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焕发出美感的辉光”
——林徽因诗歌中的现代女性美

2022-12-31北京孙晓娅

名作欣赏 2022年34期
关键词:林徽因首诗意象

北京|孙晓娅

在经典化的过程中,林徽因为诗坛提供了神情俊逸、性格灵动、感情饱满、思想理智、温情流转的优雅而极富才情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她为人欣赏的诗作多萦绕着“纯美”和“庄严”的气韵以及现代女性深情、高贵的品性。孙玉石就曾重点称赞《笑》《激昂》《别丢掉》《吊玮德》《深夜里听到乐声》《静院》等诗作,富有艺术想象力,以象征韵味的意象,构成清丽淡凝的意境,委婉抒情中隐含睿智的哲思,贴近北京口语又不失典雅的短句,有一种亲切自然、流动灵气与自由洒脱的魅力。①林徽因早期的诗歌创作总能捕捉住空灵飘逸的诗歌意象,以及充满超然的灵性美。1931 年4 月12 日,她用白话写了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当时是以“薇音”的笔名发表,从此便登上诗坛: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

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

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

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②

林徽因之前没有写过诗,谁成想一出手就把诗写成生命的审美。单从形式看,这是一首韵律谨严的十四行诗,押韵形式为ABBA ABBA GDE GDE,各段诗意起承转合自如。“商籁体”的形式本源自西方古典文学,闻一多和徐志摩、朱湘都曾翻译并创作过,不过刚出道的林徽因,一起笔就能驾驭西洋诗歌体式,基本把握其精髓,确实天赋异禀。再看这首诗的情感,诗情自然充沛,用拟人的手法将天地变幻具体化,“急雨”“云霞”“月亮”“星光”“日影”等众多意象的选取显得变幻多样而又神秘,凸显了命运的轮回无定;“催”“抹”“偷”等动词对诗歌意象进行烘托,显得变幻快速而又具有跳跃性,一种无奈的感伤幽悲融贯诗行间。全诗以“爱”切入,展现出诗人对生命和爱情的细腻而丰富的敏悟,人生本像“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幻化不定,神妙不居;命运无测亦如“看花放蕊树凋零,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刹那改换,心境从曾经的喧嚣走向寂寞,人生的际遇变幻如四季流转。“没有永恒……一切不过是风景”(黑塞),置身广漠的天地中,面对“不息的变幻”,诗人倍感渺茫、零落和卑微,无常的变幻随时肆无忌惮地大声嘲笑着“永恒是人们造的谎”;诗人不禁感叹“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这感伤的一问悸动着灵魂的考问,穿透时空,飞溅出情感的火花,燃烧着生命深层的秘密,叹惋着命运难以言明的无常。那么诗人是不是被“不息的变幻”彻底击垮了呢?最后一句改变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收束得格外果断和笃定:“谁又大胆地爱过这伟大的变幻?”诗人冥冥之中道破了后半生的坎坷和执守、病痛流离之苦和乐观坚强的心态。整首诗从幽微的个人情绪写到生命的终极思索,从自然掠影和生活幻象中迸射出命运无定的电流与火光,其诗与人相融无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林徽因的诗弥散着女性玲珑剔透的情感荧光,用词真挚精微,善于捕捉女性飘忽变换的思绪和灵感闪烁的碎片。再看一年后她写就的《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③

林徽因的诗中,《别丢掉》是备受瞩目的一首,也是饱受争议的一首,该诗写于徐志摩去世后的1932年夏,刊于1936年3月1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10 期,是诗人为怀念与吊唁徐志摩而写的。虽然逝情已过,但爱、美和生命的冲动都深埋在记忆深处,诗中,对于过去的那段感情仍缅怀在心,追忆的情感和“过往的热情”都浸润在“别丢掉”的声声叹息和回味中,令人难以忘怀。全诗感情真挚,诗意朦胧,含蓄柔婉,少雕饰,清雅中回荡着浓郁的诗情和性灵的诗思。《别丢掉》发表后的第6 天,《自由评论》第16 期发表了化名为“灵雨”的梁实秋所写的《诗的意境与文字》,批评林徽因的《别丢掉》不易读懂。梁实秋的批评激起了沈从文、朱自清的不满,同年3 月31 日沈从文致信胡适为《别丢掉》辩白,12 月朱自清发表《解诗》反对梁实秋的批评并逐句解读赏析《别丢掉》。

梁实秋认为《别丢掉》不易读懂,与林徽因对诗歌的处理方法不无关系。诗人在表述上有意切断了联想的桥梁,初读起来语意不连贯,但这样一来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情思错落却又贯穿首尾。《别丢掉》受到了现代主义诗潮与中国传统诗教的双重影响,融汇了古诗托物寄情与现代主义的意象表情,时而主体直接抒情或托物言情,时而意象本身成为多情的倾诉者,这是浪漫主义诗歌直抒诗情所达不到的效果。诗人将情思寄寓于意象之中,生发出千愁万绪,如“那一把过往的热情”和“隔山灯火”,前者是情,后者是景,一虚一实,看似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隔山灯火”这个意象却有着感性美和理性美的双重魅力,它的境界深入抒情主体的灵魂深处,既是“那一把过往的热情”的具象化、知觉化,又是一个独立的意象。

诗中出现了三个“你”,因而这首诗被认为是诗人与某人对话的情诗,这也引发了颇多争议。朱自清认为《别丢掉》“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经此解读后,这首诗屡屡被看作林徽因积极回应徐志摩的诗。对此,朱自清不做具体解释而是智慧地断言“托为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④,并没有专指哪一个人。也有学者认为《别丢掉》是为金岳霖所写的情诗。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但如果一味地以索引派的方法读林徽因的诗歌,强行将诗歌与诗人的个人情感生活联系在一起来解读,会将诗中包含的人生意义的普遍性降为专人专事的个别性,诗意就会大打折扣。诗意的朦胧正意味着诗歌阐释空间的无限可能性,何必圈地自封,束缚了品味林徽因诗歌的深邃意境和想象空间呢?

