液量,必要时选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和胞二磷胆碱等改善脑功能的药物。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降散(僵蚕6 g、蝉蜕3 g、片姜黄9 g、生大黄12 g),浓煎100 mL,早晚各50 mL,口服或鼻饲。2组均连续用药14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第14天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检测血清学指标(血常规和炎症介质)。结果治疗第14天中药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RP、红细胞沉降率、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升降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提高治疗SAE的疗效和抑制炎症反应。
3.5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 VD是因血管疾病所致的智力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早期治疗具有可逆性。VD属中医“痴呆”范畴,基本病机为气滞痰浊瘀血内阻,邪郁日久,毒邪内生。治疗宜宣畅气血,祛瘀化浊排毒,可用升降散治疗。史江峰等[15]选取64例V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口服升降散胶囊(白僵蚕、全蝉蜕、姜黄、川大黄,按2∶1∶3∶4配制,每粒0.4 g),4粒/次,3次/d。对照组口服吡拉西坦(1.6 g/粒),4粒/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Blessed行为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评分评估病情和疗效。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MMSE、Blessed行为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5),其总有效率78.13%高于对照组的18.75%(P<0.05)。说明升降散在改善VD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口服吡拉西坦。
3.6 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属中医学“中风病”范畴,其急性期多见痰热腑实证,治当以清火息风、化痰通腑为主,可选用升降散。王玉[16]选取6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降散(僵蚕6 g、蝉蜕6 g、姜黄9 g、大黄9 g),水煎,早晚各150 mL,口服或鼻饲。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2组患者血清炎症介质的变化,综合评定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血清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其中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1),且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表明加用升降散可以明显提高西医疗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对抗炎性损伤的作用。
4 泌尿系统疾病
4.1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 膜性肾病属中医学“水肿”“尿浊”“虚劳”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浊毒内阻,治宜健脾益肾、解毒降浊,可用升降散加味。陈文军等[17]选取60例IM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醋酸泼尼松片,起始剂量每天1 mg/kg,最大用量不超过60 mg/d,晨起顿服,8周后每周减5 mg;维D钙咀嚼片2片,1次/d,口服;环磷酰胺片50 mg、2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升降散(大黄15 g、僵蚕10 g、姜黄12 g、蝉蜕5 g、土茯苓20 g、黄芪、淫羊藿各10 g),水煎取汁300 mL,每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2个月后,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的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中白蛋白、血脂、尿素氮、肌酐、尿酸及血常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和2个月的浮肿、倦怠乏力等症状积分均下降(P<0.05);2组治疗后1和2个月的24 h尿蛋白均下降(P<0.01),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2个月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均上升(P<0.05),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均下降(P<0.05或P<0.01),血常规、血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尿酸均未见明显变化。说明西医常规疗法合用加味升降散能明显提高IMN患者的临床疗效。
4.2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引起肾脏损害的一种疾病。中医辨证部分患者为阴虚热毒伏络型,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凉血滋阴立法,选用升降散加味治疗。于俊生等[18]选取60例阴虚热毒伏络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黄葵胶囊(500 mg/粒),5粒/次,3次/d;观察组口服加味升降散(僵蚕9 g、蝉蜕9 g、姜黄6 g、制大黄3 g、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紫草15 g、茜草15 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2组均用药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检测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超敏C反应蛋白及IgA、IgM、IgG。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67%(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和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18]。说明加味升降散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具有一定的疗效且优于黄葵胶囊。
