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考

2022-12-31田定湘李文鑫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农民

田定湘, 李文鑫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

2013 年11 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道路。”“三农”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关注、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业问题,一直致力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1]。建设美丽新农村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同样不可忽视。在农村这个大整体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提升农民群众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对新农村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建设是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和提升农民整体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思考如何进行乡风文明建设,对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有重要现实价值和意义。

一、乡村振兴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2]乡风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缺一不可。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必经历程就是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从个人做起,个人要自觉加入改善社会风气、弘扬文明风尚的集体行动中去。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新时代下的乡村经济振兴、增强乡村的整体文化氛围。

(一)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唯有文明的乡风才能更好地凝聚民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外在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性推动着两者不断向前发展。

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文明乡风作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包括良好的礼仪规范、生活习俗、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民群众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整体素养既影响着乡风文明的建设进程,也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物质层面的需求已经得到了很大满足,于是,他们比以往更加注重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感、充实感与自豪感。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能有效提升农民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提高其农村的主人翁意识;能充分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基层自治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助推力。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现实基础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且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民群众除了物质需求外更加期待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式列为2018 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九大重点任务之一。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党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立足于我国现实的国情农情而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充分带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牢牢扎根生长,也能逐渐提升农民群众享受乡村文化成果的满足感和体验乡村文化精神的充实感,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产业的发展也能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条件。

(二)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主体保障。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之魂,可以激发广大农民对家乡土地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乡村不仅是村民的栖居之所,还是村民的精神依托之地。乡风文明能引导人们依规而行,建设合理有序的文明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农民所具备的素养能激发乡村的活力,推动乡村振兴。一是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觉悟。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让农民充分吸收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理念,从而自信地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二是乡风文明建设能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近年来,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专家下乡指导农业生产等一些科学技术培训改变了农民对于土地的固有印象,土地在农民眼中不再是简单的耕地,他们认识到土地可以创造出除粮食以外更多不同价值的东西,如果树、草皮等。经过一系列科学技术培训后,农民从“一问三不知”的文盲式农民转化为有文化、懂生产的多功能复合型农民。三是乡风文明建设能改善农村的不良风气和封建陋习。通过开展如“下乡送戏”“经典诵读”等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活动,能让农民群众在日常文化娱乐生活中得到优秀文化的滋养,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村的社会风气。

其次,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动力保障。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地域文化挖掘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形成特色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动力。一是乡风文明建设对于打造特色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推进作用。我国拥有数千年农业文明历史,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城市的大部分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但乡村的很多文化遗产还亟待保护性开发和利用。我们必须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将农村优秀文化转化为文化产品,使乡村文化产业散发出以乡土景观、乡土情怀与乡土风韵为特征的乡村淳朴气息,助力乡村文化产品更具特色[4]。二是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乡村产业的发展与融合。乡风文明建设在改善乡村整体环境的情况下也能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大量的游客来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能让城市人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富有希望的农村可以吸引城市中的人才和资本流入乡村,促进乡村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发展,有效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与融合。“两山论”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中国黄花之乡”云州就是典型代表。

最后,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思想保障。乡风文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外在表现。一个地区造就的文明乡风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能够规范和约束村民的日常行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乡规民约向合法的方向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不少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它们传承了乡村特有的人情往来规则。随着法制化时代的到来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乡规民约逐渐与法律意识和法律秩序相融合,这使得现在的乡规民约更加符合现代法律的规定。合法的乡规民约更能约束和规范村民行为,从而促进乡村的有效治理。另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农村地区文明家风的传承。文明的家训家风是一个家庭和家族宝贵的优秀文化和遗产,也是一个国家需要重视的隐性文化资源。优良的家训家风能引领村民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也能改善农村不良风气。乡风文明建设在不断培养村民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村民的思想觉悟和文明素养,高素养的农民更愿意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

二、当前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些困难

在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村民乱扔垃圾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农村路面坎坷不平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戏剧团下乡、农村图书室的建立为农民带来了高品质的精神享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

(一) 部分农民道德观念没有养成

部分农民受到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做出一些不够得体的事情,从而导致邻里、家庭关系紧张。首先,少数农村攀比风气盛行。在农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民借钱也要大办红白喜事;天价彩礼现象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时有发生。其次,少数村民因小事而积怨。邻里之间本应该互帮互助,却常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闹得不愉快甚至于还大打出手。家庭成员由于缺少优秀家风的熏陶,导致了仁义廉耻观念的退化。农村家庭内部常有不赡养老人、不尊老爱幼、子女打骂父母等的现象发生;甚至有部分家庭成员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跟亲兄弟走到对簿公堂的地步。最后,部分农民卫生习惯有待改进。在公共场合大声叫嚷、垃圾随处乱倒甚至倒在别人的地里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严重地阻碍了农村乡风文明的发展。

