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的“三维”分析和“四式”整合
2022-12-31滕俊玲浙江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滕俊玲(浙江: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一、前言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要解决当前作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的问题,教师应该扎实做好对学生的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作业设计的“割裂”现状,从整合的角度,优化设计作业。
二、“三维”分析:作业从随意到精准
有效的作业需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精准分析之上。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科学教师往往忽略“分析学生”这一作业设计的基础,从而出现随意布置作业的现象。缺少分析的作业,不仅不能体现对不同学习基础、能力要素、思维水平学生的关注,使作业千人一面,而且丧失了作业巩固知识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因此,作业设计必须以分析为基础。
(一)一维分析,指向群体差异
一个班四五十位学生,教师如何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前测和后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合理归类。同时对作业恰当分层,使作业更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高低》一课时,笔者通过课后测试题“用竹筷敲击盛有不同水量的碗口,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发现23.8%的学生不能准确回答,剩余的学生能准确回答。因此,在设计本课的作业时,笔者采用了“基础+挑战”的分层作业。基础作业:听一听往热水壶中不断倒水时声音的高低变化;敲一敲几个相同玻璃杯中盛不同的水量时声音的高低变化;想一想热水壶和玻璃杯中发出声音的分别是什么物体。这三个基础题主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让学生分辨声音的高低。目的在于让学生建构“物体的长短、粗细等会影响物体振动的快慢,从而影响声音的高低”这一基本概念。
挑战题是:尝试用一根吸管发出高低不同的音阶,并解释原因;选择身边的物体制作一个能发出5 个高低不同声音的小乐器,并说明发声原理。相比于基础题,挑战题需要学生对“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声音的高低”这一概念进行应用,难度更高。因此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完成,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完成。这样的作业设计基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认知分层设计,使得作业适合不同群体的学生。
对学生群体差异进行归类,能帮助教师找准设计分层作业的依据。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分析结果引导学生进行作业选择,应该选择与自己水平相当或者比自身水平略高的作业,否则不仅失去了分层的意义,反而会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
(二)二维分析,指向能力要素
学生除了在学习能力上具有个体差异,在其他方面,诸如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创新形式,考虑发挥学生的特长。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能增强信心,获得喜悦和心理上的满足。
例如,在学习六上“生物与环境”这一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作业。若熟悉电脑操作,则上网查找保护生物、保护土地的公益广告;若喜欢探究,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酸雨的危害;若擅长绘画,则绘制一张保护环境的环保宣传画;若善于动手实践,则调查自己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建议;等等。
只有通过对能力要素的分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才能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设计实践型、观察型、探究型等不同类型的作业,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
(三)三维分析,指向思维品质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思维应该是持续的、由低向高逐渐递进的,而当前作业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只强调重复记忆和机械训练。小学科学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科学实践”。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搜集证据、分析信息等来建构科学概念,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还要重视分析和应用,更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呈现。
在教学六年级“校园植物大搜索”时,笔者设计了一份作业,让学生在对校园植物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学校绿化植物提出建议。学生通过调查,从各种角度思考校园内绿化的情况是否合理,例如,种植养护成本、成活率、美观度、安全性和对其他生物的影响等等。其中有一个小组建议校内不要种植南天竹,因为通过查阅资料,他们知道了南天竹全株都带有毒性,若误食,会中毒昏迷,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也有学生反对,因为南天竹可以吸收空气中对人体有害的气体,而且观赏性较强。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仅要了解校园内的植物,还有对所有的植物进行分析,并且通过搜集信息和讨论,学会辩证地考虑问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不断地提升。
三、“四式整合”:作业从割裂到整合
纵观当前小学各学科的作业,我们发现很多作业是割裂的,不仅缺少学科内的纵向联系,还缺乏学科间的横向关联。这就导致各科作业容易出现重复叠加,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要改变这种现象,应该融通各个学科,整合作业设计。
(一)第一式:思前想后
“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是本次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之一。教材围绕核心概念组织内容,各册内容之间形成有序递进的课程结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绝不能只着眼于具体一节课的内容,而应基于学科的内在关联,通过作业实现“前后”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例如,“光”的内容在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三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五上“光”单元和六上“微小生物”单元中都有涉及,因此在教学五上“光”单元内容时,笔者对前后的内容进行了联系,设计了以下作业:1.三年级时我们制作过简易日晷,请你用学过的光的相关知识解释形成日影的原因;2.当光遇到透明的放大镜时,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现象和生活中的哪种现象的原理是一样的?
三年级利用小木棍制作简易日晷时,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发生改变”这一层面,通过“光”单元的学习,再去解释这一现象时,学生就会发现,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会让物体产生影子,从而可以利用光影的规律来计时。放大镜的聚光与放大图像都与光的折射有关,因此让学生进行分析,了解其原理,为六年级放大镜的研究埋下伏笔。
要做到“思前想后”地设计作业,需要教师对学科内各个知识点的分布及知识结构全面了解,将“知识点”串成“知识链”,帮助学生整合各部分知识,强化知识间的联系,优化知识结构,织成一张“知识网”。
(二)第二式:左顾右盼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很多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在设计作业时忽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无疑会加重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共同研究设计跨学科作业。
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要学习观察日记的写作,而观察日记的内容无疑可以与科学紧密联系。因此笔者与四年级的语文教师通过讨论,共同设计了为期两周的“绿豆苗生长”观察活动作业。作业要求每天观察绿豆苗的生长变化,测量根、茎、叶的相关数据,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同时联系美术老师,在课堂中对自然写生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用文字记录的同时,用图画的方式辅助记录。两周观察活动中,数学教师又利用学生获得的数据设计了“统计与分析”的作业。一项作业,整合了四门学科,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用“左顾右盼”的方式设计作业,关键在于找准各学科间相互联结的“整合点”,在此基础上设计恰当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提炼整合。
(三)第三式:知行合一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作业设计要重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更好地运用所学,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造。
比如,学习“微生物”相关内容后,为了让学生体会微生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笔者设计了一项作业:让家长带领学生一起利用酵母菌发面,制作甜酒酿、豆腐乳等,使得学生认识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又如,上完《灵活巧妙的剪刀》一课后,笔者设计了创新性作业:改造身边的工具。让学生对生活中使用不方便的工具,通过“加一加”“变一变”等设计思维,对工具进行改造,从而让学生体会创新的快乐。
(四)第四式:与时俱进
在设计小学科学作业时,内容和形式要“与时俱进”。内容要关注科学热点和最新的科技发展,还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新的信息技术提高作业的效能。
比如,2021 年12 月9 日我国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内容让人惊艳。王亚平在太空这一特殊环境下所做的实验能不能在地球上进行呢?于是笔者设计了“地球上的太空实验”这一作业,让学生根据太空授课的内容,选择几个实验在地球上做一做。通过这一作业,学生观察到地球上的实验现象与太空中有很大的区别,从而对太空充满好奇和向往,更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太空授课结束后,学生对探索太空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各样关于太空的问题层出不穷。于是笔者利用阅卷星软件布置了一个作业“我最想知道的太空问题”,收集全校两千多名学生的太空问题。通过统计,选出了学校“十大太空问题”。 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布置并收集作业的方式,大大地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还有许多小程序、软件都为教师的作业布置和评价提供了便利,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