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植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31吕海英马晓东刘隋赟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植物学思政植物

刘 彬,吕海英,马晓东,刘隋赟昊

(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1],旨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有正确的方向,实现全过程,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植物学课程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系统分类两部分。从“植物学”发展历程来看,其历史悠久,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知识点本身也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和家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这些元素又分布在“植物学”课程的各章节、各环节中,所以在该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1 “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植物学课程实践

修订完善“植物学”课程大纲,优化课程教学教案。

为加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指标要求,在原有课程大纲课程专业目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课程思政目标。并且针对每一章节的具体知识点,梳理了相应的思政映射点和融入点;并针对二级认证8个指标毕业要求,建立了每章节课程内容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每章节课程内容的设计即教案的撰写。在教案中详细阐明完成各个教学环节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具体措施;同时针对每章节内容梳理了课程思政目标的融入点和融入方式;采用目标评价方式对《植物学》课程进行考核,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管理。通过专业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教育、科学精神和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等。意将学生培养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生物学工作者。

2 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植物学内容教学

2.1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植物的演化过程是动态发展的,通过植物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植物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的过程;另外植物的发育过程也是动态的,如植物细胞分裂、生长、分化过程直到形成不同的器官再到个体形态建成等;这都体现了马克思事物动态发展的观点。在植物的细胞和组织这章中,可以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不同水平认识植物的结构与功能,从演化角度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植物内部结构的连续性认识植物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建立唯物主义适应观;植物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构成的有机整体,所在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中也反映了局部和整体的系统论观点。从植物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变化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建立植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植物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根深叶茂”,反映了各种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是辩证的统一体。由此可以看出,在教材中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辩证观处处可见。

2.2 科学精神和理想信念教育

“植物学”发展史上,有很多重大的事件和很多可歌可泣的植物学家的事迹。如早期李时珍不畏艰辛跋山涉水实地采集、观察中草药编写成《本草纲目》;植物双名命名法中,伟大的博物学家林奈发现了很多植物物种,建立了双名命名法法则,他拒绝很多学者让他用自己的名字给植物命名,却谦逊的用最小的灌木林奈木的名字来给植物命名,这种虚怀若谷的伟大品德值得后人敬仰,同时也记住了凡是植物拉丁名中命名人为“L.”的植物都是林奈命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并提取青蒿素,用于虫媒传染病疟疾的治疗,实验当中虽有很多次失败,但她们始终不放弃,最终通过实验提炼出对人类有巨大贡献能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在讲到“种子和果实”一节时,可以通过视频让同学们了解种子植物学家钟扬教授常年坚持在青藏高原盘点“种子家底”的故事。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钟杨老师志愿到西藏援教,一待就是十六载,为了收集西藏的种质资源,他和团队成员十几年间走遍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收集可能上百年后会对人类有用的植物种子,“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渗透着他心系民生、造福人民的至诚情怀,他为青藏高原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作为援藏干部,他希望多为藏族培养科研人才,播撒希望的“种子”。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推动他不断前行的动力[2]。这些都是科学精神和理想信念思政教育的良好案例素材。

2.3 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自党的十八大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中以来,一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统筹推进的重大战略部署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所以在植物学课程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融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加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极为重要。如在讲解植物多样性的时候,结合时下“双碳行动”,介绍植物多样性在碳储存、碳中和中发挥的重大作用,让同学们认识到绿色文明行动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植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生态环保意识。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环节中,在学生亲身感知自然界中植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美的时候,让学生自发产生一种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和包容意识。在充分了解当地植物资源分布的时候,让同学们观察各种植物种类与环境的对应关系,鼓励学生们在调查中积极思考,当地的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4];在采集植物标本的时候,让同学们不要破坏植物的原生地貌,植物采集后的土壤要尽量要回归培土;另外在野外要把不可降解的垃圾全部带回驻地,让同学们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自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植物资源丰富,是研究植物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如春秋时期的《诗经》、秦汉时期的《尔雅》、北魏的《齐民要术》、明代的《本草纲目》均是研究植物的古典书籍[2-3]。通过这些经典书籍内容成果的介绍,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由于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许多文学作品中常常有对植物的描述和咏叹,有很动人的艺术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充分挖掘植物承载的文化内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人文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理论讲解中运用诗词寓教于乐,会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滋有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2]。

