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精神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22-12-31叶世杰邓红彬
曹 刚 叶世杰 邓红彬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权威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立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定位,基于整体设计和全面布局,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给予了制度性安排[1]。高职校园文化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塑造功能,将劳动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以劳动精神为价值引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既是高职院校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应然之举,又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
一、培育劳动精神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遵循
人类思想史上,劳动被赋予了神圣而崇高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视域下,劳动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借鉴和批判,以劳动为锁钥,分析商品二因素,剖析劳动二重性,创立劳动价值理论,解密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深刻解读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构筑起宏大、完整而严密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在唯物史观看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源头,劳动成为探寻各种社会历史现象的终极追问。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教育方针一直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2]。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凸显公民“爱劳动”的道德品质,将“爱劳动”纳入国民“五爱”公德;1957年,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在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劳动教育明确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则明确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旨在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情感态度上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在能力习惯上具备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多次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3],由衷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无上崇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习近平总书记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十六字精辟概括了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从重要讲话到热情讴歌,从谆谆教诲到殷殷期许,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至上的情怀,饱含深情地礼赞劳动群众、颂扬劳动精神,多维度地阐释了劳动的人生态度、劳动的哲学意蕴、劳动的伦理价值和劳动的审美意趣,以深刻的人民性、生动的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创造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劳动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劳动者大军是推动历史发展、铸就历史辉煌的根本力量。从农耕文明到工业化时代,从传统制造业到互联网新兴产业,从手工制作到人工智能,劳动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正是亿万普通劳动者劳动不辍、久久为功,才铸就了今日中国之宏阔伟业。目前,我国有超过1.7亿技能型人才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践行着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以专业的不断精进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推动一项项工艺革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努力让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更大的人生舞台,在全社会努力培育尊崇劳动的社会风尚。
在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当下,高职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技相融,弘扬劳动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4]。
二、高职校园文化是培育劳动精神的重要载体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基础上积淀而成的,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空间为主要场所,以课堂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呈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层次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显性表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高度凝练,制度文化是学校有序运行的机制保障,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展示。
高职校园文化在“以劳树德”“以劳促全”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培育和传承好劳动精神。在大力倡导劳动精神的时代语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培育高职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劳动精神高度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高职教育崇德强技,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生产实践和劳动过程的紧密结合。劳动精神表现为躬身实践的埋头苦干、持之以恒的执着坚守、求新求变的开拓进取,这些精神品质呼应了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彰显了高职教育的价值导向。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劳动精神有效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有助于增强高职校园文化的育人实效。另一方面,打造校园劳动文化样态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高职教育扮演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角色,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普适性,又要彰显鲜明的职业教育底色。为强化高职教育的类型定位,增强校园文化软实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中,会融入更多的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元素,渗透更多的职业理想、职业操守和职业人文素养等精神内涵。进一步凝练和彰显劳动精神,既是职业教育文化特色的内涵,也是职业教育文化特色的依托。
高职校园文化通过整合优化劳动教育资源,凝练劳动文化精髓,烘托劳动育人氛围,发挥着重要的劳动育人的功能支撑作用[5]。将劳动精神渗透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校园标志、校园形象设计、校园建筑景观、校园实训实习基地、校园服饰、校园植被绿化等物态形式培育劳动精神的丰厚土壤,在润物无声中滋养师生心灵;将劳动精神渗透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升华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独特的思维模式,塑造高职院校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实现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文化育人功能;将劳动精神渗透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学生严谨治学、笃行实干的职业品格,让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劳动精神渗透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以充满生趣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社团建设、文明高雅的艺术情趣陶冶师生性情,在行为习惯养成中践行劳动精神。
