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控研究
2022-12-31冯远东
冯远东
(古水镇林业站,广东 肇庆 526352)
0 引言
竹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林业资源,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竹资源也在不断开发利用,但在生产过程忽视了竹林的维护和管理,导致虫害日益严峻,黄脊竹蝗便是其中之一,严重危害了竹林生态环境。
1 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
1.1 本身特性
黄脊竹蝗是我国竹林地区的重要害虫,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等,黄脊竹蝗喜好以青皮竹和毛竹为食,在黄脊竹蝗大规模暴发时会造成竹林大面积死亡,当食物不足时黄脊竹蝗就会危害玉米、水稻等农作物。黄脊竹蝗生活史为一年一代,卵囊在浅土层越冬,于次年4 月中旬至6 月上旬开始孵化,黄脊竹蝗若虫共有5 龄,各龄期约为10d,7 月黄脊竹蝗便进入羽化高峰期,羽化10d 后便可进行交配,8 月达到产卵期,且可以持续到初冬,多在向阳、土质疏松、人类活动较少的土地产卵。
跳蝻出土后,会在地面集中活动,来到二龄则开始分散活动,三龄时若虫会取食上竹对竹叶,四龄若虫迅速增长,食量大幅增加,并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活动范围扩大,取食范围更广,直至进入羽化期后,取食量才会降低,准备交配、产卵。黄脊竹蝗各虫态取食竹叶,会危害竹叶生长,轻则导致竹叶生长不良,影响次年出笋,严重时会使整片竹林不留叶片,竹腔内部出现积水致使竹子死亡。黄脊竹蝗的危害具有明显周期性,有取食范围广、损害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1]。
1.2 气候环境影响
黄脊竹蝗的生长也会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一些变化,例如北方地区温度较低,虫卵难以越冬,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区更容易发生蝗灾。竹林的环境也是影响黄脊竹蝗成长的因素之一,竹林种植区域为了经济效益破坏竹林生态系统会降低整片区域的稳定性和功能,导致黄脊竹蝗快速生长,无法被抑制,尤其是在含水量适宜的土壤中,黄脊竹蝗若虫快速发育,竹林受到的危害进一步延长。
2 黄脊竹蝗防治措施研究
黄脊竹蝗在竹林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产业对于黄脊竹蝗的威胁也开始重视起来,针对黄脊竹蝗的防治措施也一直是竹林产业研究的热点,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都能对黄脊竹蝗治理达到一定效果。
2.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简单有效的治理手段,根据黄脊竹蝗周期性生物成长特点以及集中产卵的特征,直接搜寻并捣毁黄脊竹蝗产卵地,竹林密度低、土壤疏松、植被较少的区域往往多是黄脊竹蝗的产卵区域,能够发现附近有诸多残留的黄脊竹蝗虫体,以此挖掘排除卵块。人工挖掘破坏黄脊竹蝗卵囊的方式是当前竹林产业集中防治的主要措施,不过此方法明显较为耗时费力,需要大量人工。另外,也有利用黄脊竹蝗趋泥行为,利用尿液诱杀的方式,黄脊竹蝗成虫有明显的趋尿性,使用发酵后的尿液便可诱杀黄脊竹蝗,在黄脊竹蝗危害区域有着良好的效果。
2.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依然是虫害治理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黄脊竹蝗暴发时期,黄脊竹蝗大量聚集,密度高,活动能力较弱,利用化学农药喷雾能够有效控制黄脊竹蝗规模。近年来化学农药防治逐渐向环境友好型防治发展,将高浓度农药向低毒农药转变,避免农药的滥用危害生态环境。当前大叶醉鱼草浸提物对黄脊竹蝗毒杀效果良好,而且对环境影响教较小,化学治理安全有效。黄脊竹蝗的化学防治根据黄脊竹蝗若虫的生长时期,选择正确的治理时期能够有效毒杀若虫,一般以3 龄之前的幼虫治理效果最佳,这时的幼虫发育较弱,聚集性强,耐药性差。如果黄脊竹蝗已经上竹,则可以选用杀虫烟剂或喷雾,在风力较弱时进行熏杀,可以杀死大量黄脊竹蝗,而剩余的黄脊竹蝗也会出现行动能力变弱的状况,再结合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进行消除,可以大幅降低次年黄脊竹蝗暴发的危害程度。
2.3 生物防治
当前林业害虫防治措施中生物防治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防治措施,利用黄脊竹蝗的天敌进行防治是重要手段。红头芫菁是黄脊竹蝗的天敌之一,在黄脊竹蝗危害区域释放一定规模的红头芫菁捕食黄脊竹蝗,可以有效控制黄脊竹蝗的数量,根据有关数据来看每只红头芫菁幼虫需要食用黄脊竹蝗虫卵100 粒左右,而红头芫菁喜欢取食泡桐叶片,通过引入泡桐树种来吸引红头芫菁,发挥以虫治虫的效果。除了生物天敌外,菌类也对黄脊竹蝗若虫有一定抑制效果,白僵菌、绿僵菌对黄脊竹蝗2 龄前若虫有一定的毒杀致病效果,这个时期利用若虫还只能在地面活动的特点,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2]。