如在讲藻类植物时,引入《诗经》诗词“美人如诗,植物如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同学们不仅能掌握到藻类植物的特点而且还领略到了诗词的美;在讲到祼子植物松柏科植物特点的时候,可以引申出中国诗词文化,“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适应环境的特点,以此来比喻人的坚强不屈、无畏、坚贞的品格;在讲到蔷薇科植物的时候,引入中国经典诗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在讲豆科植物的时候,可以提到唐朝诗人王维的《相思》中的红豆也是豆科植物,同时和同学们一起朗诵这首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欣赏诗词美的意境的同时对红豆植物的特点也更加有兴趣听了。葡萄是新疆的有名水果之一,吐鲁番的葡萄及葡萄干享誉国内外,新疆的葡萄酒口感也特别好,所以在讲到葡萄科的葡萄时,不仅可以向班里的同学介绍新疆的水果,而且可以吟诵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让同学们在了解新疆的特色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回顾了中国古诗词之美。

2.5 职业素养教育

植物学实验作为植物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验课中,学生们通过实验技能操作及植物标本的解剖、切片操作、观察可以很好地加强和印证理论中所学到的知识,同时增强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5]。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教育。如在正式实验内容之前要给学生们讲实验室准入制度;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们要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规范操作;易碎易裂玻璃器材要轻拿轻放,实验结束后,各种仪器、试剂和工具要注意归位,使用的试管及玻璃器皿要求清洗干净。学生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实验操作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后续其他课程的开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在实验过程中以小组方式开展合作实验探索,还能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 《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的措施

3.1 梳理和整理“植物学”课程教学中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契合点

针对教师现有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学生信息反馈的期望点,结合“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充分挖掘存在的各种“思政元素”,设计并撰写教学教案,同时结合渗透的“思政元素”制作微视频及微课,从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丰富“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根据实践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补充“思政元素”渗透的契合点,不断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3.2 建设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教学大纲共有12章,按照各章节所占学时比重及主线内容知识点中所包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及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提炼;同时从期刊、线上网络资源、本校教师科研成果、植物学前沿进展等全方位多维度搜集案例素材[6]。整理编写不同类型的思政案例,科研成果案例、国内外前沿发展及实际生活相关联案例,加工整理入库,建成《植物学》课程案例库,后期根据学科发展前沿随时进行更新、补充,保证案例库资源的丰富性、时效性。

3.3 课程教学考核体系的优化

创新课程教学考核体系可通过成绩对比法和问卷调查两种途径来评估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效果与学生学习的成效。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加大学生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管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合作交流的能力。课程最终成绩包含五部分开放性的过程评价,具体为:线上和线下互动10%、课前预习10%,雨课堂答题10%,小组汇报10%、课后作业10%,期末考试成绩仅占50%,在期末考试中设置10%~15%与思政有关的考核内容,主要以主观讨论题的形式出题,考查思政教育效果。

3.4 加强《植物学》思政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使该门课程达到思政育人效果,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7]。教师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课程教学中随处彰显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宽厚的文化底蕴都是开展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力保证。同时教师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境界,要有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大局意识,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敏锐性,在备课的时候要刻苦钻研,挖掘专业知识点中的价值内涵和知识点之间的内涵联系,由此将与知识匹配的思政元素及专业发展前沿及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国家发展动态结合在一起,使学科中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内涵及思想导引得以体现。另外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立足教材、立足于知识本身,也要理论联系实际,要避免直接的政治说教,同时又能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生活化,提升专业知识的价值内涵和政治引领。

猜你喜欢

植物学思政植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再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植物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据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