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园植物规划设计

2022-12-31王红

花卉 2022年20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公园

王红

(深圳中绿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100)

1 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1.1 因地制宜,本土传承

在植物景观设计上,首先,立足地理环境特点配置适宜的植物。对城市公园所在地进行实地勘查,结合城市植物生长文献资料,咨询当地植物领域学者专家,了解当地植物种类及其生长习性,使植物更为适宜当地的土壤、气候、光照等,提高植物成活率。例如,广东地区适宜种植耐热、喜光、喜水的植物,红花紫荆、凤凰木、秋枫等作为基调树种;美人蕉、再力花、狼尾草、柳叶马鞭草、勒杜鹃等作为下层的层次。其次,融入城市文化特色,传承本土文化精髓。每个城市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上应结合当地文化,深挖城市文化内涵,以地域文化为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注入文化性与生命力,增强人们对于城市公园的归属感,使城市公园真正成为城市文化与形象的展示窗口[1]。

1.2 协调环境,突出主题

城市公园是城市植物景观汇聚的载体,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上,首先要实现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的有机融入,成为城市景观的亮点,成为城市景观展现的名片,植物景观设计上突出自然之感、生态效益,使其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实现人、景、水、城等的协调共生,其次,保障植物的观赏性价值,秉持“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原则,确保城市公园内景观四季常新,充满勃勃生机,在植物配置上主要采取“乔灌木+草花地被”的形式。植物的选择上基于植物景观的季节性特征,彰显出植物景观的季相性与生态型特征。

1.3 科学配置,多维景观

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上要以自然美观为导向,经济实用为基础,在植物群落上打造多维度、丰富化景观特色,对此,可将乔木作为骨架,草木花卉作为肌理,乔灌草花有机融合,打造多元化自然景观。植物景观要实现与城市文化、地理环境等的协调辉映,凸显景观的丰富性与层次感。速生树与慢生树应控制在1:1,乔、灌木控制在(1:2.5)~(1:3),常绿树与落叶树控制在4:6。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上,还要实现移步易景,步移景异的效果,因此,公园入口、道路两侧、滨河地带、活动广场等植物的配置不应相同,开花树种、彩叶树种、各类花卉分散配置。一般而言,乔木胸径应在14~16cm,从而建构起具有标志性的景观。绿化区域配置的乔木胸径应在8~10cm,可将大规格乔木穿插其中,打造异龄林[2]。

1.4 色彩丰富,四时皆景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植物设计应保证四季皆有景、四时景不同、草木皆如画,春有“山花烂漫”,夏有“绿树成荫”,秋有“层林尽染”,东有“常绿常青”。合理搭配彩叶植物与开花植物,造就四时有花、处处皆景的彩色花园。春季樱花、海棠、玉兰等竞相开放;夏季荷花、睡莲等娇艳欲滴;秋季五角枫、乌桕、桂花、木槿、蔷薇等姿态各异;冬季雪松、红豆杉、橡皮树、金银花、栀子花等增绿添彩。此外,当每季花期结束,及时更换花种,确保花期“零空窗”[3]。

2 公园植物景观总体设计

2.1 植物景观空间营造

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上应充分把握其生态功能,在植物群落空间设置与营造上模拟自然界植物群落,继而运用艺术手法进行设计与配置。

2.1.1 植物空间生态化营造

(1)乔灌草藤结合。植物景观空间生态化营造就是要立足自然环境本身特质,对自然界植物生长环境、生长状态等进行模拟,在公园中达到立体化植物群。在建构“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建构上,主要选择地域性植物,融入植物新品种,此外,对乔、灌、草、藤等进行有机搭配,形成复合型植物群落。乔、灌、藤植物主要种植于空旷草坪上,对阔叶植物、针叶植物进行协调配置,空间结构立体化、丰富化,并且与季相景观和谐共荣,增大绿化量,打造最佳的绿化植被结构。根据城市公园绿化要求,倘若为突出采光通风效果,可适当缩减遮阴比例。绿地内灌木比例应适当,尽可能增大地被植物覆盖面。

