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均衡:一所农村小学的发展之路
2022-12-31武新颖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中心校
武新颖 _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中心校
2015年4月,北京市16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督导评估。同月,北京市发布《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这些年来,学校经历了从硬件达标到优质发展的过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学校努力的方向。
1.学校发展走过三个阶段
办学条件实现基础达标阶段。2012到2014年,学校在政策支持下实现了硬件达标,从校舍面积、办公用房、教学设备、教师配备等方面达到了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成为房山区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达标学校。在此阶段,学校着眼课堂教学改革,创建“1653”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形成“让每一位学生都灿烂起来”的办学理念。
文化建设引领内涵发展阶段。2015到2017年,学校构建“灿烂童年”教育文化,并从课程、课堂、教师、学生、管理、公共关系、校园环境七个方面进行实施。例如,整体构建课程,形成了“灿烂课程”体系;继续聚焦课堂,在“1653”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扬弃,形成了“光彩课堂”,探索出了“四有三精”课堂要素;开展“灿烂好老师”建设工程,形成了“爱教育、爱学生、有才学、爱生活”的指标等。
党建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学校开启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强四力”引领学校发展。一是聚内力,引领学校发展。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灿烂党员”特质,传承红色背篓精神,达成育人目标。二是激活力,倡导岗位奉献。通过建章立制、思想引领、社团建设、活动促进,激发教师个人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联助力,做好家校协同育人。四是成合力,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学校构建了“德健言艺理行”的“迎春花”课程体系:“德”课程树立理想信念,“健”课程强健身体,“言”课程树立文化自信,“艺”课程提高审美能力,“理”课程培养科学态度,“行”课程树立劳动观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10年来学校越来越好,师资越来越强,家长满意度越来越高
首先,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好的项目在农村校不断落地。2017年,房山区实施了南沟乡村可持续发展项目。该项目直接作用于地处农村的8所学校,市教科院专家从前期诊断到量身定制指导,精准而有效。联盟校间彼此启发、相互帮助、携手前行,成为学校发展的有效引力。
其次,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持续加强。随着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专业提升工程、相关待遇、教师交流轮岗等政策相继落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真正加强。
再次,学校取得渐进式发展。从学校的发展历程看:一是基于学校痛点的不断突破。学校的课程建设、课堂、内部管理是发展的难点。10年来,学校在政策的支持和自身持续探索下,实现了课程、课堂、管理的突破。如今,课程越来越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实效性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科学,难点问题的突破给学校带来了整体提升。二是新的生长点的发掘。信息技术是农村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助力。从VR与Pad的应用,到“双师课堂”的实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学校新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