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及实施策略

2022-12-31阳剑兰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1期
关键词:转设协同学院

阳剑兰,马 军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以上为新时代高校从思政课程到兼顾课程思政转变提供了明确方向和实践路径。当前独立学院转设按下“快进键”,在这特定的时期,课程思政是否存在困境?如何突破困境?文章将进行一些探讨。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5个维度

究竟该如何界定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即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3]。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就是“协同”,即通过在课程知识的传授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下面从5个维度分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维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

课程思政是通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实现价值教育的载体功能[4]。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价值引领的功能,课程思政就是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实施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在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密切联系、相互协同,两者既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抛开价值引领的知识传授和割裂知识传授的价值引领都是不可取的。知识的传授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认知的重要前提,学生从各种知识的掌握中学会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等价值认知。因此,将价值引领植根于知识传授,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实现两者的同频共振、有机融合,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果。

(二)课程思政的体系维度: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同

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维度来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要同向同行。实施课程思政,既要注重显性课程思政的强化,又要考虑隐性课程思政的细化。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示范引领,做好所有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达到相得益彰、协调一致的效果。在教育目标上共同建立起“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五育并举”的课程目标[5];在课程内容中将思政元素融入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之中,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采取融入式、渗透式和嵌入式的方式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6]。

(三)课程思政的场域维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

高校“全方位育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多角度、无空当,达到育人无处不在。从课程思政的场域维度而言,既要发挥好第一课堂思政,又要将课程思政延伸至第二课堂,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思政的有效衔接、协同推进。具体而言,就是要形成实体课堂、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一体化格局。高校课程思政既要落实课程建设各方面,贯穿课程教学各环节,又要组织和运用好思政元素嵌入各类学科讲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拓展课程思政的育人场域,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四)课程思政的主体维度:课程教师与各育人主体的协同

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要求各育人主体协同打造育人共同体,作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效果的好坏同样取决于各育人主体是否协同发力。高校课程思政最主要的承担者是授课教师,其是课程思政的主体,辅导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都需要通过科研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多种方式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支持和助力授课教师最大限度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员育人氛围,克服各育人主体“单兵作战”“力量分散”的割裂现象,形成全员参与、合力育人,真正把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主阵地的育人格局落到实处。

(五)课程思政的支撑维度:资源供给与评价考核协同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种要素配置、供给支撑。从组织要素来讲,需要高校的高度重视,构建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组织机构,拟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从顶层设计推进全面规划课程思政的有序有效开展;从经费要素来讲,需要高校配置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经费,用于课程教学的激励考核和研究活动,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从制度要素来讲,需要高校构建遵循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本校实际、区分不同课程特点的建设方案,明确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一定的考核评价,因此,需将资源供给与评价考核结合起来,协同推进,通过对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效果、效率进行评价,推出典型、形成示范、凝聚范式、构建体系,达到辐射效果。

二、独立学院转设期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

自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来,全国独立学院按照“或转为民办,或转为公办,抑或终止办学”的路径加快转设工作。作者认为,在独立学院转设这一特定时期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面临以下困境。

(一)转设期间工作重心的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顶层规划

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和规划是推进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建立的关键。我国独立学院办学类型多样,2019年,262所独立学院中存在公办高校+民营资本模式、公办高校+地方政府或国有资本模式、“校中校”模式、公办高校+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模式、公办高校+外资模式5种类型[7]。独立学院转设已成为高校设置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20年5月起,各独立学院依据《方案》提出的“能转尽转、能转快转”的工作要求,基于现有的办学模式,在《方案》中提出的三种转设路径中进行选择。各独立学院在“快转”和“转设条件创造”的压力下,工作重心聚焦并转向新的办学主体的洽谈、遴选,协议的拟定,转设方案的制定,资产的评估,产权归属的界定,债权债务关系的理清,新的校区建设,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配置等工作。工作的目标在于基本办学条件尽快符合《方案》要求,并达到《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等文件规定的设置标准,以期早日得到转设批复。因此,在教育教学质量和快速完成转设的两者考量中,大多数独立学院转设工作优先考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制度制定等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二)思政课程引领示范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同向同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8]。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并且思政课程在协同育人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据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有89.37%的受访学生认为有必要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另有71.65%的学生表示对此课程充满兴趣。调查发现,在已学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群体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总体印象是“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百分比分别为40.12%、33.83%、17.07%、6.29%和2.69%。其中11.32%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的逃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授课效果不够理想[9]。以上调查虽不能完全反映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部现状,但也可以说明,学生需要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现实存在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置不足、讲授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教学方式较为陈旧等问题,导致其在协同育人中难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三)师资队伍量与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发挥