(2)突出植物群落多样性。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实现应基于当地地理环境,明确其与植物的关系,以本地基调树种为主,适当引入其他物种。树木的配置,尽可能选择寿命长的树种,对不同地段、不同树种进行修剪与完善,使其冠型得当,体态优美。为保证植物群落的特色性与稳定性,还可以引入速生树种,或鸟嗜、蜜源类绿化植物,实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公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应保证在特色化基础上,避免同质化、无序化,一两种基调树种为基础,进而建构起密度适宜、结构合理、自然稳定、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

2.1.2 植物空间的艺术化营造

(1)对比与变化。古典园林中常会通过抑景方式,打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现代公园景观设计中也可利用这一特点,把握空间的开合收放,突出景观的明暗虚实,在对比与变化中展现富有张力的景观艺术效果。空间的开合对比上,可通过对河道进行设置,打造出时窄时宽、曲折蜿蜒之感,河道时收时放,不限一隅、不拘一格,景观效果上具有强烈的开合对比特性。在景观对比上,可通过植物实现明暗的对比,开阔的草坪空间显得明朗,林木环绕的空间则显得较暗,这种一明一暗的景观最具对比性。植物虚实对比上,则通过对植物进行艺术性的配置,打造灵活多变的景观空间。

(2)分隔与引导。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上可利用植物对景观空间进行分隔与引导。现代公园景观设计中,基于植物对景观空间进行分隔,无须囿于任何几何图形或某种图案。利用乔灌木可对空间进行分隔,分隔为若干不同大小的景观空间,使得景观空间更为层次性。倘若公园整体设计上呈现规则型样式,可利用植物按照规则型的几何图形对景观空间进行分隔,使得景观空间更为井然有序、整洁明了。公园景观中常用绿篱对空间进行分隔,且绿篱形式的差异、高度的不同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观分隔效果。植物景观空间进行不同的组合,可利用不同的指引方式,达到心理暗示的效果,起到暗示指引作用[4]。

(3)渗透与流通。公园中通过不同植物的配置,可以形成一种景观界面与空间层次,不同界面中植物疏密性不同,在其中引入透景效果可打造围、透空间,这种或围或透的空间形式,给人以愉悦之感。在相邻空间可利用半掩半映的方式,增强空间的流通性,丰富空间的层次感。这种植物配置形式下植物布局应疏密有致、错落协调,可借景之处,栽植稀疏的树木,树冠应超出视线,或在视线范围内,打造透视线,增强空间的透视性效果,使景观更具渗透性。公园中的植物可通过或柔和或灵动的造型,造就灵活多变的景观空间。

2.2 植物景观主题设计

为保证植物景观的合理规划,根据不同风格造景合理利用植物特性,遵循其季相变化的特点,在园区内打造多个植物主题的景观,实现步移景异。从植物的观赏形态及观赏时间去设计植物的主题模块,如落羽杉林、银杏行道树、观赏草夹道、樱花林、桃花岛、趣味迷宫、植物科普园等。种植在水边平台的落羽杉林夏季浓荫绿意,秋季远观金黄灿烂,桃花岛及樱花林通过群植打造特定季节限定景观。科普园种植多品种的茶花,既能为游客科普多样性植物,也为春季浓烈的氛围增添色彩。

植物主题的设计不单是植物的品种选择,还需要结合场地的情况去设计,每个植物主题之间的关系也是要符合常绿落叶结合、组团之间的天际线变化原则,避免出现整体大面积落叶、大区域同层次植物组团,没有景观色系和天际线的变化。要以丰富植物品种与景观空间,促使植物美观性、功能性以及科普性相互融合,提升游客对各类植物的认知。

2.3 植物景观与场地的融合设计

根据公园场地的现状条件,需依托于总体地势进行,并在园林局部空间合理确定景观建筑物高度,明确各空间对环境地形的要求。采用挖湖堆山的方式或构筑物廊亭的呈现丰富景观竖向变化,但需保证设计与建设工作不会破坏原有植被与自然条件。

