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行学术评价方式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022-12-31贺嫁姿周华清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论文

贺嫁姿,周华清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茂名 525000; 2.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对高等学校SCI论文指标使用提出了十点意见,要求树立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正确导向,打破SCI至上的科研评价体系,要求正确合理地看待在SCI期刊发表论文的行为。《意见》发布后,迅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3]。《意见》发布至今已有2年多,我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评价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把在国内很多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如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的期刊)发表的论文都纳入了高水平论文之列,基本遏制住了论文“SCI至上”的错误导向。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不仅对科研工作者学术研究水平与成果的鉴定产生了诸多的影响,也对我国的科技期刊产生了多重影响。在此背景下,不仅要减少以SCI等国际学术评价标准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更要创造良好的学术出版环境,培养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有效提升我国的学术话语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出版与学术评价体系,为我国的科技创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1 现行学术评价方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影响

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媒介生态[4],形成了完整的学术生态链条,科技期刊的学术生态贯穿学术生产、学术评价、学术媒介运营等全流程。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给我国科技期刊带来了积极影响,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影响。

1.1 现行学术评价方式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一,为我国科技期刊带来了优质稿源[5]。论文的学术水平是评价科技期刊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品牌形象依赖优质的稿源来实现。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SCI化的学术评价指标,导致大量前沿、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优先在国外期刊发表。《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应准确理解SCI论文和相关指标的作用,避免SCI至上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对改变我国当前的学术评价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意见》已为国内科技期刊营造了较之前更好的发展环境,为国内科技期刊吸纳优质稿源奠定了基础。

第二,促进了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营造知识创造与传播生态环境,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科技部《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指出,对科研成果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且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鼓励高质量论文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上,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营造了良好的学术出版环境,总体上对国内科技期刊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话语权。国外科技期刊办刊历史悠久,利用科技期刊出版的先发优势,在长期出版过程中建立了数量庞大、学科体系完整的品牌学术期刊,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现有SCI、SSCI为主的学术检索与学术评价体系,都成为了西方国家话语权的工具。在教育部、科技部打破唯SCI、唯论文的指导意见下,已有较多的科技工作者将高水平的论文投至国内优秀的科技期刊并发表,为我国科技期刊争取了优秀科研成果首发权,从而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第四,有利于我国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我国出版发行数千种科技期刊,高水平的专业编辑团队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国科技期刊市场化程度并不高,期刊经营能力与国外知名学术期刊具有较大的差距,科技期刊盈利能力总体较低,对建立稳定、专业的编辑队伍造成了较大影响。目前,国内科技期刊不仅要面临国内的同质化竞争,还要应对国际学术期刊的不对称竞争,受到国内SCI学术评价体系的影响,国内大量优质稿源在国际期刊出版,国际期刊还向作者收取高额的版面费,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优化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出版环境,这几年品牌科技期刊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这将为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1.2 现行学术评价方式给科技期刊带来的不确定影响

现行学术评价方式可能降低部分科技期刊的竞争意识。科技期刊是专业性的学术媒体,具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属性,科技期刊市场化运营是必然趋势,提升科技期刊的市场竞争力是期刊社经营的重要课题。面对国外科技期刊的激烈竞争,以及我国媒体数字化出版转型,尤其是学术媒体盈利模式的打破,科技期刊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我国科技期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如部分期刊以版面费作为唯一的收入来源,滥发低水平文章,单期刊载数十篇乃至一两百篇文章等,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敛财的工具。面对当前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教育部科技部打破被异化的学术评价体系,为国内科技期刊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国内科技期刊若不提升科技期刊学术水平,走品牌化的学术出版道路,增强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反而可能会降低其的竞争意识,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 现行学术评价方式下的科技期刊出版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新媒体融合出版能力

科技期刊作为专业性的学术成果出版平台,对传播科学知识,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的传播方式、新的出版技术、新的阅读方式推动下,科技期刊的学术出版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科技期刊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并不一定能满足当前的传播需求。新科技为创新研究成果赋予了更多功能,科技期刊应当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出版,构建全新的学术出版媒介生态。当前,数字出版、开放存取、移动阅读成为科技期刊的主流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与传播时期,我国科技期刊与科技工作者利用新的学术出版平台,在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网等专业在线数字出版平台,以网络优先发表的方式第一时间出版最新的研究成果,为科学防疫、科学抗疫服务,研究成果在互联网、移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进行科普传播,发挥了科技期刊专业优势。

