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血水理论谈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
2022-12-31李晓兰付彤飞
石 楷,袁 军,谭 瑶,李晓兰,吴 健,付彤飞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来,IMN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且在国内肾活检中IMN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可能成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主要病理类型[1-2]。在治疗IMN上,2020年版KDIGO指南(非正式版)中仍以免疫抑制方案为主,利妥昔单抗成为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前沿药物。而无论是用传统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还是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等均存在复发率高、感染风险大的问题[3]。中医学中并无“特发性膜性肾病”之名,根据其水肿及蛋白尿等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水肿”“尿浊”“虚劳”的范畴[4]。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IMN安全可靠,不良反应较小,且对于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患者仍有较高的有效率[3]。气血水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水三者关系密切,生理上同源互化,相互为用,如“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津血同源”等;气血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交互为患,如“气不行血,气不行水,血病及水,水病累血”等。IMN病因复杂,目前暂无统一认识[5],然无论是外感、内伤还是其他因素,最终均会波及气血水。因此,气血水失调是IMN的基本病机,为贯穿该病发生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本研究基于气血水理论,讨论IMN治疗,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1 气血水探析
1.1 生理上同源互化,相互为用
气属阳,血和水属阴,气血水均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同源互化,相互为用。一方面,气血水同根同源,均由中焦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来,如《黄帝内经·灵枢》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另一方面,气血水之间能互化互用,如《医论三十篇》言:“气阳而血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气能生血水、行血水、摄血水,血水又能生气载气,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此外,血与水相互倚行,互宅互生,在气的作用下,水能渗入脉中合营气化血,如《黄帝内经·灵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血液也能渗出脉外化为水液,即“(水)津血同源”。
1.2 病理上相互影响,交互为患
1.2.1 气水相因 《黄帝内经·素问》曰:“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张介宾《景岳全书》云:“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若气不能化,水必不利”,说明人体水液代谢依赖于人体气化功能的正常运行,若人体气虚或气机失调,以致气化失司、气化不利,进而人体正常的水液上不能化汗,中不能转化精微,下不能化尿,代谢废物停聚,上下溢于肌肤,则发为水肿等病。此外,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又会阻滞气机,消耗正气,导致人体气机不利或气虚。如《四圣心源·水胀》言:“气水交病,则气中亦有积水,水中不无滞气”,即气病能导致水病,水病亦能导致气病,两者互为因果。
1.2.2 气血相因 一方面,在生理上“气为血之帅”,气具有推动血液、固摄血液、温煦血液的功能,若阳气虚损,或无力行血,或无权固摄,均可导致血脉瘀滞,而气虚之甚为阳虚,血得温则行,若阳虚生寒,血遇寒则凝滞,即《读医随笔》所云:“阳虚血必凝。”又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气机阻滞,致使血液运行不畅成瘀。另一方面,瘀血作为病理产物蓄积于局部,也能阻滞气机。
1.2.3 血水相因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瘀血作为有形之邪,若阻滞于水道,则水液运行障碍,泛溢肌肤,发为水病,即血停则水停。若水邪积聚于脉道,影响血液运行,则又会形成瘀血。《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将妇人先闭经后发水肿称为“血分”,先发水肿后闭经称为“水分”。《黄帝内经》提出“去菀陈莝”法治疗水肿。这均说明血水不仅同源,而且在病理上联系紧密,相互影响,正如唐容川所言:“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
1.2.4 气血水交阻 气血水交阻为病亦十分常见,其是临床上很多水肿病的内在病机[6]。唐容川提出:“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医碥》也提出:“气血水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气滞而后血结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气滞者,有先病水肿而后血随败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水随蓄者。”以上均说明气血水三者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交互为患的特点,最终形成气血水同病的局面。
