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急物流保障碎片溢价现象和改进建议
2022-12-31后盾
后 盾
(中国人民解放军93140部队,广东 广州 510000)
0 引言
应急物流保障是现代后勤保障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应急综合力量快速机动、远程部署、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支撑,也是应急管理需要探索发展的关键领域。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应急物流碎片溢价现象明显,在技术融合、分工协作、数据共享、实践运用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发展。
1 碎片溢价现象
大量社会实践调查显示:由一个或者更少单位(集约模式)组织的社会活动,能够更有效缩短决策时间、简化审批程序、优化行动指挥、调配资源力量、控制任务进度和质量标准。简而言之,在有限的成本投入前提下,社会活动的组织部门越少,越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多个部门合作(分散模式)完成某项与前者相同的社会活动,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与集约模式相比,分散模式把一件完整的任务碎片化,分配给更多单位或者个体共同完成,任务执行过程中需要更多协调指挥、信息传递、工序合作、质量控制,从而大大增加投入成本,这部分额外投入就是“碎片溢价”。
碎片溢价现象无处不在,就像伴随着人类运动的空气阻力,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它,只能尽量降低负面影响。比如一些政府机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建设集约型、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减少政务内部周转时间,让群众“只跑一趟”就能办好业务,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
2 应急物流保障中存在的碎片溢价现象
21世纪以来,物流技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营物流企业,也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反观应急物流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不同程度存在管理混乱、理念滞后、信息封闭、效能低下等问题,许多流通环节充斥着碎片溢价现象。
(1)主体责任缺失,导致管理效能溢价。2018年3月,为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推动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映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国家应急管理部组建成立,这是国家应急力量发展建设的标志性事件。对比来看,物流保障的应急建设,特别在领导管理、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等方面差距明显。
一是管理职能不明确。在物流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政府部门与物流市场主体组织的管理界限模糊不清,对物流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明晰,对物流行业特别是应急物流保障的重要地位、发展模式、科学体系等重大问题研究不够深入,距离世界级物流企业和实际任务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应急物流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造成管理权限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现象突出。国家层面上,应急物流保障涉及发改委、公安、交通、商务、检验检疫、工商、税务、工信、建设、海关、邮政、民航等部门;地方层面上,涉及公路、城管等部门,但是缺乏一个具体的主责部门,导致多部门之间沟通协作效率低、监督管理职能重叠,是典型的管理成本碎片溢价问题。
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近几年,虽然中央部委和各地针对物流行业出台了一些规划文件,但是大多数文件的长远指导能力不强,有些具体举措无法落地。各部门专业法规虽然很多,但是受管理权限分割影响,没有形成综合性物流法规。还有一些行业领域制定的“碎片化”物流政策,存在许多内容重复、相互矛盾的问题,致使物流企业难以执行落实,应急物流法规体系构建受限。
三是管理执法不规范。出于行业安全发展考虑,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在执法中存在不规范、不文明现象,对存疑物流企业一关了之,对存疑物流货物一扣了之。虽然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举证、协商、诉讼等途径解决相关问题,但是企业的经济利益、物流的时效性受到严重影响,造成物流行业成本溢价,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人民群众利益,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
(2)信息技术滞后,导致数据运用溢价。我国的物流服务企业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不高,大多数中小企业过度使用传统人力,严重制约信息化建设进程。应急物流也无法绕开和解决这一难题,尤其是应急物流面临突发性事件时,需要大量准确的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撑,但现行技术手段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条形码技术普及不够。条形码作为商品识别应用的重要标识,已被国内超过60%的制造企业采用,相对而言大中型企业的普及程度更高,但是仍有部分零售企业没有完全实现条码化。这影响了整个物流流程的信息采集与反馈、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相互合作、以及物流作业自动化的开展。零售企业在接收供应商提供的货物时,由于没有储运单元标识,就需要拆开储运单元来获得销售单元的条码,以产品的销售单元条码开始相关的信息管理活动,这就加大了手工操作的复杂性,造成人力成本溢价。