(二) 部分农村封建思想观念盛行

封建迷信思想是阻碍当前农村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时至今日,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很大一部分农民群众极度迷信鬼神,农民通过自发捐钱、筹集善款等多种形式建了许多土地庙、观音庙、大仙庙等庙宇。但当村委会提出筹钱修路、安路灯等一系列有利于乡村发展的建议时,很多人就表现出不乐意的情绪。另外,当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或者是家里人生了重病时,部分农民的第一个想法是请“大仙”“神婆”指点迷津、破解困境。这种封建落后的愚昧思想也为假道士、假神婆在部分农村地区行骗提供了机会。除此之外,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还存在于部分农村,许多农村男孩能上学和继承家里财产,女孩则早早地走上了辍学打工或者嫁人的道路。

(三) 部分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落后

过去,农村普遍存在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和文化基础设施匮乏的现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农家书屋、体育健身设施在农村慢慢推广起来。但在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部分农村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一是文化设施简陋。农村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部分农村的农家书屋书本类型单一、体育设施粗制滥造等一系列现象也不可忽视。二是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村干部抱着“只有赚钱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这种想法而漠视文化建设,即使文化建设经费批下来也将其用于经济建设上,这导致部分农村在文化建设方面经费投入过少,难以使农民群众真正切身感受到乡风文明在农村的建设力度。三是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有些农民受到钱本位思想影响,只重视自身物质享受,完全忽略了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即使村里举办相关文化活动,他们还是选择搓麻将、打牌、聊天等休闲活动,这导致文化建设活动难以在这些农村有效开展起来。

(四) 农村文化宣传方式多样性不够

农民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整体素质决定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效。基于此,对农民进行行之有效的文化宣传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乡风文明建设宣传的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问题:一是宣传人员水平不够。在许多农村,进行宣传活动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村委会工作人员。但是这种宣传活动往往会因为村干部自身的不重视、干部自身宣传水平不高等原因导致以农民“左耳进、右耳出”的结局匆匆收场,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二是宣传方式陈旧,难以进行革新。农村的很多宣传方式还是依靠在文化宣传栏张贴相关的文件、利用村里大喇叭进行广播、举办农村集体会议等传统方式进行,这种宣传方式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很多农民群众全程都是在被动接受。农民喜欢的电视、网络的教育功能没有被很好地利用。

三、制约乡风文明建设原因分析

农村出现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许多问题,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主要原因集中表现在农村教育水平、思想认识深度、干部队伍建设、农村经济基础等几个方面。

(一) 农村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乡风文明,是一个乡村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的进程中有所依循、知所趋止、顽强进取的定力与韧性所在,也是一个乡村面对各种文明滋养择善而从、从容吞吐的气度与尺度所在[5]。造成上述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第一,从教育人员来看,对农民进行教育的人员大部分是村委会成员,农村需要专业的农民教育培训人员。第二,从教育内容来看,针对农民开展的专项教育大部分集中在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这两方面,少部分是一些科普类的知识教育,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村民教育方式不利于为国家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第三,从教育类型来看,大多数农民还是以接受社会教育为主,家庭教育的功能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没有被足够重视。

(二) 思想认识水平不够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央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效果取决于基层干部队伍的水平与素养[6]。乡村要振兴就离不开乡村干部的引领。乡村干部扎根农村工作,往往会遭遇双重压力:在乡村内部,乡村干部往往会受到农民群众急迫提高乡村经济发展的压力;在乡村外部,乡村干部又面临着上级主管部门对农村经济发展实况的监管。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乡村干部往往将工作重心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建设上去,而忽略了如乡风文明建设这种起效慢的“软件”工程,导致乡风文明建设迟迟难见成效。此外,还有部分乡村干部简单地把乡风文明建设理解为改造村容村貌,认为农村只要保持好环境卫生就能实现乡风文明,于是,各种“面子工程”层出不穷。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农民只顾琢磨怎样赚钱,没有认识到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振兴成果的享有者,一味地关注自身物质需求,难以主动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去。正是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于乡风文明建设认识的思想水平不够,才致使有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进程始终缺乏活力,难以真正地开展。

(三) 干部队伍建设良莠不齐

乡村干部队伍建设良莠不齐是阻碍乡风文明建设的又一原因。一是乡村干部学历普遍不高。在早期,参与村干部的评选只需要初中学历即可。在某些偏僻乡村,村干部评选活动还保留着“子承父业”的旧时传统。有些村干部对农民开展一系列教育培训活动的时候,自己都搞不清楚教育培训中的内容,更不会关心村民是否听得懂教育内容,这导致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二是乡村干部的“微腐败”情况时有发生。“微腐败”在重点领域高发,曾经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障[7]。“微腐败”现象在农村基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多乡村干部抱着“贪一点不算贪”的想法蚕食国家用于农村文化发展的专项经费。部分农村还存在着“抱团式”“家族式”腐败,不仅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形象,也对农村文化发展、乡风文明建设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四) 农村经济基础仍显薄弱

