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维度”探索

2022-12-31张梦芝何其鑫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思政

白 栋, 张梦芝, 何其鑫

(1.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2.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湖南怀化 418008; 3.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怀化 41800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先进的红色文化,其所留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文化财产。“我们要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并用以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教育一代又一代青少年。”[1]高校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场所,要时刻以此为教育重任,要重视弘扬红色文化,不断提高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形式“广度”、作用“效度”,做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蕴含着独特的育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现阶段少部分大学生存在对民族认同感低、精神世界虚化、信念意识不牢等诸多问题,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宝贵价值是解决大学生存在以上问题的有利因素,所以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 红色文化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在中国跨越式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单单只局限于物质生活,更多的是以一种精神寄托而存在。物质的差异性会导致精神世界的不平衡,往往很多的人会走向精神世界的虚化,严重的虚化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少部分大学生,在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下,自我辨别能力低,对外界环境的过度痴迷而迷失了自我,崇洋媚外,摈弃优良的传统文化,渐渐产生了民族认同感低、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的现象,甚至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立场不坚定的情况,这无疑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了老一辈革命家开拓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这都是新时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

(二) 红色文化有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奋力拼搏、敢于牺牲、无私奉献,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近代以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西方列强践踏中华民族的尊严,瓜分中国的土地,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不管前方的路多艰险、多曲折,中国共产党总是百折不挠,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救国救民的斗争路,抛头颅、洒热血,一代代伟大的革命先烈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梁,铺就了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敢于同一切损害民族利益的势力做斗争。回首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迈向了新的时代。中华民族逐步扭转了受压迫、受欺凌的局势,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民族复兴的目标大步迈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正处于一个美好的时代,这个时代比任何时期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片红色的热土激荡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我们要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始终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作为中国人民最强有力的底气。

(三) 红色文化有助于增强忧患意识

红色文化是最好的历史教科书,以史鉴今、居安思危,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经历了艰难险阻,从人民蒙难的思想斗争中改变,从人民反抗的解放斗争中崛起,从人民执政的民族复兴中取得胜利。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深深地刻在了中华儿女的骨子里,中华民族要强大,中华儿女要自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牢记历史,增强忧患意识。“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我们虽生长在一个和平年代,但是世界格局的大环境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居安思危,只有祖国的强大才能换回人民的幸福生活,祖国的强大也依靠着年轻一代的奋力拼搏,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当勇立鸿鹄之志,不负伟大时代;青年当坚定理想信念,不负青春韶华;青年当加强学习本领,不负党和人民。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境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任何时期都要引起高校的重视,高校应该重视发展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路径,就地取材、因材施教,整合红色资源,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现实困境。虽然多数高校在传承红色文化中已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是少部分高校并没有达到红色文化思政育人的时代要求,仍然存在问题。

(一) 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育人功能重视程度不够

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视程度大不相同,南京大学张亮等[4]统计了全国71 所高校的数据,对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得知:95.02%的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是较为重要的,他们对学习红色文化持有积极的态度;14%的高校表示没有开展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19%的高校开展效果一般,没有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从这个调研中我们可以发现,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情况大不相同,全国高校之间的红色文化教育差异是由高校对红色文化重视的差异引起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5]高校要正确认识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重视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运用红色文化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资源。

(二) 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深度有待推进

我国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但从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不容乐观。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4]表明,从教师的授课来看,教学内容停留于表面,教育形式略显单一,教师没有对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导致教师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只停留在书本的浅层,无法更深入解读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习红色文化主要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浅尝辄止,无法将红色文化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效果欠佳。另外部分高校的红色文化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把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学校育人的各个环节中,没有专业化的研究团队和研究组织,校园氛围缺乏红色元素。这些很大程度限制了红色文化的实效性,也制约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 红色文化的应用领域有待拓展