二是网络技术尚未成熟。在物流保障中运用成熟的网络技术,提高物流作业自动化效率,是减少碎片溢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我国物流作业的自动化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应急物流在搬运、点货、包装、分拣、订单及数据处理等诸多作业环节上,手工操作方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物流成本中的人力成本溢价明显。
三是信息数据无法共享。网络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共享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手段和工具,许多企业利用内部局域网,在信息内部共享、管理应用和打印服务等方面获得便利。但是出于信息安全、数据保密等因素考虑,应急部门内部网络强化安全防护使得应急物流网络与企业局域网络彻底隔开,开展协作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交互十分困难,造成不必要的信息资源溢价。
(3)运输力量分散,导致运输资源溢价。运输环节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占有中心地位,运输力量调配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应急物流保障速度,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应急管理机构,物流运输力量长期“各自为阵”,难以发挥整体优势。
一是运输力量统一调配困难。从物流企业管理情况看,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竞争,难以将运输基础数据和闲置力量互相共享,物流运输调配呈现无序化、分散化特点,容易出现运力闲置、运力浪费等问题,影响物流行业宏观经济效益。从运输力量的分布情况看,社会上的主要运输力量由政府、军队、企业和个人掌握,而应急物流保障在应急管理系统中地位较低、权限较小,缺少紧急调配、应急征召等强制手段,在不依托强制力的前提下,无法有效调配运输力量、发挥最大运输效能,严重影响应急物流保障的经济性、时效性。
二是运输方式衔接配合较差。长期以来,各地空中、海上、陆地等运输方式注重自身运输作业场所的建设,但是对综合运输枢纽的规划和建设重视不够,枢纽设施设置不合理,各种运输工具与城市交通结合不好,造成物流运输不方便、不畅通。已经建成的各种运输转运场所,缺少顶层规划和统一布局,相互之间衔接转换缓慢,影响运输行业整体效率,导致交通资源浪费,造成运输成本溢价。
(4)行业标准模糊,导致包装成本溢价。应急机构各行业领域的装备、物资模数都不同,大到各类特种车辆,小到各类小型配件,尚未建立统一的模数标准,导致物流包装难以统一。
一是包装标准差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物流包装的很少,物流包装标准缺少统一规范。比如,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物流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与载体标准不配套,商品包装模数与运输设备模数、仓储模数不一致,各行业的非标准化规范等因素较多,增加了其他环节的无效作业,导致物流速度降低、成本增加,碎片溢价问题严重。
二是包装成本损耗。主要表现为包装不足与包装过剩,包装不足是指包装强度不足、包装材料水平不足、包装容器的层次及容积不足、包装成本过低、不能保证有效包装等情况,包装不足就不能在物流过程中有效地保护商品,会产生更多商品损耗。包装过剩是指因包装物强度设计过高、包装材料选择不当而造成包装过度的情况,主要有包装设计复杂、材料种类多、包装效率低下,以及包装体积大导致物流费用浪费、集装箱空间利用率低等情况。两种情形的直接后果就是包装费用过高、成本支出增加。
三是包装供应不畅。物流包装仍是生产、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运营模式,缺少必要的预估、预判、预储机制,无法满足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紧急性要求。应急物流包装供应对制造业要求过高,导致包装生产往返作业多、交货期滞后、流转效率低。此外,不同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群之间,针对同一产品使用不同规格的物流包装,在中转场地产生大量废弃包装物,造成资源浪费。
3 减少应急物流保障中碎片溢价现象的建议
从现代先进物流企业发展经验看,采取机构调整、法规完善、力量整合、科技赋能等措施,减少应急物流保障环节中的碎片溢价问题,实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保障效率的目标是行之有效的。
(1)全面构建物流管理体系。《“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到2035年要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应急物流保障应当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从顶层设计、组织机构、法规体系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管理体系形成。
一是健全管理职能体系。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已经滞后于社会优秀物流企业,特别是其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业务线,迟滞了一体联体进程,严重制约保障效率。物流领域的各个管理职能部门,应当积极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应急物流管理部门,建成统一领导、平战结合、顺畅高效的管理体系,健全分工明确、横向协调、纵向贯通的职能体系,实现应急力量的统筹统管,彻底解决主责缺失、权限分散的根本性问题。
二是推进管理模式转变。体制变革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又迫在眉睫。在国家应急物流管理机构成立之前,应当先行出台“替代方案”,对于一些短期内无法解决的体制性障碍,可以在组织流程、组织形态、组织方法等机制性手段上寻求创新,力争最大限度弥补体制性缺陷。比如,可以利用国家应急管理平台,增设物流管理席位,尝试推行多部门联席指挥机制,实施应急联合指挥,以达到绕开屏障、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是完善行业法规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标准,是确保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有序发展、协调运行的前提条件。政府层面应当充分发挥立法和监督职权,将应急物流体系运行的全要素、全流程纳入依法依规发展轨道,规范、约束体系内各个主体、环节、流程,使管理中的无序变成有序、主客趋于观客、感性归于理性。在完善法规标准的同时,还应加强法规标准的可操作性,加大贯彻执行力度,切实维护法规标准的严肃性。
