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

2022-12-31

科教导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育人时代建设

肖 霞

(南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2)

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文化建设是高校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在内涵和实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彰显出高校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气魄,呈现出新的面貌。

1 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中国源远流长。《周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明确提出了文化和教育作用。一直以来,中华民族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不断铸造中国的精神内核,产生了浩瀚而璀璨的中华文明。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文化的建设,高校文化职责不断增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征程中,高校文化建设被赋予了新时代内涵。

1.1 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

文化的目标在于“化”,“化”即改造、优化、提升,使受教育者在价值生成、行为养成、成就达成等方面符合社会的价值观,满足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开展文化建设就是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大学生在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上具备主动意识和能力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人民不断奋勇前进,它包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明晰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历史内核、生成逻辑、核心要义,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它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熔铸于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并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精进臻善,是铸造当代大学生精神品质、涵养文化元气、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广大师生的个体价值融入国家意识,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定力,已成为高校加强文化建设的最重要遵循。

1.2 夯实以教师为主体的德育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人格魅力、治学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高校的形象,成为高校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师德为主体的德育文化既在高校显性文化中独具吸引力,又对高校隐性文化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它不仅是高校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且是检验高校办学育人实效的重要指标,对积淀高校文化底蕴、扩大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对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高校的德育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理想信念上,强调教师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第二,在时代使命上,强调要担当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3]的时代重任;第三,在职业素养上,强调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4];第四,在教学改革上,强调教师要积极融入大思政格局,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第五,在师德师风上,强调底线意识,加强考核,对在学术道德、作风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教师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以上既是对中国传统的师德文化的继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师德文化构建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内涵体系。

1.3 时空延展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内驱向度

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显示其独特的聚能品质,并由内而外向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延展。首先,在时间维度上,文化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精神积淀。高校挖掘中国优秀文化资源,积极建设、传播高品质文化,使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效能更为凸显,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建设的聚能品质。在空间维度上,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为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做贡献,不仅指在地理空间上要挖掘不同地域的文化,而且也要求高校文化要树立世界眼光,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指向了无穷的内驱向度,即向下汲取优秀文化的营养,向上、向外拓展中国优秀文化的时代空间。近年来,高校充分发挥在文化领域的优势,从文化力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2 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特点

2.1 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

一是树立了更为宏远的文化建设目标。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从“兴”走向“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5],在这一背景下,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文化话语中的地位,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成为高校履行大国担当的时代目标。二是积极培育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科学阐述中华民族的精神,从历史渊源、文化演进等方面总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最终统一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自信,以此培育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战略竞争的新格局正在形成。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在文化建设中承担着坚守、传承民族精神独立性的责任。不照搬西方标准,不盲目跟风,为中国文化鼓与呼,增强广大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成为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三是文化传播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强,高校文化在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上逐渐建立起协调统一、更优更强的传播态势,传播的话语体系更为立体,话语形态更具有时代性、生动性、贴近性等特征,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效应、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

2.2 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一是确立了新的逻辑语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6]它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时间语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社会语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精神语境。三者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为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逻辑支撑。二是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它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等理论的发展,在新时代提出了如何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重大理论问题。三是形成了新的价值意蕴。高校文化建设的合目的性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合规律性即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文化育人规律、高等教育规律。追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使得高校文化建设在前进的征程中呈现出和谐之美和蓬勃的生命力,它的美学内涵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价值意蕴。

2.3 开创了面向未来的育人格局

高校文化建设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面融入高校教育教学,成为高校构建大思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机制强调专业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相融合,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促进,同时坚持“五育并举”,建立了全面的文化育人机制。二是建立更为强大的文化生态系统。高校文化生态系统并非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优化、自我进步,使得文化从觉醒到兴盛再到壮大的历程中更加行稳致远。三是更具影响的文化实力。文化最突出的功能体现在它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上。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价值引领力、构筑精神向心力方面更具实力,在世界上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3 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铸魂育人是实践原则

“人”是实践的主体,“魂”即党魂、国魂、民族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魂育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外化为社会劳动,使之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是高校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铸魂育人的使命决定了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增强广大师生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文化建设与大学的各专业课程要同向同行,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入手,将文化建设融入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中去,培育新时代高校人文精神;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其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

3.2 文化创新是活力之源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7],高校文化建设应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勇于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破”与“立”、变与不变的关系,在守正中创新,否则创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同时,要把握文化发展创新的规律,将鲜活丰富的个体创新精神汇聚为集体的创新精神,拓宽视野,勇于超越。

当前,高校文化创新主要体现在文化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要用坚定的文化自信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彩呈现在世人面前;要善于利用官方媒体、自媒体等网络平台,丰富传播载体,占领文化舆论高地,凝聚新生力量;要积极培育孵化高校文化品牌,在促进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方面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3.3 协同育人是有力保障

文化育人涵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每个部门都有育人职责,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育人主体。要牢固树立文化建设“一盘棋”观念,完善高校文化育人的协同机制,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相互协作,教师、辅导员、管理服务人员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

协同育人要求调动高校各要素,形成合力。首先,要强化组织保障。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宣传、教务等职能部门以及各基层管理部门的职责,构建校院系三级保障机制。其次,要强化制度保障。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文化协同育人的各项制度,加强督导检查,完善评价机制,“科学的文化育人评价机制是检验文化育人成果的总开关”[8]。第三,强化经费保障。加大经费投入,扶持建设文化中心、文化基地,加强文化研究工作,吸引高雅文化、非遗文化等进校园,保护文化资源,传承文化精神,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

猜你喜欢

育人时代建设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