5 神经系统疾病
5.1 原发性头痛 原发性头痛,指不能归因于另外一种疾病或没有继发病因的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属中医“头痛”范畴,部分患者可伴有心烦目赤、面红口苦、便秘舌红等火热郁结证表现,或病程日久,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舌紫暗或有瘀斑等瘀阻脑络型表现,治疗可选用本方开郁泄热散火、祛风散瘀通络。刁哲明和王中琳[19]选取36例慢性紧张型头痛辨证属于中医火郁证患者,以升降散(大黄3 g、姜黄6 g、蝉蜕12 g、僵蚕12 g)为基础,随证加减:失眠加酸枣仁30 g、延胡索30 g、夜交藤15 g、心烦加栀子12 g、淡豆豉12 g、口渴,舌红少津者加生石膏30 g、知母12 g、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加枳实9 g、厚朴12 g、胸胁胀满加半夏9 g、厚朴20 g、茯苓15 g、紫苏叶9 g;水煎至300 mL,早晚餐后温服。连续治疗4周,以头痛消失和实验室指标的改善程度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治愈13例,好转2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2%。说明以升降散加味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属火郁证者有较好疗效。
黎胜驹[20]选取80例瘀阻脑络型偏头痛患者,给予升降散合通窍活血汤(僵蚕9 g、蝉蜕6 g、姜黄9 g、生大黄(后下)3 g、川芎9 g、柴胡9 g、赤芍9 g、川芎9 g、白芷15 g、桃仁12 g、红枣7个,红花12 g、老葱3根,鲜姜9 g)治疗,随症加减:恶心呕吐加半夏15 g、竹茹9 g、枳实9 g、头晕加川芎9 g、陈皮9 g、菊花9 g、耳鸣加薄荷12 g;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10 d为1个疗程,治疗6~9个疗程,以治疗后头痛症状改善和症状积分减少程度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治愈42例,显效26例,愈显率85.0%。说明升降散合通窍活血汤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有一定的疗效。
5.2 失眠 失眠属中医肝郁化火扰神者,可选用升降散加减。陈星宇[21]等选取80例肝郁化火型失眠伴焦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泻青丸合升降散(龙胆草、羌活、炒栀子、白僵蚕、姜黄各12 g,防风、川芎、当归各10 g,生大黄、蝉蜕各4 g)治疗,水煎,晚饭后1 h服用150 mL。对照组采用阿普唑仑片治疗,0.4 mg/次,睡前1 h口服。2组疗程均为2周,以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评分、入睡时间和睡眠深度等改善情况作为疗效判断标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为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躯体性焦虑评分、精神性焦虑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和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升降散与泻青丸合用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伴焦虑的疗效优于单用阿普唑仑片,且不良反应少。
5.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DPN为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中医认为DPN属于“痹证”范畴,病机以气阴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治疗可从开上泄下、化痰散瘀、活血止痛立法,用升降散合桃红饮治疗。刘丽芬等[22]选取80例痰瘀内阻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500 mg/次,3次/d,餐前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升降散合桃红饮(僵蚕10 g、蝉衣10 g、大黄10 g、姜黄10 g、桃仁12 g、红花10 g、川芎10 g、当归尾15 g、威灵仙20 g),水煎,200 mL/d。疗程均为28 d。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木、疼痛、灼热等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94.74%、85.71%,对照组则分别为66.67%、72.22%、6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感觉传导速度均比治疗前明显增快,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升降散合桃红饮与甲钴胺合用治疗痰瘀互阻型DPN的疗效优于单用甲钴胺。
6 内分泌疾病
