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2022-12-31闻学良
文/闻学良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正朝着这个重要目标大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今年8月16日在辽宁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彰显了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生动诠释了党的宗旨所承载的深沉情感、厚重价值和人民期盼,是我们继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共同富裕的路径,激励无产阶级政党开辟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要“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强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重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更是鲜明提出,未来新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恩格斯则指出:“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过上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告诉我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导致的剥削和两极分化也将随之消除,取而代之的将是共同富裕与所有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为我们党开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之路、前行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但是,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才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国发展富裕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共同富裕提升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同富裕道路作出了新的探索,对共同富裕的理论作了新的阐释,对共同富裕目标作了新的部署。从作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庄严宣示“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赋予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对我国现代化鲜明特征的深刻揭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实践上的创新和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作出了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必须是高度自立自强而不是依附他人的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标明了我国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标明我国的现代化不仅经济快速发展,而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使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标明了我国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走和平发展道路,标明了我国现代化是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而不是封闭排他、国强必霸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缓解我国分配差距、为全球解决贫富分化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伟大创举。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是各国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搞了几百年的工业化,经济总量极大增长,但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能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有的拉美国家收入不算高,但分配差距很大。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振聋发聩地强调:“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认真吸取世界上一些国家贫富分化的教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进步保驾护航,为全球不平等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指明了人类走向光明的社会理想和现实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理论,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解答,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这一重要论断必将在中国现代化史、世界现代化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文明进步史上,产生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史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世界现代化史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模式,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蓬勃生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现代化,不仅揭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更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继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走得对、走得好、走得稳、走得远的现代化。2022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制定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其中明确要“继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时代课题。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继续推向前进。一是要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不断把“蛋糕”做大做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切好、分好。要正确处理分配的关系,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发展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尽快形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相互支撑、相互配套的有机衔接机制和法律体系,优化供给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三是重点突出有效应对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四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五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提高实效,沿着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逐步实现。只要我们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