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养殖水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2-12-31杜雪地董小敬苗淑彦孙龙生
杜雪地,董小敬,苗淑彦,孙龙生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教育部在2019年提出的新农科建设的重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要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涉农专业。新农科建设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养殖水化学作为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水产养殖产业密切相关,对水产人才培养十分重要。本文对有效实施养殖水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途径进行探究,以满足“新农科”建设和培养现代水产养殖业创新人才的需要。
1 课程思政在养殖水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养殖水化学是关于养殖水体中物质的类别、来源、存在形式以及迁移转化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特点[2]。该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之一,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职业规划尚处于懵懂状态。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客观、全面的了解我国在水产养殖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增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责任心。
2 养殖水化学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2.1 切入思政元素
2.1.1 立足国情,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养殖水化学课程中了解我国目前存在水资源短缺、地表水农药与抗生素残留和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并深入理解水产养殖既是上述水环境问题的受害者也是参与者的辩证统一,帮助学生树立大环境观,正确认识水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必然性;通过水产养殖案例分析和养殖水体水质分析,让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目前水产从业者在理念、技术方面的不足和改进空间,启迪学生主动思考,为培养具有专业思考能力的未来从业者,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2.1.2 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担当意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自然能对真假、善恶、美丑作出正确判断和正确选择[3]。在养殖水化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提高和强化学生的担当意识,为他们将来投身水产行业把稳舵。如在营养盐章节,设置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和稻鱼、稻虾等综合种养模式专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生态意义和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模式,研讨渔业供给侧改革的未来发展之路;在耗氧有机物章节,设置养殖水体有机物去除与水质调控专题讨论,联系溶解氧和营养盐等前述内容研讨水质调控的重要意义,介绍“生态活水”理论和常用的水质调控方法、水质处理设备,激励学生主动投身水产创新创业,为建设水产强国担起时代使命。
2.1.3 培育科学精神,深化专业素养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任务是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4],而培育水产学本科生的科学精神是培育其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目前,高校以传授科学知识为重点,而往往忽视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育。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就要深挖课程体系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科学精神培育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如讲到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时,介绍柳大纲院士立身砥行盐湖事业,为中国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事迹;在讲授养殖水体溶解氧时引入上海海洋大学王武教授的典型先进事例,向学生介绍“氧盈、氧债”理论及“增氧机几开、几不开”技术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其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认同和认可,通过情感的共振涵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并最终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专业素养。
2.2 改进教学方法
2.2.1 加强实践教学,优化实验内容
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养殖水化学实验周结束后,将学生带到生产一线,参与水质调查和实验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总课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在养殖水化学理论课的中后程进行实验周,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分组对市区内主要河道和公园水体进行水质调查实验设计和水质分析,并组织学生进行分享汇报和研讨。其次,增加养殖水化学课程实习环节。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到高邮市和镇江市各养殖基地进行调研,走近生产一线,了解产业中养殖水环境调控的要求和做法。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并示范目前养殖中使用的水质调控手段和检测仪器,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养殖水体水质检测原理和过程的理解。通过水体外观诊断与水质检测相结合,增进学生对“水色”概念的科学认识。
2.2.2 引入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
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养殖水化学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书本中的经典水化学理论体系也需要进行补充和升级。为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同学们应用创新的能力,特在课堂中引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先进理念和代表性科研成果,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应用创新的积极性。如在养殖水环境水质调控这一章节中,向学生介绍“生态渔业”和“碳汇渔业”的先进理念;在水中主要污染物的生态学效应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章节,开展“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和“微囊藻毒素、重金属对养殖水生动物的影响”等专题研讨。为切实增进学生对新理念和研究进展的了解,专题之初先由教师进行简要介绍,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科技论文和报道,最后汇总各组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实践证实,引入科技前沿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们从事应用创新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和激情。
2.2.3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延展课堂教学内涵
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可把传统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转变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5]。这种教学形式不受时间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也可能因为教师讲授内容减少而导致学生基本不扎实、知识点掌握片面等问题。为避免上述问题,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用雨课堂、钉钉、对分易等教学辅助工具,开展课前预习自检、课上随堂测验、课后作业强化等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在有效延展课堂教学内涵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2.3 调整课程考核与评价
传统的养殖水化学考核方式是将期末考试分数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且试卷中缺乏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和联系生产实际的题目。虽然平时成绩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平时成绩主要以日常考勤为标准[6],难以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改革后,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机制,过程评价占总分数的比例升至50%。将过程评价分为三部分:第一,随堂测试,占平时成绩的20%,检验学生课前自学和课上听讲的效果,发现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和盲区;第二,专题研讨,占平时成绩的50%,针对“含盐量”“溶解氧”“有机物”等关键水质指标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和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调控等设置专题,要求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后参与课上讨论;第三,课后作业,占平时成绩的30%,及时巩固新学的重要知识点。另外,期末考试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类题目,以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 结语
养殖水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校开放课程,学生受众面广,做好课程思政探索对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德、正确价值观的新农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实践教学,结合生产实践引入前沿科技成果,并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是养殖水化学课程思政和培养水产养殖未来从业者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