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初期,以发热、甲状腺肿痛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瘿痈”“瘿瘤”等范畴,辨证为热毒壅滞证,治宜开郁散火解毒,可用升降散。缪娟等[23]选取62例符合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医热毒壅滞证(主症:发热,甲状腺肿痛。次症:乏力、多汗、震颤、肢体酸痛、咽痛、食欲不振、心悸、烦躁、消瘦。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具备主症和次症各2项,同时符合舌象、脉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与对照组26例(剔除脱落病例后)。观察组给予升降散(僵蚕6 g、蝉蜕3 g、姜黄9 g、大黄12 g)治疗,随症加减:发热加石膏30 g、知母10 g、黄芩10 g、热毒明显加蒲公英10 g、金银花10 g、野菊花10 g、咽痛明显加栀子10 g、牛蒡子10 g、连翘10 g、口干伤阴加芦根9 g、天花粉9 g、石斛9 g、生地黄6 g、舌苔黄腻、胸腹胀满加瓜蒌10 g、竹沥10 g、枳实9 g;每日1剂。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 mg/次,1次/d。2组均服药至症状改善,体温正常且颈前疼痛完全缓解。观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及病情缓解时间。结果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较治疗前均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病情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说明升降散加减治疗亚甲炎热毒壅滞证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和缩短病情缓解时间方面优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7 风湿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中医“痹证”“历节风”范畴,活动期主要表现为中医湿热痹阻证如关节肿胀、灼热、疼痛等,治宜清热解毒、祛湿通络,与升降散功效相符。陈东亮[24]选取60例湿热痹阻型RA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口服氨甲蝶呤10 mg/次,1次/周;来氟米特片2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降散加味(芍药20 g、炙甘草10 g、蝉蜕8 g、僵蚕15 g、姜黄10 g、生大黄5 g、蜂蜜25 g、黄酒50 g),煎汤取汁200 mL,每日1剂,顿服。2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和12周后观察组炎症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表明升降散加味方与常规西医疗法合用能提高湿热痹阻型RA的疗效及抗炎作用。
8 五官及皮肤科疾病
8.1 急、慢性咽炎 急性咽炎属中医“急喉痹”范畴,多因风热侵袭咽喉,热毒伤肺所致;慢性咽炎属“火喉”“慢喉”范畴,主要由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气血痰瘀结滞咽部所致,治疗可选升降散加味。
李婵[25]选取急性咽炎患儿50例(男30例,女20例)给予升降散(蝉蜕,僵蚕,姜黄,大黄)治疗,随症加减:表热甚加蒲公英、黄芩,咽部干燥加射干、玄参,食欲不振加神曲、姜半夏、稻香陈;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等斟酌用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疗程3 d。根据咽痛、体征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达90%。说明加味升降散治疗小儿急性咽炎有较好疗效。
谢海燕[26]选取62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以升降散加味(蝉衣8 g、僵蚕10 g、姜黄10 g、大黄5 g、玄参10 g、麦冬10 g、蛤壳10 g、知母10 g、桔梗8 g、生甘草6 g、牡丹皮10 g、熟地黄10 g、浙贝母10 g)治疗,随症加减:阴虚火旺酌量增加熟地黄,咽部异物感加香附15 g、苏梗10 g、睡眠不佳或自汗加五味子10 g、浮小麦15 g、口干严重天花粉增量至15 g、石斛10 g、头晕加白扁豆10 g、薏苡仁15 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头孢克洛胶囊0.5 g,2次/d,如头孢类过敏,改用螺旋霉素0.2 g,3次/d;金莲花胶囊4粒,3次/d,口服。2组患者均治疗2周。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判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7%(P<0.05)。表明升降散加味治疗慢性咽炎优于抗生素与金莲花胶囊合用。
8.2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可因湿热互结,侵及肺胃,循经上攻咽喉所致。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化浊、解毒利咽,升降散通畅三焦、升清降浊,两方合用有清化肺胃湿热、消肿排脓之功,可用于该病属湿热蕴结肺胃的患者。杨东新等[27]选取200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阿莫西林0.25 g和克拉维酸钾0.125 g/片),口服,1次/12 h(具体用法:9个月至2岁患儿,0.5片/次;2~7岁患儿,1片/次;7~12岁患儿,1.5片/次)。观察组给予甘露消毒丹合升降散加减方[绵茵陈10 g(后下),射干10 g、黄芩5 g、通草3 g、白蔻仁3 g(后下),飞滑石10 g、连翘壳5 g、浙贝母5 g、薄荷叶3 g(后下),广藿香5 g(后下),石菖蒲5 g、白僵蚕5 g、姜黄5 g、蝉衣5 g、大黄5 g(后下),北柴胡15 g(体温正常后减去)],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多次服用。2组均治疗5 d。以患儿的临床咽部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和血象及CRP的变化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分别是98%、78%均高于对照组的88%、58%(P<0.05);且观察组在体温恢复、咽痛完全缓解、扁桃体脓点及肿大消退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P<0.05)。说明甘露消毒丹合升降散加减方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优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