(2)积极运用物流信息手段。依托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应急管理模式,以提高物流保障能力。
一是加大智能化建设投入。一方面,建议以数字政府建设为依托,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智能化分析和决策技术构建以国家应急部为中心平台、以各省应急厅为枢纽节点,能够覆盖全国的具有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能力的智能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加大运用信息数据算力机构的力度,构建应急物资储运同步数字感知系统,实现全社会物流资产可视化建设,最终实现跨政府、跨企业的应急物资储存、处理、运输可视化,为社会应急保障向智慧化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深入融合物联网技术。推动基于物联网的应急物流管理与5G、北斗导航定位、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相融合,升级智慧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利用应急物资装备携带的传感视像等设备采集的信息,通过5G高速通信网络传送到智慧应急物流云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共享利用。依托智慧应急物流的指挥管理大数据平台,对海量静态和实时动态应急数据进行分析、精准测算和全局优化,科学就近调度和合理分配各类应急资源装备,快速智能地匹配服务应急救援实际需要,为应急指挥调度提供决策分析支持。
三是积极引用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数据不可篡改、信息公开透明和智能合约等特性,将应急物流管理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便能更好地提高应急物流的效用,推动应急物流管理的可信化和智慧化,以保障应急物资的高效、精准供应。比如,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实时记账功能,无论从前端应急物资的生产、采购、储存,还是到后端的运输、中转、配送以及逆向物流等各个环节,都能实现全程的可追溯,保证应急物资质量。
(3)大力提升物流运输效能。应急物流保障在地区民生保障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随之而来的应急运输力量建设也取得重大突破,但距离调配实时化、力量多元化、网络全域化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突出固有模式,加大建设力度。
一是打破指挥机制障碍。由于受到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各个行业从上到下一统到底,造成政府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管理体系分割严重,哪怕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仍然习惯延续,形成管理制度障碍。当前,需要在完成应急物流管理机构、指挥体系重塑的基础上,建立全社会运输力量登记备案、数据汇总、信息分析机制,健全完善应急征召、紧急调配法规制度,打通应急指挥信息通道,当国家和人民遇有重大紧急情况时,能够随时指挥调动全社会运输力量,为应急物流提供运力支撑。
二是实行积极交通政策。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持续重视物流运输力量发展建设,继续把物流运输业排在优先发展位置,适当给予交通运输行业政策倾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联通各类交通运输枢纽。各地区应当大幅度提升物流运输供给能力,解决网络结构层次性矛盾和缩小地区间差距,全面提高我国物流运输的机动性和通达性,最终实现压缩应急物流运输成本的目标。
三是完善运输体系建设。从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情况看,当前的铁路运输仍然是最便捷、最经济的、最重要的运输力量。各地应当以铁路网络建设为主要突破口,兼顾空中、海上、公路运输力量建设,打通不同运输方式的转换节点,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继续发挥中国大基建能力优势,继续保持高速公路建设的良好势头,完善内河主航道、港口主枢纽、干支线机场建设,实现各类交通力量无障碍联通。同时,还应当加大偏远山区、农村交通的基础建设投入,提高交通网络密度,打通应急物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
(4)持续规范物流包装技术。物流运输包装的技术开发工作,除了要关注各类对象产品的防护技术外,更要注意使运输包装的材料、容器、作业程序、标准等符合相关的技术管理体系,契合现代物流循环的总要求,以提高物流整体效益。
一是加快物流包装标准化。想要实现物流标准化,必须先实现包装标准化。鉴于物流标准化对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对物流标准化建设都非常重视,并且十分强调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的衔接。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比如,美国的物流工具和设施统一标准,欧洲的企业与市场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化,日本的物流模数体系、集装基本尺寸的统一标准。我们既要重视国内包装标准建设,还要兼顾国际市场标准,科学利用全球优势资源,为应急物流提供多样化货源。
二是推进物流包装集装化。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商品的运输包装仍在分散的、企业所属的、手工式的包装分厂(车间)进行,集装化运输的总量及比例与国外集装化运输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国外的运输包装正在与托盘集装化、集装箱化方向发展相结合,其装填量多、管理使用方便和节省运输费用等优势明显。因此,我们也需要广泛使用集装箱、集装笼、集装袋、网络、托盘、集装架等集装用具,以优化包装高度尺寸,提高装载运输效能。
三是推广物流包装优化。运输包装成本是材料、设备、操作、劳动力等各项成本费用的总和,而包装总成本还应该包括回收费用、顾客退购和因产品不适而重新包装的费用。包装优化就是通过优化包装规划,给零售点或用户提供不同包装件的合理组合,包括箱盒组件、集装箱组件等,使得用户可以得到优化的集装箱或包装件的设计,最终达到提高包装稳定性目的,同时减少包装箱的生产成本,缩短企业与用户的定货交货时间,提高物流运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