三、劳动精神有效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于凝练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隐性劳动育人功能,打造劳动教育文化生态,创新育人载体,努力提升校园文化的独特育人作用。
(一)在追求真善美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启迪劳动精神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表达和标志,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表现学校独特气质,彰显学校办学实力以及校园良好社会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将劳动精神进行校本化表达,加强劳动文化渲染,启发劳动精神。一是设计独具匠心的校园建筑群像和校园劳动文化景观,传承中华民族天道酬勤的优秀劳动文化理念,融入现代工业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典型元素,打造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名片,让劳动精神可知可感。二是在图书馆、教学楼道、实训大楼、操场、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学校特色、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以可触摸的外在形式表现劳动精神,如校园公共区域悬挂大国工匠照片,竖立劳模工匠雕塑,张贴劳动精神经典名言,介绍行业能工巧匠事迹,营造浓郁的劳动文化氛围。三是突出实训基地、实验设施、实训设备、企业学院等建筑物的标志,将工业文化元素设计与学校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彰显独特的职业教育文化环境。四是建设别具一格的校史展览馆、校史文化长廊、校友广场,追寻学校艰苦办学的历史足迹,展示校友创业史,记录学校发展的文化轨迹。
在充溢劳动文化的校园环境中,一幅表达传统优秀劳动文化的箴言字画,一条言简意赅的劳动经典语录,一尊引人深思的大国工匠雕塑,一件达意悦目的劳动文化装饰,一座特色鲜明的茶艺体验室,一间散发着独特劳动文化气息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都可以让学生在可观、可知、可感中体悟劳动精神,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受到劳动精神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浸润。
(二)在“以文化人”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升华劳动精神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层次,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是全体师生员工在持久的办学实践和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方面。以精神文化感召,可以增强学校师生的凝聚力,增强全体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注重劳动精神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增强职业信念,激励青年学子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一是在校徽、校训中融入劳动文化与职业精神,以图案和文字的形式呈现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特征和办学理念,彰显学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通过佩戴校徽、研习校训,增强师生对学校的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二是在优良学风建设中增强学生的行为自律,依托学风建设,实现劳动精神价值导向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潜心钻研、孜孜以求的好学精神和言行一致、不投机取巧的实干品格,以良好的学习习惯支撑未来的职业素养。三是在校企文化融通中体会劳动精神,依托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企业学院和实习实训基地,将技术培养和劳动精神养成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认知和感悟劳动精神的特质,厚植劳动情怀。四是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劳动精神,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嵌入新媒体传播环境,以新媒体手段加强劳动文化宣传,用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工匠故事,通过事迹传播、观点分享、情景渲染、话题聚焦、主题讨论等形式,以正向的网络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在“以规育人”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塑造劳动精神
健全而有效的制度规范是维护学校正常运行、保障教学活动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支撑,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发挥“有章可循”“以规育人”的重要作用。一是在完善制度设计中强化师生员工照章办事的规矩意识,通过建章立制的制度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做到精心育人、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引导教师养成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严于律己的治学精神。二是以职业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将企业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编写教学活页和工作手册,实现课程设计与生产实际、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注重知行合一、学用相长,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身份到企业员工的无障碍角色转变,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三是在融入企业制度文化的管理范式中实现“以规育人”,把企业章程、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等要求融入师生行为规范,把行业企业管理模式融入学校管理,在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和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规范学生的“准职业”行为,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规则意识和严谨务实的职业态度。四是将职业誓词、职业忌语等业界行规融入教学和实习实训管理,在充满仪式感的学习情景中,让学生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对职业永葆敬畏之心,培育学生忠于职守、永不懈怠的职业品格,实现德技并修、笃行致远。
(四)在耳濡目染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涵育劳动精神
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融入劳动精神,引导学生面向实践、强化能力,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用劳动擘画未来、用劳动成就梦想。一是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渗透劳动精神。开设劳动必修课和劳动素养选修课,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6],帮助学生厘清劳动价值、启迪劳动心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劳动课程、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在劳动育人功能上的同频共振;融合“班级授课制”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教学优势,注重系统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迁移,帮助学生直面真实的职场劳动环境,亲历劳动过程、品味劳动人生、习得劳动技能。二是在课程实践育人中内化劳动精神。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对接生产需求、技能竞赛和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开发实训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素质拓展、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竞赛中筑牢知识基础、磨砺意志品格,在劳动实践中孕育优秀劳动品质。三是在特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中涵育劳动精神。举办“技能中国”科普讲座、“匠心中国”故事大会、劳动精神主题报告等活动,邀请劳模、技能大师走进校园分享劳动故事,让莘莘学子感受工匠风范,深刻理解“劳动精神”的核心要义;充分发挥校友育人功能,举办校友大讲堂、校友分享会等活动,邀请校友回校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励学生自强不息、砥砺前行;深入推进以五一劳动节等为契机的主题劳动教育实践活动[7],丰富学生的劳动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真谛、收获劳动智慧;以“寻访最美劳动者”“对话劳动”等为主题开展田野调查,让学生走进矿山车间、走进田间地垄、走进街道社区,体悟劳动的艰辛,感恩劳动的馈赠,培育对劳动精神的共情能力,在劳动实践中提升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