8.3 复发性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该病属中医“口疮”和“口疳”范畴,病机多与火毒湿热有关。复方连术汤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升降散解郁宣透、降火泄热,两方相合可治疗该病。陈笑腾等[28]选取12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复合维生素B片(50 mg/片),2片/次,3次/d,口服;复方氯己定含漱液10 mL,漱口,2次/d。观察组给予升降散合复方连术汤(僵蚕、片姜黄、胡黄连、人中白、人中黄、生甘草各10 g,蝉衣、制大黄各6 g,苍术30 g、黄连8 g),每日1剂,早晚服用。2组均治疗20 d。疗效标准:溃疡面光滑如正常黏膜,各种伴随症状完全消失,且在1年内不再复发为痊愈;治疗后6个月内不复发,或总间歇时间(评价时段无溃疡时间总和)延长和总溃疡个数(评价时段溃疡复发数目总和)减少为显效;症状缓解、疼痛减轻,总间歇时间延长或无改变和总溃疡个数无改变或减少为有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7%(P<0.05)。说明升降散合复方连术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有较好疗效。
8.4 失音症 失音属中医“暴喑”“金实不鸣”范畴,多因感受外邪,或情志抑郁,气机郁闭于咽喉以致声哑不出,可用升降散调畅气机、散火宣窍以治疗。姜政等[29]选取60例符合《实用中医内科学》制定的失音症实证(包括痰热证和气郁证)诊断标准的失音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以升降散加味(僵蚕12 g、蝉蜕6 g、姜黄12 g、大黄3 g、桔梗12 g、牛蒡子12 g、板蓝根12 g),每日1剂,水煎,150 mL/次,3次/d。对照组服用复方甘草口服溶液,10 mL/次,3次/d。5 d后评价疗效。疗效标准:声音嘶哑、咽部症状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80%为治愈;声音嘶哑、咽部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50%为好转。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P<0.05)。说明升降散加味方治疗失音症中医实证患者的疗效优于复方甘草口服液。
8.5 痤疮 痤疮属中医“酒刺”“肺风粉刺”,中医认为本病为热毒郁滞血分,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散滞,可用升降散加味。许海林[30]选取180例痤疮血热郁滞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每晚外用1次;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升降散(僵蚕15 g、蝉蜕5 g、姜黄10 g、大黄5 g、连翘12 g、栀子10 g、淡豆豉12 g、薄荷5 g、苏叶10 g、枇杷叶10 g、赤芍15 g),水煎300 mL,每日1剂,早晚温服。2组均治疗8周。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97%高于对照组的93.33%(P>O.05);中药组愈显率为84.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3%(P 8.6 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瘾疹”范畴,其病机多涉及风热毒邪或湿热蕴结或阴虚营滞,可选用清热化浊开郁的升降散与清营凉血的清营汤合方治之。赵彦[31]选取6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氯雷他定10 mg/次,1次/d,口服。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使用升降散合清营汤加减方(僵蚕10 g、蝉蜕5 g、姜黄10 g、大黄5 g、金银花10 g、生地黄15 g、玄参15 g、连翘10 g、黄连6 g、竹叶5 g、水牛角12 g、扁豆20 g、炙甘草6 g),随证加减:气虚加黄芪15 g、脾胃虚寒加砂仁10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疗程6周,第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变化,以瘙痒减轻程度和风团数目及大小的变化情况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表明氯雷他定联合升降散合清营汤加减方能提高慢性荨麻疹的疗效。 升降散临床所治疾病(现代病名)的中医辨证多为邪实证,病机主要涉及热毒炽盛、气滞血瘀、痰热腑实等,与升降散方证“毒热郁闭”的基本病机及该方“宣郁开闭、升降气机”的功效相吻合。目前有关该方运用大多是在原方基础上加味,常与清宣郁热(石膏、知母、栀子、连翘、黄芩、桑白皮)、理气化痰(半夏、竹茹、陈皮,瓜蒌,枳实)、活血化瘀(桃仁、红花、丹参、郁金)、疏肝解郁(柴胡、薄荷、苏叶、玫瑰花)等药物,或与麻杏石甘汤、清营汤、泻青丸、逍遥散等方剂联合使用。在围绕该方核心药味的用量选配上各家报道差异较大。作者对临床处方的统计分析显示,该方中各药用量的范围是:僵蚕5~20 g、蝉蜕3~15 g、姜黄3~15 g、大黄3~12 g、其常用量分别为15 g、10 g、10 g及5 g、其中以僵蚕用量最大,大黄用量相对较少,与原方4药的配伍比例(2∶1∶0.3∶4)有所不同,反映现代临床对方中大黄倾向于较小剂量的选配。值得注意的是,升降散最初为治疗瘟疫而设,但目前尚未见有关于该方治疗疫病的临床研究报道,更多的是被用于外感郁热和杂病火郁证。原方为四味药材研末,酒、蜜调匀送服,现代临床多用汤剂,古今所用剂型也有不同。 升降散现代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包括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五官科、皮肤科等涉及多系统的多种疾病。总体上看,本方与西药联合使用较之于单纯西药疗效好,或同时还能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值得提出的是,单独使用该方治疗急性胰腺炎、原发性肝癌栓塞后综合征、脓毒症心肌损伤、脓毒症性脑病、血管性痴呆及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等疑难重症,显示出一定疗效,值得重视。 本文所选文献虽均涉及临床随机分组及对照观察,但基于循证角度的大样本观察不多,有些疾病的诊断或疗效判断标准还不很规范,远期疗效的跟踪很少,特别是临床运用中多为该方的加味方或随症加减,或与西医药联合使用,因此有关该方(原方)的确切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评估。9 小结
10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