2 气血水失调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
IMN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元气不足、气化无权为主,是其发病的始动因素,标实以气滞、血瘀、水停为主,气血水胶结生癥积是其发病的中心病理环节。元气不足,气化无力,脏腑之气虚衰,气血水随之失调,逐渐形成气滞、血瘀、水停的局面。气滞、血瘀、水停三者错杂为患,相因为病,壅结更甚,日久乃生癥积之邪,邪愈盛而正愈虚,因此病位日益加深,病势日益加重。
2.1 元气不足,气化无权是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的始动因素
IMN的临床表现以水肿和泡沫尿为主[3],究其根本乃患者元气不足、气化无权所致。张介宾《景岳全书》云:“若先天元气亏于下,则后天胃气失其本,而由脾及肺,治节所以不行,是以水积于下。”元气根于下焦肾,其化生的元阴元阳之气通过三焦而布达全身,元气充足,五脏六腑之气化生有源,才能协调血与水的运行和代谢。若元气不足,脏腑之气虚衰,气化无权,则脾气不能转输布散水液,肺气不能宣降以行水,肾气不能蒸腾气化水液,肝气不能疏泄促水行,三焦不能决渎利水道,水液不归正化,溢于肌肤发为水肿,即张介宾所云:“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气得行,使能传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分清也。”除水肿外,IMN还会表现为(蛋白)泡沫尿,中医认为蛋白属于血中精微物质,由水谷之精化生而来,若元气不足,气化无权,则肾气不能封藏,脾气不能升清,蛋白溢出脉外流失于尿液中。除水肿及泡沫尿外,元气不足还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头晕目眩等表现,若累及不同脏腑,表现亦有不同,或在脾则表现为食少纳呆、脘腹胀满、便溏、肢体困重等;或在肾则表现为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经带失约等;或在肺则表现为咳嗽、气喘、自汗、易于感冒等,或在肝则表现为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等。然不论累及何脏,总以元气不足、气化无权为本,此乃病发之始动因素。
2.2 血水互患,正虚生积是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心病理环节
IMN标实除水停外,血液瘀滞也是关键因素。研究表明,IMN虚证以脾肾气(阳)虚为主,而实证以血瘀证为主[7],血瘀是发病的中心病理因素。除从中医宏观辨证血瘀的症状,如面色黧黑萎黄、腰痛固定、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外,结合微观辨证也十分必要,中医认为IMN出现的高脂血症、血栓栓塞并发症及高凝状态,均可视为“血瘀”表现[8]。此外,IMN区别于其他肾小球疾病,还在于其病理表现的特殊性,这些病理表现如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等,在中医微观辨证上也被视作“癥积”[9],无论是血瘀还是癥积,均为血分的病变,血瘀或因气病及血,或因水病及血,病势轻病程短,而癥积是由血瘀进一步发展而来,病势重病程长,如张介宾所言:“盖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此种癥积的形成与气血水失调有关,若正气不足,气化无权,水与血代谢障碍,形成瘀水互结的局面,而瘀水互结又进一步阻滞气机,此时郁气、瘀血、水邪纠缠于肾络,日久则生成有形之癥积,如《诸病源候论》所言:“积者,脏病也,阴气所生也……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唐容川则直接提出:“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
3 基于气血水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
IMN病机关键在于气血水的失调,气虚(气虚及阳)、水停、血瘀这三个病理因素贯穿整个疾病发生发展始终。因此,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也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基本大法。由于疾病处于发展变化中,气血水病变的偏重不同,因而在治气、治血、治水上也各有侧重,如《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所划分的“气分”“水分”“血分”,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正确辨证论治,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1 大补元气,治病求本
治气自补元气始。《黄帝内经·灵枢》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真元之气由先天肾精所化生,即“肾为生气之根”,又依赖于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充养,因此补元气,应从补脾肾入手。补肾以补肾精为主,可用金匮肾气丸,方中以熟地配伍山药、山茱萸,补肾填精以化元气,于“阴中求阳”,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治水病,丹皮入血配伍桂枝可调血分瘀滞,佐以少量桂附,寓“少火生气”之意,诸药合用,补肾精,利水湿,行血滞,气血水同调,本方也可用桂枝改肉桂,加牛膝、车前子,即济生肾气丸,增加其温阳利水之力,《医宗金鉴》称其“补而不滞,利而不伐,治虚水方,更无有出其右者。”补元气也可从健脾气入手,后天以充先天,可用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升麻、柴胡调理气机,使大气得转,当归养血活血,诸药合用,补元气,健脾气,水湿得行。正如《丹溪心法·水肿》云:“水肿因气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切不可下”,亦可用参苓白术散加活血药,增加其利水湿之力。
