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如何选定课题
2022-12-31翟运胜
翟运胜
如何选择课题与研究课题一直是每所学校的工作“软肋”,许多学校做的研究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科研课题成了“塑料花”,变成了装点学校的“摆设”,主要原因是教师在一开始选择课题时没有做好。比如,选择研究的主题过于宏大,研究与日常工作联系不大的课题,没有直面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课题不具备研究的价值,导致一线教师对课题研究由最初的迷茫与重视转为冷漠与轻视,极大地影响了教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了学校育人工作的深度开展。那么,一线教师应该如何选择课题研究的主题呢?
一、课题要与自身工作密切相关
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科研的“生命要素”,所以要让课题真正成为促进工作进步、专业成长的推进器,而不能单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进行研究。例如,有一位教师选择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追问行为的调查研究”这一课题,由于一线教师所能够接触到的调查对象比较有限,因此,所做出来的调查研究结果很难具备概括性和代表性。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研究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提问点拨、如何调查与判断学情等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关系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还有一位教师准备研究“双职工”家庭教育的现状,根据题目就可预想出他的研究范围。然而,这位教师作为班主任,大多数情况下只会在一个班级里展开调查研究,因此,调查数据不具备代表性,其得出的结论很难具有推广性,这一研究过程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如果真正实施起来,反而会影响教师的精力。所以对一线教师来讲,课题研究要面向课堂教学,面向作业设计,面向跨学科主题活动,面向班级管理,面向学优生、学困生与特殊生的提升或转化。对学校的部门负责人而言,要结合自己的部门管理工作,选择相应的课题,使之服务于日常管理工作,提升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教育科学研究绝不能把科研成果藏在抽屉里、书橱里、汇报里,而是要转化成为决策、制度、设计,转变成为行动。
二、课题要有施展的空间
教师研究的眼光要高远,落地要实,研究的角度要小。如今,一线教师基本能意识到这一点,但往往又会掉入另外一个“陷阱”,那就是研究空间过于狭窄,没有施展的余地。
例如,有教师选择开展“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反馈的现状与策略的研究”,他对于课堂反馈是这样界定的:课堂反馈是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适当回应,以期促进学生的发展。针对如此界定,其实通过简单分析就可以得出,教师的课堂反馈无非就是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方式的反馈,二是体态语言的反馈。通过积极性反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这一课题就把研究限定在一个很狭小的范围内。课题研究眼光要高,角度要小,研究的内容要有丰富的内涵,要有施展的空间与研究的价值,不能故步自封、画地为牢。
再例如,有一位教师计划进行“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线上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应该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是教师不能把自己研究的内容仅仅局限在“统计概率”方面,小学数学各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可以在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中开展研究,不应局限在单一的研究内容上,这样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就不会受制于目前的教学内容,而是能够通过课题研究真正地促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一位教师选择的课题为“立德树人观照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整合策略研究”,教师似乎把研究内容仅仅局限在“课程资源整合策略”方面,不利于教师在研究中施展拳脚。不妨把研究主题调整为“立德树人目标观照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其中就包括了整合的策略研究。
三、课题要有前瞻性与引领性
课题研究要具备前瞻性、引领性,课题研究要往“远”看、往“前”看,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眼光,能够想到还未发生的而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教育教学改革。
数字化智能时代的来临,必然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然要面向未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课题要具有前瞻性,能够提前做出一些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改革。例如,有一位教师选择的课题为“项目化学习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小学阶段,以项目化、主题化学习来促进学生养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融合课程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引领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课题要有创新性
“费曼学习法”的本质就是以“输出”来促进“输入”。输出的方式有“说出来、写出来、做出来”等方式,“说出来”具体包括“交流、分享、演讲、讲课”。而相比之下,“写出来”这种方式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灵活应用、充分掌握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方式。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写文章、做课题,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输出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故事、教学设计、课题结论,在输出的过程中,带动自己主动向内输入科学的教育理念,向外改变日常的教育教学行动,从而丰实教育的理想,夯实工作的责任心,不断树立研究的信心,逐渐沉淀对教育教学的热爱。
做课题与写文章是一个认同与内化教育理论认知的过程,可以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简单粗放式向精准化、理性化、科学化转变。“以写促做”是破解教师专业成长高原现象的重要策略,加强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从“唯经验做教育”向“系统化思维做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
五、课题要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
课题研究要“睁开双眼”做研究,千万不要从零开始。教师不要认为自己所做的研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应在研究前做好专业阅读,从中发现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哪些相应的研究成果。教师要做的事情是把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做好进一步的验证研究与拓展研究。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可以结合地域特点从当地名校、一线和二线城市名校,或者当地的窗口学校获取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把目光仅仅放在国内或国外某一位教育专家身上,不应用其所说的某一句话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目前,我国教师的工作状况是课程密度高、教学节奏快、班级人数多,这样的班级授课制对于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符合现实情况。教师应该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与自身情况类似的学校,学习该校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解决方法;应该把目光瞄准现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这样所做的研究才更有针对性,更加切合教育教学的实际,真正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更容易取得研究成果。例如,一位教师的课题为“小学数学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主要罗列了美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线上学习的研究成果。其实,我国的5G 网络普及迅速,尤其在2022 年春节期间,苏州教师利用“腾讯会议”软件进行线上数字化教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与成果,这些都是教师的实践背景,在做文献分析时要树立文化自信,多进行本土经验的文献梳理。
课题研究务必要聚焦专业阅读,没有专业阅读,教师的课题研究就无从谈起,非专业化的阅读、碎片式的阅读不能构成知识体系,若不站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一个问题进行系统化阅读、思考与实践,很容易使自己的课题研究在原地打转,也不能有效地促进个人专业成长,更不能促进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度解决。
总而言之,对于一线教师来讲,课题研究要以课堂教学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聚焦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将专业阅读贯穿研究过程,以研究课为基本研究形式,以优质课例展示为研究成果,同时又能够把目光投向远方,聚焦当下,才能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永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