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模式的探索
2022-12-31刘滢滢艾心康松吴翠萍王诗雨付倩倩姜双全
刘滢滢 艾心 康松 吴翠萍 王诗雨 付倩倩,2 姜双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医院应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1]。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把医学人才内涵概括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高水平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2-3]。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能力的养成,更应注重道德水平与思想品质的提升。《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强调,各医学高校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医德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堂,为实现健康中国积极培养具有道德素养的新时代医学人才[4]。如何强化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培养已成为医学院校的首要建设任务。文章将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的特殊性、必要性、紧迫性进行阐述,初步探索今后医德教育的模式。
1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的特殊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5]。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以提升未来职业发展综合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道德教育最终目的因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非医学专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传授道德和公正的原则,鼓励学生阐明和捍卫自身的道德标准。而医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更强调在医疗活动中改变行为,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以病人为中心,为医疗行业无私奉献。因此,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教育,从医德理论阶段到医德实践阶段,都更应该受到重视。
2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有研究报道显示,在过去缺乏医德教育的情况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分没有出现与年龄相符的正增长[6]。分析原因不难发现,由于理论知识不足且临床工作经验较浅,医学生对事物的甄别能力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当下医患关系越发紧张的背景下,各医学院校应提高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对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且坚定的医德观念尤为重要。
3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的紧迫性
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情况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初衷动摇、受教育者医德意识淡薄
“很少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从医是一种神圣的使命而非功利的行业。学医的初衷对于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学术成就、职业道德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调查指出,医学生职业选择的动机中,功利性目的(如稳定的就业、可观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等)占比呈上升趋势,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占比不足一半[7]。同时,多元文化的不良冲击也影响着医德意识的形成。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使个别医生不尊重患者,让敬畏生命、注重人道主义精神的传统医德文化无所适从,更导致医学生价值观偏离、责任感淡化、违背救死扶伤的医学使命。对医德的认知与践行将直接影响医疗活动的效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作为医疗活动的行为主体,从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是医学生医德价值观树立的必要过程,一旦医学生价值观扭曲,医德意识淡薄,违背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原则,偏离了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初心信念,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因素时将难以建立良好正确的医患关系,甚至引发医患矛盾。
3.2 课业繁重,受教育者对思政课程重视不够
当前,部分医学研究生对于设立思政课堂是否有意义存在不同观点。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设立思政课程有意义,但由于专业课程任务繁重,学生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类专业考试上,对人文社会科学科目重视不足影响了他们最终的学习效果。还有少部分学生不希望开设思政课,他们认为思政课缺乏临床时效性,也占用了临床理论与技能的学习时间。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大部分时间投入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仁爱、廉洁、自律等医德品质的学习,忽视了个人价值的社会性,致使少数医学研究生从业后出现“重医术、轻医德”的现象。
3.3 师资薄弱、医德教育系统不够完善
医学研究生理论学习阶段,授课教师是其医德认知的导向者,医学院校大多数医德教育的理论授课教师只有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教育背景,教学也只倾向于医德理论知识讲授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资源统筹与配置也存在短板,教材老旧、知识更新慢、参照教材照本宣科或仅加入PPT、视频等。同时,在教学管理方面也遇到了诸多挑战,例如授课时间限制,师资力量薄弱,学科理念拘束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医德教育效果的评价仍处于传统的唯分数论标准,对平时的道德认知,行为习惯等内容并没有纳入标准。导致学生仅注重医德理论成绩,不践行医德规范,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评价。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在教育中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也就失去了评价本身的意义。
3.4 医教脱节,医德教育理论与实践难以协同
应试教育背景下,我国医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越发明显,在共同推进医教协同与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实现专业发展、医教相彰、共同育人是教育改革的目标。大部分高校没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学的目标、未能将医疗活动中遇到的医德医风问题与医德教育工作联系起来。学生在临床上遇到的医患问题远比思政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复杂,各类道德因素不断影响医学生的医德观念,使其在医疗活动中无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医德教育的意义及价值也未能体现。医学院校不能合理运用科技手段创新工作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难以实现对医德教育的有效落实。本科学习阶段院校教育、研究生期间实践教育、临床工作时继续教育三个阶段难以形成一个有序的链条,这使得医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4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模式的探索
4.1 建设良好道德环境,汲取榜样力量
良好的社会形态可以鼓励医学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8-9],实现自身价值。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使其易受社会思想、道德环境的影响。为加强医学研究生的医德教育,社会各界应积极倡导道德建设,为医学生医德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媒体行业应加强与医疗卫生行业的合作,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树立正确价值观导向,为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贡献。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作为主要的舆论介质,应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实现正确的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坚持以导向为核心,创新内容、融合视频等灵活的展现形式,将医德价值观融入宣传教育中,从而让医学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医德价值观的含义。
榜样是一面旗帜,在医德教育中可有效发挥示范作用、价值观引领作用。时代造就楷模,平凡铸就伟大,不断推向深入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医学生坚定信念、明确方向、砥砺品格,在党史学习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思政课堂上由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此外将榜样精神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例如公众号推出“榜样的力量”专栏系列,宣传本院各级党组织中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事迹,切实用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设立宣传展板、组织教职人员、学生集体观看《榜样5》《中国医生》等优秀纪录片,每一块展板、每一幅影像都会成为“文化指引”引领医学生品悟医者“大爱无疆”的责任担当[10-11]。学习榜样越勤,心灵共鸣就越响;对照楷模越多,行事作风就越正[12]。作为医学生,应心怀大爱、心有家国、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榜样力量,成为敢于担当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4.2 丰富医德教育模式,树立立德树人理念
强化医德理论知识学习是医德教育的必经之路。在掌握丰富的医德理论知识前提下,树立正确的医德价值观念,最终将医德知识转化为医德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临床病例为导向的教学法(case-study based learning,CBL)、CBL 联合PBL 教学法是新型教学理念的体现,“以病例为先导,学生为主体”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情景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临床思维、人际沟通等综合素质,给医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13-15]。此外,网络教学模式也已逐步应用到现代化教学中,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形式单一、时间空间受限等缺点。未来,有望将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应用到常规医德教育中,建立VR 智慧教室,通过设备模拟现实中不同的医-患矛盾场景,学生在立体形象,生动现实的虚拟场景中,既有安全保障,又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方式不仅能锻炼临床思维、补足医学知识,还能培养沟通技巧,为将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临床治疗中做好充足的准备。
4.3 加强立德树人师资建设,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6]。“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对医学生进行教育时,要遵循以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首先,要致力于师资双德建设,“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着力提高授课教师专业能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学生恪守医学生誓言,培养学生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其次,加强对临床带教教师的医学人文专业素养的培训[17],由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在临床实践学习,带教老师应在加强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成为带领医学生将医德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领路人。
同时,完备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引导学注重品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8]。各医学院校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客观评价学生医德的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并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4.4 推崇医德践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医德教育的关键。医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主要实践于临床,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医德践行,可使学生切身感受医疗服务,处理医患矛盾,增进人文关怀。带教老师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去理解医德的含义,用理论去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医学生高尚医德品质、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责任感的形成,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德技双馨的医学人才。实施院内院外教育相并行是医德教育的重点,将医德教育融入公益活动中,以我院为例,推行医疗义诊等党员志愿服务,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将为人民群众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健康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追求。
5 结语
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德教育过程中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医德教育模式、丰富教育方式与道德评价标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医学研究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