教师量与质的不足降低了课程思政的质量。独立学院的专业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与外聘退休教师等组成。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基于人力成本的考虑,专职教师大多为年轻教师,甚至是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他们具有年轻、思想观念新、创新意识强等优势,但他们也存在教学能力缺乏、系统培训空白、专业技能薄弱、教学经验较少等不足,加之年轻教师工资待遇低,没有正式编制,职业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聘请的兼职教师很多来自于母体学校,母体学校的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保障,但主要精力大多并没有放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上,更谈不上很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来自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尽管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教学理论欠缺和教学经验不足,在较大程度上制约课程思政的开展。特别是当独立学院着手转设时,需要缩减招生数量,运营资金也随之减少,也会阻碍转设发展,同时也影响教学质量[10]。

(四)课程思政评价激励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驱动

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现已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等评价体系,在这些评价体系和项目建设中,独立学院的参与度普遍不高,立项不理想。当前,对独立学院转设进行评估时,要求转设的学校各项办学条件指标要达到《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所要求的设置标准。设置标准的评估观测点主要是“基础设施”,包含土地、建筑面积、仪器设备、图书、实习实训场所等;在“师资队伍”这个观测点,重在师资队伍的数量、职称、学历学位和专业教师的分布;在“教学与科研水平”这个观测点,主要是教学、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等。因为《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颁布于2006年,而课程思政是近年提出的新要求,加之独立学院转设的时间期限紧,设置标准考核中没有将课程思政列为刚性要求也是情理之中,因此,在转设的特殊时期,独立学院课程思政往往根据学校重视程度而开展,大多不太理想。

三、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一)补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认识短板

对照《指导纲要》的要求,独立学院转设期课程思政之所以存在一些困境,很大程度在于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利益的考量高于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关注点和工作重心的偏离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独立学院尽管是一种特殊的办学类型,但它终究是高校系列,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1]。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通、课程教师与各育人主体协作、资源供给与评价考核结合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因此,处于转设期的独立学院要学会“弹钢琴”,既要创造条件“快转尽转”,也要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使课程思政“留空挡”,要做到特殊时期“不掉线”。

(二)夯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资源供给

配置好组织资源。独立学院在“大思政”格局下组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和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明确各二级学院(系)、各部门的职责任务,拟定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工作方案,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教师主体实施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配置好支撑要素。独立学院根据自身建设实际,为课程思政建设配置足够的运行经费,为课程思政所需要的课程建设、研究项目、平台建设、实训实践等提供充足保障。充实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队伍,在数量上符合“生师比”的要求,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使教师有精力、有时间致力于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学历学位、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能传帮带,协同合力。

(三)提升育人主体协同育人的能力水平

强化独立学院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扩大在课程思政中的全员参与度,夯实课程思政的认同感。不能“依据课表上课,上完课走人,计算课时拿钱”,要在教学中承担育人责任,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传授者和价值引领者。完善课程思政培训体系,提升育人能力。建立集体备课制度,由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参与,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课件等共研共商,形成思政课程示范引领、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教学体系;加强对授课教师的相关培训,定期举行新聘教师培训、典型经验交流、主题专题讲座、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促进授课教师课程思政理念的强化和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研究。结合独立学院特点,针对课程思政中的痛点、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进行立项研究,鼓励教师协同开展研究,形成可应用、可推广、可复制的研究成果,使教师在项目研究中探索、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措施,提升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能力。

(四)贯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场域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2]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既以教师为关键、各育人主体协同,又是全过程贯通、全方位展开的协同育人场景。做好协同育人的过程贯通。高校各年级学生的特点、需求是不相同的,在课程设置、拟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思政的关注点和着重点时要尊重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教育序列,最终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13]。实施协同育人的场域贯通。作为转设期的独立学院,除在第一课堂主阵地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外,还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构建一批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融入行业特色的职业价值、行业精神教育,把立德树人与职业成长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多类别、多样化、主题化、鲜明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通过主题文化活动培育学生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内化思想道德素质与行为准则。打造富有价值引领的学校环境,通过具有文化意蕴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生成与发展。

(五)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考评体系

作者认为,在国家、省级层面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及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时,应将独立学院纳入体系或考虑独立学院的实际进行单列指标,对独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引导和推进作用。在独立学院转设评估考核时,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这个观测点中,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纳入观测点,以避免转设过程中忽视思政工作的情况出现。独立学院应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考核体系,强化对教师和相关人员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的考核,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列为教师岗位聘用、绩效核定、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的重要指标,将是否支持和协同课程思政建设纳入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绩效核算等指标体系中。通过考核,形成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典型和标杆示范,在考核中总结和凝练建设经验,并加以推广,扩展课程思政规模,构建适应学校实际和特点的范式和体系。

转设期独立学院要做好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首要是理念、观念等认识的提高,关键是教师课程思政育德能力的提升,着力点在于各育人主体的协同合力。当前,独立学院既需要正视特殊期的困难,更需要在精力、政策措施、保障支撑等方面加大投入,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育德作用,使转设期课程思政建设不留空挡。

猜你喜欢

转设协同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基于SWOT模型的独立学院转设背景下招生工作策略探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学院掠影
协同进化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