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三中全会”:铸就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2022-12-31胡伟
胡 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最新成就,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令,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的里程碑。两个“三中全会”,一个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一个拉开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帷幕,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以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个重要论断是党的十四大报告首先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近30 年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沿用了这个重要提法。这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党也使用过“改革”“开放”概念,由此证明改革开放早已有之,这是值得商榷的。改革开放作为新时期的标志性概念,不能从字面上加以解析,而要从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深刻历史进程中进行透视。改革开放的初衷和实质,是破除传统僵化的“老路”,走一条中国自己的现代化新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苏联为师,总体上沿用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和体制,虽然毛泽东在20 世纪50 年代中后期对此也有反思,但并未有实际上的突破,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不仅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客观上宣告了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于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如何打破这一模式,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p7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严重教训基础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不仅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新概念,而且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两个新概念,从而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这三个本来并无必然关联的概念有机统一了起来。西方历史上早就完成了现代化,但都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并无关系;很多国家都经历过改革或开放的历史,但并没有构成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也不一定和现代化有内在关联;还有一些国家虽然被称为社会主义,但并没有实行改革开放,而是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僵化体制。只有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率先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伟大创造。[2](p26-32,361-364)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从改革开放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使我国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高度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3](p59)
2013 年11 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令,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部署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的强国之路,与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断并规划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整体部署和顶层设计,强调“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所宣示的:“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4](p193)两个“三中全会”,共同铸就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不仅是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且引发了广泛的社会革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三个历史巨变的大视野,对此作出了高度概括,即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进而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历史性转变、历史性突破、历史性跨越——这三大历史巨变,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而贯穿其中的主线正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之所以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必由之路,答案也寓于其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历史意义的最深刻揭示。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七大报告意味深长地宣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5](p8)在改革开放4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曾指出:党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 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 年成功经验,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作出了最新的权威评价:“我们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
回想40 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初心何在?根本就在于要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拨乱反正,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启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从历史过程来看是有特定的内涵和逻辑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思想上要解放,克服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政治上发扬民主,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经济上开放搞活,破除单一计划经济的桎梏。同时,改革和开放需要形成良性互动,这就需要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从历史过程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奏是真理标准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78年11 月10 日至12 月15 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真理标准问题成为一个热点。邓小平在闭幕会上总结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7](p143)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后来中国的一切发展与变革都无从谈起。
1978 年12 月18 日至22 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战略决策,标志着继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又一次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作了高度评价,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以这次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就是要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来助推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对内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在1985 年曾概括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8](p116)很多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在于创造了“经济奇迹”,这当然是事实。但要创造“经济奇迹”,不仅要破除思想的禁锢,而且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
在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并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7](p146)应当说,这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初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的1979 年2 月,中央政治局原则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草案,并于1980 年2 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正式通过,旨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系统纠正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实际存在的家长制、一言堂、个人独断专行的现象。紧接着,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著名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更加聚焦和明确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这一改革主题。1980 年11 月10 日至12 月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9次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批准向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事更动方案,由此奠定了党中央集体领导的格局,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领域迈出了实质的一步。
虽然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显著成果是在经济领域,尤其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改革开放的最伟大创造。但从历史线索上看,“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要远远晚于“民主政治”。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8](p373)随后,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明确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和思想,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结果上看,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改革是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有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没有市场经济,思想解放和民主法治就不可能深入进行;没有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和思想解放也无法取得广阔的空间。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正确评价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作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决策。四十多年来,党始终不渝坚持这次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9]
邓小平曾经语重心长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8](p370-37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用了邓小平这段话,并郑重宣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10]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逐步深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有所凸现,利益结构分化不断加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种对改革开放有所怀疑的新动向。有些人把目前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甚至敌视改革,否定开放。必须认识到,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是改革开放的逻辑结果,而是改革开放还不够所带来的。只有坚持进一步改革开放,才能不断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回头路是走不通的,唯一的出路是继续前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p69)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条件,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同时,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改革经过30 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p101)我国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面向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向何处去?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研究和回答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第35个年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问题,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重要抓手,以党自我革命带动伟大的社会革命为内在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管总的目标。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有了一个更高的定位,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此进一步作出了决定。这一总目标的定位,意味着我国的改革在“往哪儿改”问题上更具有战略性,也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导向。一些人称之为继“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实际上这样的认识高度还不够。这是因为“四个现代化”说到底都属于“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而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把我国的现代化从“器物”层面提升到“制度”层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量变到质变的大飞跃。[2](p204-238)
全面深化改革,还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改革开放40年,印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作用”到“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切体现了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难点在于进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关键在于党和国家自身如何进行改革。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的重要论断,旨在通过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职能、统筹使用编制、完善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这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发扬光大。为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断提高运用党和国家的制度体系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注入新的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抉择。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这一郑重宣示,再次彰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定力,为我国的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尽管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越是面对逆境,我们越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破解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风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最新呈现。
综上所述,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涉及全面深化改革“5+1+1”的广泛领域,即覆盖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改革,加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总部署、总动员,也是新征程上的新起点。这再一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十个坚持”的经验概括,最后一条是坚持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只有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两个“三中全会”,时隔35年,同频共振,接续奋斗,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新征程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正视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切实全面深化改革,拓展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在这个重要时刻,坚持正确道路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显得格外重要。正像《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的:“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