2.2 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

打破唯SCI的学术评价体系,并不是放弃或者否定SCI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的价值,而是要正确地认识和使用国际普遍认可的学术工具,改变当前对SCI论文的过度评价。SCI确定的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排名指标,对促进我国科研成果的国际交流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在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可以展示我国的基础研究实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尤其是发表英文SCI研究论文,可以促进国际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新冠疫情以来,我国医学与卫生专家在国际知名的Nature、Science、Cell、THE LANCET、NEJM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了国际医学、科学界认识新冠肺炎病毒防治,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我国众多医学相关科技期刊也在为防疫研究发挥重要作用,引导前沿防疫研究成果在国内首发,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回归SCI科技检索与传播的基本职能,重构科技成果学术出版生态,改变高校过分追求SCI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高影响因子论文的扭曲评价指标,是我国科研主管单位与科技期刊重要的职责。

2.3 构建适合国情的学术评价体系

教育部、科技部下发打破SCI学术评价体系的文件,意味着当前在科研项目、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人才评价中与SCI论文相挂钩的评价体系的破除。这是对原有科技期刊学术出版生态的改变,短期内我国将形成学术评价的空白。相对国外SCI、SSCI、A&HCI等学术评价工具,我国相对应建立了CSCD、CSSCI、中文核心等一系列学术成果检索工具,打破国外学术检索工具被过度使用,同时也要避免出现我国CSCD、CSSCI化,应当回归科学研究与学术出版初心,科学地评价学术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学术贡献度。进一步细化同行评审制度、学术研究成果代表作评价方式、考核维度,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形成激励科技创新的新氛围。此外,在数字出版与社交媒体融合出版逐渐成为主流的背景下,应加强对网络出版、科普传播成果评价方式的认定,鼓励通过融合出版的方式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与知识传播的转化。

2.4 搭建多元、高效的学术出版平台

学术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的发表流程,主要包括作者投稿、投稿审查、专家外审、期刊终审、录用发表等流程,发表过程具有严格的学术评审与审查规范。因此,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少则数月,多则超过一年,经历多轮的审稿、修改、校对过程,无法满足前沿、突发事件的应急学术出版需求,需发挥多元出版优势弥补传统学术出版的不足。预印本是近年来深受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关注的出版形式,科研工作者将还未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在预印本网站发布,目的在于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国外arXiv、medRxiv和bioRxiv等知名的预印本网站以其学术前沿性、高知名度、专业性强等特点,被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学者与期刊社认可,在线发表大量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其中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被国际知名科技期刊正式发表,如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每年都会从预印本网站录用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新冠肺炎暴发初期,我国就有医务工作者于2020年1月29日至2月11日在bioRxiv、medRvix预印本网站发表了5篇高水平研究成果[6],作者来自广州医科大学、复旦大学、海军军医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专家团队,促进了前沿科技成果的国际交流与科学防疫。由此可见,在新的学术出版背景下,学者论文发表方式与途径是多元的,学术成果发表平台的重要性和传播力是吸引学者的重要因素,而不完全取决于SCI的标签。因此,我国应当加强学术成果出版与学术传播平台的建设,提升学者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力、转化力、影响力,实现促进科技创新的核心目标。

3 结语

学术评价方式不仅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国家的创新发展也具有重大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唯论文化、唯SCI化的学术评价标准,对我国的科技创新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破除SCI为导向的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中,应当理性认识和评价SCI为主的学术检索系统的作用,采取一刀切式的方式否定SCI学术检索工具,是对教育部、科技部引导意见的曲解。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高校还是科研工作者,一方面应当让SCI回归学术检索工具的本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符合我国国情与社会体制的学术评价体系的建设,构建科学、高效、公平的学术媒体生态体系,科技期刊应思考在新的学术出版生态下,如何更好地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服务。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论文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