2.3.1 山体的植物设计

一般自然生态公园依托原有的山体条件,针对这些有山体的公园设计,需要对山体空间结构展开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山体斜坡,尽可能选栽植抓地牢固的大型植物;此外,为预防山体滑坡问题的发生,防范泥石流带来的安全影响,应构建格构梁生态袋护坡,为达到绿化的效果,将植物栽植于网格中,打造出网格与植物综合护坡系统,既能够起到山体护坡的作用,又能够实现对山体植物的竖向设计,达到恢复生态、保护环境的效果[5]。

此处山体改造的植物基本保留,在新增上山阶梯步道两旁因施工造成的植被损坏,补种就近的原有野生品种;新增也需要选用融合自然且适应周边环境的品种;对于山上的观景平台,局部区域无法避免植物破坏,需考虑景观现状及施工可操作性完成设计,所以植物补充少量的3m 左右的开花小乔,打造山顶开阔视野的景观。

2.3.2 湖岸线的植物设计

湖岸线植物景观的设计主要为驳岸植物景观打造,以典型软质驳岸为主,将河道恢复为蜿蜒的形态,并在岸边栽植多品类水生植物,以此恢复原生物种,做好湿地植被的重建工作,增加湿地面积,还需合理调整植物群落结构,实现极具生态价值湿地景观的建设。实际设计时,在驳岸临水区栽植亲水植物,打造场地生态界面,在湿地与绿道交接临水区需栽植水生植物,实现两个区域的科学融合。空间内种植的水生植物多达12个品种,如再力花、香蒲、花叶芦竹、美人蕉等体现水体生态性与景观性,植物生态系统的良好形成亦有利于为水生动物及水鸟提供栖息地。

2.4 植物景观品种设计

公园植物品种设计需要保证生物多样性,乔木灌木地被多达70 余种,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引种植物为辅,在合理利用当地植物的同时也需要体现当地人文精神。

2.4.1 生态植物品种设计

生态植物有遮阴降噪,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的作用,通过各个植物的有效组合形成成熟的生态群落,改善气候条件;除此之外对生态植物也能单独产生作用,如嗅觉类保健生态植物在自然状态下释放多种含有化学物质的气体,比如杀菌素、抗生素,这些气体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从而起到防病强身的作用,公园运用了白兰、红花紫荆、勒杜鹃、麻楝、洋蒲桃等生态植物,它们挥发的石竹烯、桉树脑等对人体不同系统有保健作用;水生植物品种选择再力花,香蒲,花叶芦竹,美人蕉,很好地净化水体,实现生态的内循环,并与陆地品种一起在各自种植的最优环境下,呈现融合的生态群落空间,构建出一片观赏、植物自净、动物栖息的生态功能空间。

2.4.2 季相变化植物品种设计

植物具有季相变化的特点,实际设计时可对此特点加以利用;以华南区为例:春季的宫粉紫荆、大花紫薇、勒杜鹃以等植物,夏季的荷花、凤凰木、黄槐、火焰木等植物,丰富夏季公园植物景观;秋季的落羽杉、桂花、大腹木棉等,冬季栽植四季常绿植物,如秋枫、桃花心木、南洋杉。季相变化的设计需要熟悉植物的习性,也要考虑各个项目小气候的不同变化而造成的植物季相变化的特殊性,才有利用实际落地的效果把控。

3 保留植物与可持续发展

3.1 保留原有植物

规划珍惜植物遇到原场地的原有植物及古树名木时,需结合其特点,分类分级制定保护措施;根据植物景观实际需求,开展林相改造作业;综合考量山体植被情况,尽可能规避开挖作业的实施,以此降低对自然植被的影响。

3.2 场地的可持续发展

公园植物设计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期工作中,鱼塘改湖,把里面的塘泥经过暴晒和相应的一些处理,可以成为很好的再种植营养土,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也能保证了土方平衡;设计的景观需要提前预判往后长期的效果及生长空间,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景观的长久性等。

4 结语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需遵循、尊重场地的原有环境低影响开发的设计理念;需保证所设计的景观满足人文需求,并符合生态建设根本要求,结合公园景观特色,依托于植物季相变化特点,合理选择植物品种,以保证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性、科学性,还需综合考虑公园内山体与湖岸线的设计工作,将其同植物景观设计相互融合,实现城市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公园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在公园里玩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