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铸魂”工程,决定了文明乡风的培育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要“争取通过3 到5 年的努力,文明乡风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基本健全”[8]。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离不开强大经济基础的支持,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使大量财力物力集中于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经过国家政策的多年扶持,还是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部分农民羡慕城市里繁荣多样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诸如“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等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负面思想。还有一大批村民在体验过城市便利的生活后不愿再回到农村,而选择在城市长期打工。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的落后现状决定了地方政府在制定农村发展规划时会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对于农民的精神方面的需求或多或少有所忽视。资金投入不足也使得农村公共基础建设、体育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致使乡风文明建设举步维艰。

四、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加大农村全民教育力度,在主体上保证乡风文明建设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要兴盛就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主体,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指标[9],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首先,要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有些农民朴素的价值观已经被“金钱至上观”所取代,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改变部分农民被扭曲的价值观。我们可以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浸染到农民的日常行为中去。具体来说,一方面,村委会可以牵头建立相关微信群、公众号、抖音号来开展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村委会可以大力弘扬乡村道德模范的带头作用。其次,要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农村青壮年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成员。在这种事实下,必须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村培养推进乡村振兴、弘扬文明乡风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引进优秀的教师来提升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最后,要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在结合农民实际学习水平和作息时间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积极邀请农业方面专家教授来讲授关于农业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这些既能开阔村民的眼界又让村民学到相关技术。

(二) 进行乡风文明知识普及,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当今新形势下,要充分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因此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必须时刻把握住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善于站在农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农民群众对乡风文明的认识。第一,建立一支专业的乡风文明宣传队伍。农村作为网状结构,是由家族、血缘连接起来的社会,村民对于村里年老长辈和村干部是非常尊重的。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就要组建一支爱农村、懂农民、知农事的队伍。村干部常年生活在农村,对当地村民基本情况、生活习惯、基本风俗了如指掌,农民对他们也非常信服。由村干部和年老长辈对村民进行乡风文明知识宣传,农民更容易从心底接受。第二,目前很多农村地区以留守儿童和老年人为主,文明乡风宣传要具有针对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针对儿童,可以采取建立儿童文化园、儿童图书室再配置相关娱乐器材,让儿童们在玩乐中学到知识,从小养成文明习惯。针对老年人,可以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图书室,让老年人科学养生、延年益寿。第三,制定完善的乡规民约和奖惩规则,激励农民群众改掉不良陋习,养成文明习惯。

(三) 加强农村干部考核与管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农村干部不仅需要及时向农民群众宣传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还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要早日建成文明乡村,就必须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的考核与管理。具体来说可以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必须建立层级分明的考核与晋升机制,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基层干部常年身处乡村一线,工作任务繁重。在繁重的工作下有部分农村干部没能坚守底线,出现工作不负责、偷奸耍滑、贪污腐败等一系列现象,因此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奖惩考核制度,按时检查农村干部工作完成情况,严查贪污腐败现象。第二,优化农村干部业务培训内容,避免培训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农村干部在乡村工作多以排查疫情、帮扶群众等具体事务为主,而开展的干部培训内容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不注重培训基层干部的实用知识,造成培训内容与乡村工作脱节,培训往往变成“走过场”。因此必须结合不同单位、不同人群、不同业务的特点,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让基层干部实实在在地学到有用的东西。第三,加强农村干部作风建设。好制度是好作风的忠实保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必须从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入手,加强干部之间的相互交流、关心干部的思想状况,实现干部管理机制从以思想约束人向以制度管理人的切实转变。

(四) 加强农村经济产业建设与发展,在实力上保证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要振兴,乡村经济就要发展。乡村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挖掘农村特色经济产业、大力引进人才回乡就业、提高农村生产技术等方面来实现。毋庸置疑,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光靠国家的财政补贴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真正做到盘活农村经济,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在物质基础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去。首先,要立足农村自身特色优势,打造绿色产业。农村天然带有的产业优势就是绿色健康,因此可以通过打造绿色农业、提高产业标准、打造绿色品牌等方式来活络农村产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其次,必须加大农村的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就业。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吸引人才回乡就业的优惠政策,提供相关生活便利,不能一味打“感情牌”而不讲实际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不能只关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回乡就业,还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进一些懂技术、懂生产的专业人才回乡创业,同时也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最后,农村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农村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往往非常简单,技术程度不高,基本没有完整产业链。所以,第一,要对农民进行相关农业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创新意识,从而提高绿色产业的质量。第二,村干部要与地方政府配合,多外出学习参观其他优秀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从而总结经验,为自己乡村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语

农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重视的问题,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非凡的意义。乡风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它是一场拉力赛。只有全员主动参与且运用正确的方法,农村才能旧貌换新颜。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时刻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让农民群众在精神上有依托、在经济上有保障。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农民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乡风
漫说文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