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31韩伶俐郑啸啸
韩伶俐,徐 游,郑啸啸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2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流行和普及,绝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移动端的应用上,如微信、抖音、快手、微博、B站等,以至于能实现更便捷的沟通与互动,为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的线下教育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因此,学院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将线下文化育人活动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打造“线上+线下”文化育人新模式。
1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机遇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院校的育人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使高校的教育教学具备全员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的特征,突破了主体尺度、时空局限、物理尺度,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条件[2]。新媒体时代能够不受时间、地点和对象的限制,实现“神经网络”式的教育信息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体不再是传统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而是转变到全体教师和社会大众等多主体的形式,育人主渠道也由传统的课堂转变到全息的校园场景,大大地提高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和便捷性,提高了学生对国家政策和国家重要政治活动的了解,能够全范围了解和多方面解析党中央所要宣传的思想和精神。在新媒体时代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要牢牢把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的应用,占领自媒体网络育人的高地,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和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通。因此,高校“三全育人”要科学地认识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运用新媒体工作的水平,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使新媒体成为高校“三全育人”效果提升的重要增量[3]。
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已经构建,但依然存在全员育人“缺位”、全过程育人“脱位”、全方位育人“失位”等现实困境,导致“三全育人”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不完备,影响了育人效果[4]。尤为关注的是,现在的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没有足够的定力和判断力,面对多媒介、快速传播的信息,容易导致虚假信息的接受和信息的不对称传播,甚至容易受境外敌对势力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影响,出现观点偏激、抵触社会和学校的心态。同时,在自媒体的影响下,高校青年学生更习惯于自主与平等的交流方式,不再像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仅通过课堂主渠道进行单一方式的信息灌输。青年学生自我意识的成长,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角色冲力、环境冲力和方法冲力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三全育人”工作应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传播规律,积极适应自媒体育人环境的转变,不断拓展育人空间、提升育人效能[5]。扎实推进“融媒体+思政”的建设,开展网络育人,推动量的网络育人文化活动的开展,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范式。
2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我们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6]。新媒体平台成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战略阵地,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动向,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新媒体运作机制与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要建立健全具有协同化、多元化、常态化、均衡化、规范化特征的创新机制、协作机制、检测机制、联动机制和法律机制。建立高效协同化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创新机制,及时掌握和应对不良信息的迅速传播带来的教学秩序的破坏和扰乱,提高公信力和;建立全面多元化的新媒体信息引导协作机制,牢牢把握和引导信息传播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形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课老师等多主体协调互动的关系;建立常态化的新媒体信息动态检测机制,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下,青年学生思想变化的复杂性和可预测性,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的动态变化,为“三全育人”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建立均衡化的新媒体信息联动机制,为多育人主体建立信息动态联系和沟通的渠道,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全过程均衡调节;建立规范化的新媒体信息法律机制,打击不良信息的非法传播,加强网络法治建设,提倡学生规范使用自媒体平台。
3 线上+线下“三全育人”文化活动的实践
校园网络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是构建和谐校园、实现网络文化育人目标的重要工作。通过“惠风和畅”清廉教育系列主题活动、“人文先锋”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红色文化”育人活动,不断增强校园文化主体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黏性。
3.1 “惠风和畅”清廉教育
春日的校园“惠风和畅”,酝酿着勃勃生机,值此月季花争相开放的季节,师生共聚首:“赏月季,精才艺”,在和煦春日的花丛里,演人文师生的艺术风采。“诵月季,明校史”,在清脆和美的书声里,明校园历史的袅袅烟波。“品月季,话清廉”,在花草物语的诗文里,话千古源流的清廉风尚。引导师生欣赏校园花草之美,在和风细雨里培育校园清廉风尚,引导学生了解校园文化,提升艺术修养,倡导师生积极参与。清廉教育周活动由人文教育学院党总支承办,分“赏月季,精才艺”“诵月季,明校史”“品月季,话清廉”三项内容,活动旨在引导学校师生欣赏校园花草之美,在花草诗文中品读清廉物语,在和风细雨里培育清廉风尚。
3.2 “人文先锋”党员志愿活动
为了深入推进人文先锋活动,让更多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参与到学院、学校志愿服务工作、校园文化育人工作,及时跟进宣传报道,将线下活动联动线上宣传。学院“人文先锋”由一支党员师生志愿服务队(包括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每学期积极开展线下志愿活动、敬老爱幼、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学院宣传及时跟进报道,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联动传达人文关怀、全员育人的精神。
3.3 “红色文化”育人活动
为了持续提升红色教育品质,让更多学生参与党史学习活动,“风采人文”特推出“党史学习”专栏,分设“学党史守初心”“学党史悟思想”“党史每周学”三个子栏目,其中“学党史守初心”发布党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学党史悟思想”发布师生对党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感想,“党史每周学”发布本周对应党史时间上事件汇总,追寻红色记忆,回顾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
4 总结
互联网技术的推动和发展,对高职院校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帮助学生打造精神家园,使学生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是高校推动网络文化育人核心目的。要利用好受学生欢迎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全方位的体现网络文化的人文关怀,积极创造师生沟通的渠道和平台,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