我们从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现状的调研[4]得知,红色文化的学习活动多停留在特殊日期,传播范围并不广泛,存在与社会脱节的情况,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常态化的育人机制,许多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非常愿意学习和研究红色文化,但是学校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运用范围不够广,阻碍了学生的学习。面对这一情况,高校要加快打通自身与社会资源的衔接渠道,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能够利用的社会资源,及时进行资源整合。比如网络有先天优势,高校应可通过网络与家庭及社会建立多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充分挖掘家庭和社会的有利资源,拓宽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渠道。

(四) 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创新力度不够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形式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自身需求而变化。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教育形式更倾向于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模式。调研[4]显示:部分学生认为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单调、枯燥、乏味,很显然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教室内授课的教学模式,有走向实践的强烈欲望。创新性地开展思政课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具有红色育人氛围的情景式教育全过程。高校在开展实践课程的同时要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这既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高效性,又能够提升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热情度。我们从部分高校的教育反馈中得知,有些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效果也不太好,学生参与度不高,这说明活动创新点不够,吸引力不强。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维度”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培养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和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方式[6]。我们可以从提升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高度”、挖掘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深度”、拓宽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广度”、提高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效度”四个方面来实现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 提升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高度”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库中的精品,经得住历史考验。高校要提升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高度,就要把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率先占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主阵地。首先,高校要重视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做好全局的顶层设计,注重底层思维的模式探究,自上而下形成合理的制度优势;其次,全校教职工要形成一贯的红色文化价值认同,以思政理论素养作为主要抓手,进行研学、研修、研创的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打造红色文化的精品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新思想、新方法、新措施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培育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体现着教师参与的主体和主导作用[7]。提升高校教师在红色文化教育的思想高度,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优良传统。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青年的政治素养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状况。高校要牢牢把握青年的政治思想主线,汲取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引领青年、丰富青年的政治素养,从而使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宏图伟业。

(二) 挖掘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深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8]红色文化本就是一本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它浓缩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科学,对大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理论深度,将它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教育达到最好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理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深度。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红色革命故事,讲述红色革命理论与党的先进思想;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爱国主义篇章和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篇章结合红色文化,讲述革命文化、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这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红色文化体系脉络的形成,另外把红色人物事迹穿插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度。

(三) 拓宽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广度”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探索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网络互通的长效协同育人机制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由之路,这种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可以伸长思想政治教育的触手,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9]高校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家庭、社会当中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以红色文化为基础的社会资源。高校要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有利于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例如,高校可以利用红色家庭的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助微信或者易班平台,开展红色家书活动,讲述红色家庭的光辉事迹;可以利用红色家庭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分享会,加强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资源互享,提高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可以聘请红色纪念馆馆长或者资深的红色文化研究员为高校红色文化的研究专家,定期开展红色文化讲座;与当地企业合力共建具有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场馆,建立红色资源共享的合作关系;学校可以承办和组织全校师生参与的红色文化纪念活动,比如组织全校师生观看红色电影、参观红色纪念馆、在特殊节日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等;开创学习红色人物精神专栏窗口,比如学习雷锋标兵、评选五四先进个人等;举办红色文化校园艺术节,比如红歌会、红色话剧、红色诗朗诵等。拓宽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广度,有利于构建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大格局。

(四) 提高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效度”

红色文化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可在当地的红色文化场馆建立研学基地,共研校、地红色文化研究项目。通过以研促学、以学研创的方式,高校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研究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例如,高校师生到红色革命文化场馆、革命先烈故居开展现场教学、项目调研等,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进行科学研究;利用短视频平台走访抗战老兵,宣传红色人物,讲述不为人知的红色故事。学校可以通过建设红色文化图书馆专栏,推荐大学生必读的红色经典书籍;开展学红色人物精神的主题教育、团日活动、社团活动等;高校可以实现红色标语在校园内有效覆盖,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校园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传递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高校在保证实践参与度高的前提条件下,更要注重红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阶段性反馈和科学性评价,促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四、结语

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要发挥其最大的育人效果,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深厚的育人价值。我们要从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探索、校园氛围营造等多方位发力,提升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高度”,挖掘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深度”,拓宽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广度”,提高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效度”。我们要想方设法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地,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红色文化“大思政”格局,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