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造物设计思想
——以江西文港毛笔为例
2022-12-31崔晓敏李文馨聂子乐
崔晓敏 李文馨 聂子乐 陈 娜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是传统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互融合、影响、交汇形成的,是先民对已知世界的认知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国记载六艺中各种工种的手工制作技艺和检验方法的一本官书。此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手工技艺专著和工艺美术资料。《考工记》中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种造物观是我国传统造物思想的最佳体现。“天有时”是时间与时机;“地有气”说的是空间;“材有美”形容的是造物的选材;“工有巧”则是创意与构思。在古人看来,这四者缺一不可,必须合理科学地协调,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江西进贤文港毛笔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周坊村人周虎臣。文港毛笔以家庭作坊为主要经营模式,传统的家庭传承、师徒传承使进贤毛笔制作技艺延续了一千六百年而不断。如今,进贤文港遍布毛笔生产和经营企业。进贤文港毛笔制作技艺是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港毛笔制作技艺精湛,有“光照临川之笔”之誉。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充分地体现了《考工记》中所述的传统造物设计思想。
一、天有时
传统造物设计对客观的自然规律的认识表现在《考工记》中:“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天时”,即是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中所需要遵从顺应的自然规律或客观规律。古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古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为低下,不得不掌握自然影响人类生产创造活动的规律,并合理地加以选择、利用,由此才能达到造物利己的目的,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
天有四时,即春、夏、秋、冬之分,文港毛笔在制作实践中也会根据四季变换,适时调整和适应气候的变化。制作文港毛笔时,选料是很讲究的,要紧密关注天时节气。对书法效果影响最大的是笔头。文港毛笔品类齐全,如狼毫、羊毫、紫毫、石獾、斗笔、眉笔、条屏、排刷等。不同类型的笔头取自不同动物的毫毛,如狼、羊、兔、鹿、獾、鼠、狸、雉等。文港毛笔取毫毛的时机要遵循古法。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笔经》曰:“凡作笔须用秋兔。秋兔者,仲秋取毫也。所以然者,孟秋去夏近,则其毫焦而嫩;季秋去冬近,则其毫脆而秃;惟八月寒暑调和,毫乃中用。”但东汉书法家蔡邕《笔赋》中却认为冬季的兔毫最好用,此时狡兔“性精亟而摽悍,体遄迅而骋步”。两位学者的观点虽有分歧,却都印证了取毫毛的时机对毛笔书写质量的影响。秋冬时节的毫毛虽有细微区分,但却都是顺应了自然与节气,均是制作毛笔笔头的良材。再如取黄鼠狼尾毛,取毫时间一般在降霜和降雪期间最佳。这也说明了古人对于制笔讲究合宜天时,也因此毛笔毫毛的采集应在秋冬时节最好,在此时期的兔毛、黄鼠狼毛、山羊毛等毛质最为柔韧,是毫毛的最佳材料。
文港毛笔的笔杆多以竹木为材,尤以硬木为佳。在笔杆的选材上,也非常注重取材时机。竹子的最佳砍伐时间是在立冬至立春期间。清梁同书《笔史》中援引李诩《戒庵漫笔》述道:“笔干,竹冬管不蛀,交春斫者则蛀。”这也说明采竹是有时间限制的。立冬前后采竹最佳,因为竹子少水分,虫不吃,则不容易生虫。但在其他的时间,竹子水分充足则易引发虫子啃食。
因时令的不同,文港毛笔拔毛取毫和笔杆采竹的时间选择也有所不同,这便是将材质采取与“天时”变换相结合的典例,也正是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的体现,更是对中国传统造物设计利用四时变化的最好诠释,也显现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有哲学内涵的一面。
二、地有气
中国传统造物设计思想重视对“地气”的利用。地气指的是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的表现。《周易》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是世间万物的载体,也是人们活动劳作的必要场地。所以古人在传统造物设计活动中利用地理特征的变化,因地制宜地进行生产、生活,寻求发展。人们清楚地知道高大山川的深处不可以行舟,江海之滨车马很少会用到。所以因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发展出适合不同地理环境的传统器物用具是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的鲜明特点。文港人在无法借助当时科学技术改变设计材质的情况下,主动利用当地的天然资源,解决了有关造物设计的所有问题,使之成为地域特色。文港毛笔取材均选用当地盛产的竹木和皮毛,从而形成了“尖、齐、圆、健”四个强烈的地方特色。正所谓“橘逾淮而北为枳,鸲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由于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的不同,中国地域文化差异巨大,从而衍生出不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直观反映在了中国传统造物设计思想中。我们在现代造物设计活动中也要在遵循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设计和创造出符合地域特色的产品。
江西文港地处抚河中下游东岸,阳光充足,长期无霜,气候适宜,雨水充足,因此聚水量很大、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为农林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尽管土地肥沃,但是此地和其他几个东南省份一样,人多地贫是其自然生态的重要特征之一。文港镇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地势低洼、洪涝频繁,农民无法全部依附土地来生存,衍生出半工半农、亦工亦商的生产模式。江西文港“家家是作坊,人人会制笔”。农忙时耕种,闲暇时制笔经商。手工业的繁盛使一些农民甚至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制笔行业。文港制笔行业的兴盛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三、材有美
