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做“世纪书院”大先生
2022-12-31李一栋
李一栋
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小”)创办于1899 年,原名昭阳书院,因建校已超百年,因此全校师生更喜爱称呼其为“世纪书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4 月19 日考察清华大学时提倡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并明确定义“大先生”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自那时起,实小人人立志,争做“世纪书院”的“大先生”。那如何才能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大先生”呢?
要成为“大先生”,笃诚的理想信念是导航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教育是党领导下的教育,教师是党领导下的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笃诚是立教之根,“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作为人民教师,最切实的理想信念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
现如今,随着全民学历的普遍提升,一部分家长学历层次超过小学教师,这一情况在大城市更为明显。高学历层次的家长对教育有自己的想法,这是教育的优势。最好的教育应当是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懂教育且与教师的教育方向一致。但也有相反的情况:似懂非懂盲目干预者有之;不了解事情原委,情绪冲动者有之;警告恫吓者有之……即便如此,我们的教师依然捧起书本,自信地走进教室。因为进了教室,教师就是“天地君亲师”中的“师”,是精神崇高者,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来自笃诚的理想信念支撑。当然,以上只是个别现象,不具有普遍性,我们期待同心同德的教育氛围。为此,我们加大建设实小家庭教育两大品牌:低年级“家长讲堂”,让家长进课堂当老师,分享自己的专业特长;中高年级“家长夜校”,让家长进课堂做学生,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艺术,最终达到家校共育,和谐共生。
回望党史,徐特立先生堪称理想信念笃诚之大先生——徐老为师的精神内核就是“对党忠诚”。在血雨腥风、炮火连天的白色恐怖时期,徐老坚持开展扫盲运动,开办大中小学校,这既为战争时期的生产生活培养了大批人才,又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教育基础。埃德加·斯诺称赞其“在西方教育家都会感到气馁的地方,做出了令全国人民吃惊的成绩”。“大先生”精神光照今世,启迪杏坛吾之后辈。
要成为“大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底色
梁启超先生有一次在苏州学生联合会上公开讲演时曾问:“为什么进学校?”人人都回答:“为的是求学问。”他再问:“为什么求学问?”答案就不相同了。梁启超自答“为的是学做人”,并进一步解释:所谓的书本知识,只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即使这些知识学得精通,能成个人不成个人,还是问题。
孔子在卫国当官四年,一言不合,叫人套上车子就走。走的时候,他说:“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有教无类”亦是此意。教师是要改变学生的,这种改变有的是提升,是在学习成长的方向上加把力;有的是改造,是在学习成长的路上改变他错误的方向。学生入校伊始,便为学做人而来。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学生从个体的“人”走上社会、融入大“众”。从“人”到“众”,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路的陪伴者和引领者。小学教师身上尤要闪烁道德的光辉,要争做道德之师。
每年,“感动实小人和事”的评选与颁奖已然成为实小年度大事件,一件必须把仪式感做足的大喜事。诚然,我们评选出的这些人和事并非绚烂至极、感天动地,更多的是平凡与普通。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快乐只是人的暂时感受,充实才是持久的状态,充实才是幸福。每年一次“感动实小人和事”的评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次重塑实小的人文精神、寻找实小“大先生”之旅。
仰望星空,张桂梅女士堪称道德高尚之大先生。“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教如命”是她的精神写照。“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这是《感动中国》给予她的评价,而她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不管多还是少,希望学生后面走得比她好,比她幸福。
要成为“大先生”,扎实的学问知识是根本
每次读到《礼记·曲礼》中“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时都心生温暖。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三问”,我们还要再追一问:“谁来培养人?”曾任英国教育大臣的迈克尔·戈夫说过:“如果我们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就必须吸引最佳的人才接受师资培训。”用任正非的话说,就是“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礼记正义》中说:“师说之明,则弟子好问之;教者言非,则学者失问。”教师的学术魅力当列教师魅力之首。
我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大致分为三类,即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学科知识包括本学科理论知识、学科教学实践知识等,这些知识需要不断学习与更新。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扩大专业阅读范围,包括教育心理学知识、学生成长理论知识等。但是,教师又不能止步于专业阅读。鲁迅曾说:“这样的读书和木斧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因此,教师必须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积累通识性知识。
实小对教师提出“五能”:“脑瓜子能想,心胸子能广,嘴巴子能讲,眼光子能看,手脚子能做。”有人把教师分成七个层次:奴,被动地工作,没有思考;徒,有师傅教,有一点想法了;工,能单独工作,但很平凡普通,没有特色;匠,教书匠不是贬义词,匠心独运,大国工匠,这已经是干一行专一行了;师,能够带徒弟,《学记》中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已经到了有所创新的层次;家,教育家,集百家之长而自成一家,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是真正的教育家;最高级别的是圣,几千年来只有孔子一人,孟子也只能算是亚圣。作为教师,不能累得像奴隶,不能老是做别人的徒弟,不能满足于工作本身,要努力做“匠”和“师”。
远眺灯塔,叶澜教授堪称学识扎实之大先生。她是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几十年来坚持“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从事理论研究,她在“象牙塔”里钻研,在“故纸堆”中挖掘,在“冷板凳”上坚守,著作等身。在实践研究中,她更是双脚踩在“田野”上的教育耕耘者,时刻与中小学教师紧密联系,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织成“一张网”。叶教授年逾八旬依然活跃在中国教育顶级智库圈,实乃教育界的常青树!
要成为“大先生”,恻隐仁爱的情感是源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爱者,当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其核心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孔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意思是: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背离仁德的,即使是在仓促匆忙、颠仆困顿之际也一定按仁德去做。孔子又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为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错事了。
“双减”背景之下,教师工作时间拉长,负面情绪难免增多。越是这样,我们越要以“仁爱”为修心之本来修炼自己。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带有情感地认识对象能促使大脑积极地活动,刺激大脑的生理过程”,由此提出要增进儿童的“智力情感”和“智力尊严”。缺乏仁爱的贫乏情感或负面情感会降低智育的作用。夏丏尊说:“教育若没有爱,任它圆,都是一潭死水。”因此,教师要做一个良好情绪的管理者,用积极的情感去育人。
在实小校史馆中有很多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拍摄于1949 年的教职工合影。有一次,年近八旬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张炳嘉老先生手指照片,向我们介绍他的父亲张鸿庆老师,以及当时与他父亲一样年轻的教师们,此情此景,让人为之动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群青年为了理想聚在一起,教育兴国,他们堪称“大先生”;20世纪30 年代带领全校师生每日投铜板一枚集资建“集成楼”的老校长邵子珍堪称“大先生”;实小第一位特级教师高芷娟堪称“大先生”,先人虽已去,但精神光照犹在。与他们相比,工作中挑肥拣瘦者、拈轻怕重者、先己后人者就显得太过渺小。
再看今朝,实小不乏“大先生”。时间会沉淀,历史会铭刻,在百年之后,当下也将载入历史,“大先生”精神亦会观照后世。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先生,无不是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为尺度来丈量自己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