3 黄脊竹蝗防控策略研究
3.1 生态环境修复
由于黄脊竹蝗是周期性的虫害,做好黄脊竹蝗治理后对于后续黄脊竹蝗防控工作也需进一步提升,为后续黄脊竹蝗防治提供支撑。首先在蝗灾发生过后,受灾地区会残留大量的虫卵,要对产卵地区进行清除工作,消除残留的卵囊,降低次年黄脊竹蝗灾害。在卵块清除后进行松土、消毒、施肥等工作,促进土地恢复。
其次在黄脊竹蝗治理过后,防治措施的影响,竹林土壤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化学药剂防治后,灾害过后要修复污染土壤。通常采用化学氧化修复法修复农药污染土壤,也可以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吸收降解污染物,在修复的同时增强土壤和植物抵抗虫害的能力,降低若虫生长环境。
最后修复整个竹林的生态系统,蝗灾过后要加紧修复竹林,可以混植泡桐、固氮树种杨梅等有益竹林生长的伴生树,这些树种也能吸引红头芫菁。混交林的种植可以提高竹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增强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面对黄脊竹蝗灾害时能够利用其天敌及其他有益物种来抑制黄脊竹蝗的生长和繁殖,防止出现蝗灾危害。
3.2 信息技术运用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黄脊竹蝗综合防治也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综合防治的效果。传统蝗灾监测主要以人工调查为主,黄脊竹蝗产卵地的探寻也是人力实地勘察进行统计,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效果并不显著。利用现代雷达技术、遥感技术接入管理平台,不仅能扩大监测的范围和加快监测的速度,而且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可以实时动态监控,显著提升林业部门对黄脊竹蝗灾害的监管质量,通过分析更为详细,贴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分析比较黄脊竹蝗生长的差异点,优化调整黄脊竹蝗综合防控措施,也能在灾害发生过程中通过对植物受损程度、黄脊竹蝗数量规模进行监测和评估,对灾害程度进行预警,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现阶段,还有一种更为先进的昆虫雷达技术,专门监测昆虫的行为特征,利用昆虫雷达和遥感技术配合,在黄脊竹蝗若虫出土前后便能监测和预警黄脊竹蝗,模拟后续蝗灾暴发的范围和趋势,从而采取高效的预防治理手段,来抑制黄脊竹蝗的繁殖[3]。
3.3 完善生态系统
只有契合当地气候环境以及黄脊竹蝗实际生长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黄脊竹蝗综合防控方案,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综合多种防控和防治手段,针对黄脊竹蝗开展可持续防治计划,提早发现、提前治理、提早准备,在黄脊竹蝗暴发前进行抑制,改善并调整当地生态系统,引入黄脊竹蝗天敌,喷施环境友好型农药,利用引诱方式诱杀成虫,从多个方面维护生态环境,在尽可能治理黄脊竹蝗的同时,保护生态多样性,为今后防治和林业发展提供支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自我修复能力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有明显影响。例如在农作物种植管理中,就常采用轮作、间作的方式调整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不仅能增强作物本身对害虫的抵抗能力,而且可以吸引害虫天敌,进一步抑制害虫生长。近几年黄脊竹蝗暴发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态系统多样性较低,黄脊竹蝗所处的环境非常适宜其成长,才导致黄脊竹蝗大量繁殖,危害林业发展。林业部门要积极引入泡桐、香樟、马尾松等物种吸引红头芫菁,维持黄脊竹蝗天敌数量,也要适当引入其他植物,砍伐掉老竹,增强竹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扼制黄脊竹蝗栖息生长的环境,阻碍黄脊竹蝗大量繁殖。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深入了解黄脊竹蝗生长繁殖的特点,针对黄脊竹蝗的生长习性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的有效防治措施,可以大幅抑制黄脊竹蝗的繁殖,降低黄脊竹蝗的危害程度,避免蝗灾暴发。再通过构建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本身对黄脊竹蝗的抑制效果,形成可持续综合防治环境,能够有效降低黄脊竹蝗种群规模,提高竹林生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