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12-31吴建超
吴建超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西 416000)
高校新生入学的第一年,思想品德和法制基础是一门公共课程,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德法两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按职业技术学院的要求,根据“足够、必要”的理论知识,在课程讲授时,要讲授课程理论,建立项目体系,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对学生的培养。
1 教学改革设计思路的探索
1.1 激发兴趣,在“活”中求学──转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该课程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单元式教学,并以项目指导为基础。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模拟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度,把传统的老师讲,被动式的“听课”向“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不仅是理论上的学习,也是对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活”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此同时,把学生的工作做好,让学生多一点探究,少一点消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1]。
1.2 启迪思维,在“动”中求知──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思想道德与法治》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教学模式为:学习目的、自主学习、交互沟通。情绪经验是思维的总结,是让学生动耳朵,动脑子,用嘴,用手。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目标,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技能培养,加强实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多种参与。比如情感体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实践,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从每一个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实际问题的习惯。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1.3 拓展空间,在教学活动中求发展──突出课程实用性,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满足学生内心需求
高职学生的基本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领悟力差,《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比较薄弱的学科。在教学中要注意掌握教学的力度,教学活动要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所以,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简化,以实用为基础的要求构筑模块式教学,强化理论知识与教学相结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困难,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1]。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对内在需要的满足,如阅读笔记,观看视频,社团活动,知识竞赛,参加义工等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地获得知识,扩大自己的眼界。
2 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措施
2.1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包含了教材、思政等理论教学资源,还有数字化教学平台,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等。没有教科书,教学将没有方向,也就没有了意义。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而应该把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从教科书中得到的,更是从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得到的,还有各种媒介的传播、身体和日常活动,也就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知识的机会,所以体验、感受等媒介和渠道都是学习的源泉,教师与学生都应该及时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2]。
2.2 制定教学大纲
教学要依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课程教学条件以及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包含理论课题和实践训练)评价方法等方各面的课程标准;保证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的教学。但是在课后要对作业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
2.3 对教学课件与电子教案的优化
2015年《思想道德与法治》做出了修改,根据新的版本对课程进行了重新优化。通过课件、电子教案的形式充分反映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4 制订评估准则
为克服平时不认真、考试一到就死记硬背的毛病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测试。教学应该将平时的学习和期末的学习成绩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如正常分数6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社会实践、实习)、期末考试40%、笔试多为开卷,注重对知识的运用。
2.5 实施课程的教学
本次课改为期三年(2014.12-2017.12),以学制改革为基础,以学期为单位,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确定各阶段2015级高职新生教学目标与研究方法,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内容与实训方法,实施执行和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学模式,并于2016年开展6个月,学院对该项目进行了中期验收。并对后续所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与面谈,提出了建议改善方案及需要改善的模块。在2016级新生的教学中运用的内容,呈现的效果很好,2017年12月将完成该项目的验收[2]。
3 教学改革效果及创新
3.1 效果
第一,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由于班程中的许多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枯燥的,但是应该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创设多种情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和实践,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显著的改变,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第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以项目为基础的模块化教学中,教师必须先做好准备,深入研究教材,增强对教材的掌握,探索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既能增强知识的学习能力,又能增强知识的巩固,使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形成了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共同体[3]。所有研究小组的老师都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发展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尊重学生主体,通过内在的感悟体验,使教师能够准确地进行教学定位,促进学生的学习。
3.2 创新和突破
第一,提高了开放程度,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教师队伍成员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提高了教学质量。这门课的全部课件和电子教学计划都是免费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资源,提高效率,确保教学质量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第二,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发现、思考、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使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得到较大提高。第三,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的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实务探究来获得。以活动的形式开展。通过团队组建等方式,集合准备知识、编写实践活动计划、开展实践活动、收集和分析数据,编写调研报告,交流调研成果和经验的工作,不但可以很好地了解相关的知识,而且他们还能体验到探索的过程,学会了探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3 教学反思
“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最后再到实践中去。”本科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造力,简化课程的理论知识,以足够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建设课程的内容系统,注重实践性的教学,重视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我们很高兴地看见“课堂”的教改带来了生机,但也深刻地感受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1)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教学内容和以教学法为基础的教学课件与电子教案(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3)健全评价体系(4)提高教师队伍素质(5)对高校思政课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优化[3]。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善”为种子,以“善”为本,以爱生命、爱同胞、爱社会、爱祖国、爱生命,以求“善”为目标,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和法制修养,在知、行结合的实践中,不断地向善发展。对老师而言,要做到真正地成为“善”的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制修养,以“诚意正心”“知行合一”为楷模,积极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其次,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善”之心。精选社会主旋律、时代最强音的教学实例,使学生能充分体会到中国老百姓的质朴、可爱、真诚和善良。在此基础上,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转变和发展的规律,充分重视“善”的层次,使其认识到由“小善”向“大善”的转变,这也是一种对社会“善”和对自身“善”的辩证关系;在讲授、解惑时,要用真实的力量来强化“善”。通过对国内外社会热点事件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批判和比较中提高对“善”的辨析能力,实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改进自己教学方案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坚持因材施教的战略上改进模式教学,不断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