3.2 调畅气机,恢复气化
3.2.1 益气利水 元气不足会导致脏腑之气虚衰,而脏腑气虚以肺气虚、脾气虚为主。若因元气不足导致肺卫气虚者,症如头面水肿、汗出、恶风、身重、脉浮或反复感冒,治宜补肺气以利水,常用防己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脾气虚者,症见水肿以下肢为主,伴食少纳呆、脘腹胀满、便溏、肢体困重等,治宜健脾利水,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黄芪是益气利水的主药,张大宁教授治疗肾性水肿善用大量生黄芪以补气利水[10],赵进喜教授治疗水肿时生黄芪用量可达150 g[6],可见益气利水是治疗水肿病的常法。
3.2.2 化气利水 若气虚及阳,阳虚水泛者,症见水肿日久,下肢肿甚、尿少、畏寒肢冷等,治以温阳化气利水,若见腰膝酸软、冷痛等肾虚症状,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若见脘腹胀闷、纳呆便溏等脾虚症状,方用苓桂术甘汤。正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说明张仲景对于水饮内停者,也主张温阳化气以去之。若患者寒象明显,可用真武汤或实脾饮加减,以增强其温阳利水的力量。
3.2.3 行气利水 若因脏腑气滞,气不行水者,症见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等,可行气以利水,方用茯苓导水汤或柴胡疏肝散加减,使肝主疏泄功能恢复正常,气行则水行。伍炳彩教授主张从肝论治水肿,用逍遥散疏肝行气以善后[11]。张琪教授则应用茯苓导水汤治疗顽固性水肿病[12]。赵玉庸教授运用行气利水法时,常用陈皮、枳实、香附、佛手等药[13]。对于形少气差之人,刘渡舟教授运用茯苓导水汤时,常重用麦冬或另加大剂量黄芪[14]。
3.2.4 降气利水 若因肺气不利,肺失宣降者,症见全身水肿以头面为重、咽喉疼痛或咳喘等肺气郁闭者,可开宣肺气使肺得宣降以利水,根据影响肺气宣降之病邪不同,选方亦不同,如外感风寒者用麻黄汤加减;外感风热者,用越婢加术汤加减;外感疮毒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方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痰涎壅肺者,用苏子降气汤加减。该治法古人多有论述,称之为“提壶揭盖法”“启北畅南法”。《类证治裁·肿胀脉案》中记载:治疗产后浮肿病常法不效,加入苏叶、杏仁等宣降之品后,浮肿自消。姚正平教授治疗水肿也常用宣肺降气利水治法,方中常用苏梗、杏仁[15]。
3.3 利水消肿,兼顾气血
若病在水者,全身水肿较重,气虚和血瘀表现不明显,应重在治水,治宜利水消肿,佐以益气活血,益气药可选用如人参、黄芪、白术等,活血药可选用如川芎、泽兰、益母草、牛膝等,一者增强其利水之力,二者预防水病累气累血。
3.3.1 淡渗利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淡渗利水法即利小便法,是治疗水肿病的常法,方药以性味甘淡之品为主,如茯苓、泽泻、薏苡仁、猪苓等,皆因淡能渗泄水湿,使水邪从小便去也。常用五苓散、猪苓汤、防己茯苓汤等加减。
3.3.2 化湿利水 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湿邪无形弥漫三焦,日久积聚为有形之水邪,发为水病,因此利水与化湿常并行,以防湿积化水。化湿不外藿香、苍术、白豆蔻等辛香温燥之品,若见水湿聚于中焦,常用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运脾化湿;若见水湿弥漫上下,可用三仁汤加减,以分消上下、祛湿利水。
3.3.3 攻下逐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说明若见水肿者水势太盛,而正气未衰,可用攻下逐水之法,即《黄帝内经》所提“去菀陈莝”法。攻下逐水法强调患者正气未衰,形体壮实,才可急则治其标,一般选用大陷胸汤、舟车丸 、疏凿饮子、十枣汤等方,使用时注意中病即止,以防伤正。刘渡舟教授运用攻下逐水法,常用牡蛎泽泻散以攻下逐水、通利二便,中病后再以补脾养正之剂善后[14]。
3.4 活血化瘀,扶正消积
病在血者以血瘀为主,瘀久则生成癥积。因此,在发病期应活血利水,缓解期宜扶正消积,对于水肿日久者,根据“久病入络”学说[16],即使无明显瘀象,临床上亦可合用川芎、泽兰、益母草、牛膝等活血药。
3.4.1 活血利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水肿若病在血分,常见于水肿日久,消长反复,此病难治,治法更加复杂。这一病理阶段瘀与水互为因果,瘀水互结,瘀久生癥积,单用活血化瘀治法,难奏全效,必须血水同治,治宜活血利水。利水多以五苓散为主方,而对于活血来说,需根据血瘀和癥积之不同,使用活血化瘀药和破血消癥药,活血化瘀药如川芎、泽兰、益母草、牛膝、丹参等,或直接合用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而破血消癥药除三棱、莪术外亦常用水蛭、地龙、全蝎、僵蚕等虫蚁搜剔之品和鸡血藤、清风藤、络石藤等藤类通络药,亦可直接辨证使用蒲灰散、大黄甘遂汤等活血利水方加减。
3.4.2 扶正消积 对于疾病缓解期,水肿消退后,宜以扶正消积法善后,即“养正积自除”。若元气虚者用人参、黄芪大补元气,气血虚者用八珍汤补益气血,阳气不足者用肾气丸温阳化气,气行不畅者用逍遥丸疏肝理气。此外,对于扶正消积,吕仁和教授重视生黄芪、当归的使用[17],邓跃毅教授善用紫河车、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18]。总之,可根据患者虚损情况,辨证论治。
4 结语
《黄帝内经》云:“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不应生搬硬套,按图索骥,而需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辨明气血水三者各自病变的轻重,采取不同治法。例如,气病为主,治以大补元气、调畅气机;水病为主,治以淡渗利水、化湿利水、攻下逐水;血病为主,则治以活血利水、扶正消积。此为甚者独行,以求药力精专。若气血水相兼为病,应气血水同调,如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之法,标本兼顾,间者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