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常态化警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31刘金婵
刘金婵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计算机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警示教育,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警示教育工作,多次就违纪违法干部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为加强常态化警示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比较而言,警示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意义,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本质上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最根本的就是发挥其警示、震慑、教育作用。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以正向引导、正面教育为主,逆向教育、反面警示方面的研讨甚少。因此,加强对常态化警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其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师德师风常态化警示教育的重要意义
1)常态化警示教育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为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目的在于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根本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坚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1]。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很多,如通过思想教育、价值引导、树立榜样等方式进行正面典型引领,而警示教育作为一种反向触动方式,通过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以案明纪、警钟长鸣,将师德行为规范通过生动鲜活、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出来,给予受教育者心灵上的触动,从反面视角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思想和行为边界,知敬畏、存戒惧,从而筑牢师德底线。
2)常态化警示教育是形成师德惩治震慑效应的有力抓手。近年来,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屡见不鲜,少数教师学术不端、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有偿补课、违规收礼等等,触碰了师德红线,玷污了教师神圣形象,引发了社会舆论广泛关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师德惩治约束力[2]的不足和震慑效应的不佳。而开展师德师风常态化警示教育,正是致力于形成严惩违反师德行为的强烈震慑效应,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清醒认识违反师德师风的成本之高、代价之大,真正击中痛点、触及灵魂,从而牢牢树立“不敢、不能、不想”违反师德的观念,使师德违法违纪问题禁于未萌、止于未发。
3)常态化警示教育是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师德师风警示教育贵在坚持、重在常态,通过持续开展教育引导,向教师持续释放出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和强烈信号。特别是在警示教育过程中,通过解剖问题、深挖原因、通报处理结果、总结经验教训等方式,引导教师对照查摆自省,采取有针对性举措堵塞管理漏洞、增强薄弱环节,进一步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3]。
2 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常态化警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德师风常态化警示教育的积极性有待加强。高校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少高校并没有制定详尽的年度专门师德师风警示教育计划,开展警示教育存在随意性、碎片化现象;一些高校开展警示教育时紧时松、时抓时停,上级推一推就动一动;有的高校为了“家丑”不外扬,开展警示教育多采用其他高校案例,刻意回避本校案例,或者对本校案例轻描淡写、浮于表面,造成警示教育的水平和成效良莠不齐,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的有效开展。
2)师德师风常态化警示教育的针对性有待加强。针对不同群体、不同时间节点、不同教育内容,开展精准教育、靶向教育,是充分发挥师德师风警示教育作用的必然要求。不少高校的师德师风警示教育针对性有待加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对象把握不准不全,有的高校侧重专业教师而忽视了对机关干部、教辅人员等的教育,导致教育缺位,而近年来高校机关干部、教辅人员师德失范行为呈现易发多发趋势。二是教育的内容没有特色差异,教育内容参照上级指导意见多,自主创新设计内容少,造成警示教育与工作实际结合度不高、区分度不大等等。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警示教育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3)师德师风常态化警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有待加强。从实际来看,高校普遍对师德师风警示教育重视不够,从而导致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实效性。譬如:不少高校千篇一律采用教育大会、观看警示教育片、通报有关案件查处情况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教育方式较单一;有的高校存在为了教育而教育的思想,在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后,忽视跟踪问效,没有围绕案例组织开展深入研讨交流、查摆自身问题等等,造成一些教师只看热闹不看门道,没有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警示的内容当成故事听、一听而过、一看而过,没有真正实现入脑入心;等等。这些问题导致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 高校师德师风常态化警示教育的实践路径
1)加强建章立制,增强师德师风常态化警示教育的行动力。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的制度化、常态化,以此倒逼高校及广大教师深化对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的认识,这是提升警示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系列规章制度和有关政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对开展“师德警示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确立了师德师风警示教育“规定动作”的地位,为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常态化警示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中专门列出一节内容“集中开展师德警示教育”,对师德警示教育做了细致明确的规定。对此,高校要把加强师德师风警示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顶层设计和建章立制,把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工作考核等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本校的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制度机制,督促各级各二级单位抓常抓长,抓在经常、融入日常,真正推动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2)实施精准教育,增强师德师风常态化警示教育的穿透力。坚持分类施策,坚持普适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这是提升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实效性和穿透力的必然要求。提升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精准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在教育对象方面,既要有面上整体教育,又区分不同教师群体、党员干部群体乃至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的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对专业教师侧重开展学术不端、与学生关系处理不当等方面的警示教育;对一些存在违反师德倾向性、苗头性行为的教师,要侧重预防性的警示教育;等等。在教育内容方面,坚持“本土化”,要注重采用身边事、身边人案例,真正发挥负面典型警示教育作用[4]。对于本校、本单位、本部门的违反师德师风案例,一经查实,均应通过以案明纪的形式及时开展警示教育,增强警示教育的冲击力。对此,教育部有关文件也做了明确规定:“学校、学院(系)出现师德违规问题的,要在会上详细通报师德违规问题及处理结果”[5]。
3)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师德师风常态化警示教育的感染力。应在遵从师德师风建设规律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创新性。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制定具体细化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健全师德违规通报制度”“建立并共享有关违法信息库,健全教师入职查询制度和有关违法犯罪人员从教限制制度”,从政策、制度等层面对师德师风常态化警示教育形式做出了规定和指引。在工作实践上,一方面,高校要结合内容和对象实际,灵活采用专题讲座、参观调研、教育大会、建立警示教育基地等传统教育方式;另一方面,依托新媒体技术,建立健全师德失范曝光平台,采取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常态化推送警示教育案例,建立全时、全员的网络警示教育阵地。另一方面,提升教师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的参与感、责任感,积极组织教师对照案例开展讨论剖析原因、对照查摆自省、分享心得体会等,引导其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从而把思想警觉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4 结语
师德师风已成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会上多次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把大力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好用活常态化警示教育这个重要抓手,以案明纪、以案为鉴、以案促改,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守师德“底线”,坚决不越纪律“红线”,绝不触碰法律“高压线”,合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十四五”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