材料是手工造物的基础,器物的品质成色与材质息息相关。在手工造物中,不同的质地可使器物展现出不同的触觉与视觉感受,自然而然区分出不同的等级。古人对选材有严格的要求。中国传统造物设计要求工匠注重选择优良的材质,也体现出材质自身属性的差异,于是更要根据实际需求去认知材质在不同器物上的选择与应用,也就是说要求不同的材质用于符合需求的设计部件上。《考工记》中有:“辀人为辀。辀欲弧而无折,经而无绝;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终日驰骋,左不楗。”古人认为辀要弯曲适度所以才没有断纹,顺应木理才没有裂纹,因此才方便长时间行车赶路。这也体现出古人在早期生活中对材质适应性原理的应用。
我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在制作毛笔的材料上有广泛的选择空间。毛笔由笔头和笔杆两部分组成。文港毛笔在笔头的选材上较为宽松,基本上只要达到有锋尖、不明显弯曲、长度适宜、毛杆顺直的细毛的标准都可以用于制作笔头。毛料的选择范围也十分宽泛,可供选择的毛料种类繁多,可以从多种动物身上取材,既可以是家养的鸡鸭鹅羊、兔马牛猪,也可以是石獾、猸子、狐狸之类的野生动物。不仅取材的物种选择多种多样,取材部位的不同也影响着笔头的质感,常见的毛笔有羊毫、狼毫和兼毫。就以羊毫为例,笔头虽然是用羊毛制成的,但羊毫又因毛料分布的体位不同在质感上也有较大差异,由此分为粗光锋、细光锋、黄尖锋以及透爪锋等。除此之外,笔头原料还有竹丝、木丝、荻毛、仙茅草及纪念用途的小孩胎毛、人须等。不同的书写与应用需求,对应使用不同的毛料种类。
制作笔杆的材料相对来说较为丰富,也很容易得到。江西地区产竹量大,且物美价廉、种类繁多,所以最常选用的制作材料便是竹竿,其次是木制笔杆。皇室贵族为凸显身份地位,大多选择金、银、玉、象牙等名贵奢侈的材料作为制作笔杆的原料,提升其价值,使其成为艺术品。但是总体来说,笔杆还是多以轻便、实用为主。常用于制作笔杆的竹子包括白竹、方竹、麻竹、紫竹、棕竹、斑竹、湘妃竹、罗汉竹、马鞭竹、烤红竹等。随着材料的发展与创新,如今塑料、有机玻璃、金属等材料也成了制作笔杆的主要材料。如果是制作高级毛笔,工匠对笔杆的选材则相对来说考究许多。高级毛笔笔杆的原料选择范围也比较宽泛,从较为常见的玉石、金银、楠木到稀有珍奇的玛瑙、珐琅,都是制作笔杆的名贵材料。由此不难看出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使用者的等级地位。
聪慧的工匠在长年累月的手工制造中对材美逐渐形成了认知,以犀利敏锐的眼光挑选适宜的材料,做出精细的判断,因材施艺,注重材料本身的质感与纹理,凭借高超的技艺使材料特性以更为集中和直接的方式得到最大化展现。在具体制作时,要求制笔工匠合理地选择材料与运用材料。文港毛笔笔头和笔杆的选材便体现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的理念。
四、工有巧
“工巧”代表着中国传统造物设计具体、细致的实施阶段,在所有制作材料具备的条件下,需要制笔匠人精巧的技艺功底配合制造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出“工巧”在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各个地域毛笔制作的差异虽然不是很大,但依然需要经过选、浸、拔、拼、梳、连、合等工艺流程。工艺程序较多,技术艺法烦冗。毛笔的类型不同,其具体的制作方法、工序以及分类标准也有所不同。从技术视角来说,技术本身就是工艺知识、技艺经验、操作标准、习惯偏好等的体系,因而,技术的应用并不是独立的造物行为。虽然毛笔制作所需要的工具很简单,但是刀具和牛骨梳是工艺中重要的制笔工具,这两件工具使毛笔工具的款式、类型变得相对丰富多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毛笔的制作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特殊工艺,就连这些简单的工具也是这项工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朴素的审美造型、外化的情感价值和内在的文化内涵都是这项工艺独一无二的体现。
中国传统造物设计虽然推崇“工巧”,但是却不以“工巧”为主要目的,对传统造物设计的评价首先必须看其功能是否满足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需求,是否推动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若不能给人们带来切实的利益与便利,那么再精巧的技艺也是属于“笨拙”范畴。从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的发展来看,“工巧”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功能”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可见技艺虽然重要,但其功能性更为重要。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传承的文港毛笔,在一年又一年的毛笔制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被群体内部所认同的“手艺的思想”,“尖、齐、圆、健”是民间对毛笔的最基础要求,即生产制作的毛笔要达到“尖、齐、圆、健”的形态以及性能状态,俗称毛笔“四德”。但毛笔“四德”只是一个基本规范,却并不是绝对的标准。因毛笔形态、大小、品类、用途的不同,毛笔“四德”亦有所侧重,如大幅写意、泼墨画或狂草字体,则在“圆、健”方面的要求更高些,但对“尖、齐”要求较低;而那种工笔画或小楷字体则相反,其在“尖、齐”方面的要求更高,对“圆、健”要求相对低些。由此可知,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必须具备功能性作用的理念仍然是其主导观念。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古人造物并不仅仅是创造一个物体,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功能,或是一种功能的概念。比如,毛笔在没有被古人制作出来以前,人们并不知道还有一种工具可以用来书写、绘画。当这种功能的概念被人们熟知以后,人们便不断地去探索发现、去观察创造。在造物设计的过程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便成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不仅与所造物功能的实现有重要的关系,而且与所造物的整个神韵与精神的表达有重要的关联。而其中的文化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物质本身的价值。研究以及解析这些原有物质,对我们浅析中国传统造物设计思想有很大帮助,要在现代造物设计中加以传承、利用,从而获得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