仔细推敲诗中的三个“你”,同时将三个“你”放置在整首诗中考察,自然显现出一个深情追忆、怅惋叹息、真心告白的女性形象。这是一首单节多行诗,可分为四个意义单元,三个“你”分别出现在第二和第四个意义单元。第一个意义单元是第一二句,抒情主人公直接抒情,敦促自己“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这里的热情,可能指对人的热情,如爱情、友情等,也可能是对兴趣爱好或理想的追求。第二个意义单元是第三句到第八句,过去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流走了,已经“渺茫”难寻,“你仍要保存着那真”,这里的“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指自己,抒情主人公自勉“保存着那真”,一种是指他人,抒情主人公直陈与其对话的人“保存着那真”。

第三个意义单元是第九句到第十三句,“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如今的明月和隔山灯火与当年的一样,但“满天的星”却“只使人不见”,只能在梦中挂念消失不见的人,抒情主人公借自然意象表达时过境迁后物是人非的感慨。“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使诗歌的指向露出了些许端倪,“满天的星”“使人不见”可以理解为天空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意为在梦中挂念不见之人。《别丢掉》写于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一年后,而徐志摩正是在天空中被夺走了生命,这与诗中反复提到的“黑夜”也相呼应,由此可以推测《别丢掉》的创作与徐志摩有着一定的联系,但这联系未必是出于爱情。林徽因在《悼志摩》中称赞徐志摩的“真”与“诚”:“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⑤林徽因的文艺思想也受到志摩的影响,极力主张“真”与“诚”,她在《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中说:“我认为我们这写诗的动机既如前面所说那么简单愚诚……去寻求超实际的真美,读诗者的反应一定有一大半也和我们这写诗的一样诚实天真。”⑥可见,林徽因在诗中所说的“你仍要保存着那真”既是对徐志摩“真”与“诚”的肯定,也是对她自己的督促和勉励。第四个意义单元是第十四句到第十七句,“你仍得相信”是这样一种“真”与“诚”的信仰,勉励自己延续志摩诗意的信仰,矢志追求文学创作的“真”与“诚”。

由此,不难发现,诗中的三个“你”指的都是诗人自己,因此,这首诗并非诗人与他人的对话,而是诗人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她在回忆与体察过往情感的同时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思考,她不断从情感柔软的牵绊中跳脱出来,明确自我抉择的主动意识,由是,诗人高喊“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不仅是对故人的怀念、情意的眷恋,更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张扬、纯美诗意精神的呵护。至此,诗人对已逝友人的追悼化为自我珍视的动力。继《别丢掉》后,林徽因很快完成了被陈梦家称为一首“难得有的好诗”⑦——《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旋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忪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⑧

《笑》在林徽因早期诗作中具有代表性,这首诗透过一个个纷踏而来的轻灵透明的视觉意象,将女性的美诗性化、可感化,尽显女诗人迥异于男诗人细腻与柔美的工笔。“思维是借助于一种更加合适的媒介——视觉意象——进行的,而语言之所以对创造性思维有所帮助,就在于它能在思维展开时把这种意象提供出来。”⑨通读全诗,诗人对笑的描画,仿佛拍摄电影的摄像头一样,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拍摄过程,镜头的切换很细微,从“眼睛”“口唇”写起,笑意温柔了眼神,爬上了嘴角,这样的笑温润而又传神。镜头接着转到了唇边的“旋涡”,继而诗人用“浑圆的”三个字来形容这笑涡,笑的程度就得以表现出来——笑得十分灿烂。人们常常用酒杯来形容唇边的“旋涡”,林徽因描画的“浑圆的旋涡”仿佛盛满了佳酿,只需看一眼便醉了。林徽因说这笑容“艳丽如同露珠”,是恰切而不夸张的,露珠晶莹剔透,圆润而又饱满,这笑正如露珠一样。镜头再次转移到“贝齿”,这“贝齿”是闪着光的,“闪光”两个字虽然简短,却展现了一个女性的健康与生命力,孕育着勃勃生机。“朵朵的笑”,形象地呈现出笑的动态和持续性,灿烂如同花朵,一朵接着一朵绽放。“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藏,一个“躲”字生动而又传神地让这笑更加具体化,是从眼角、唇边、旋涡到牙齿都充盈着笑意,是真诚的笑。这笑仿佛带有神性,只有神才能发出如此灿烂的笑容。诗人用“水的映影”和“风的轻歌”来形容这笑容的美丽,一动一静的结合,从自然中巧妙取景,这里仿佛是一个切换的外景,来映衬这明艳动人的“笑”。之后,镜头再次转移到“鬈发”上,“鬈发”怎么能散发笑意呢?但是在林徽因的笔下连“鬈发”都散发着笑意,说明这个女子的笑是遍布全身的,整个人都洋溢着笑的光彩,这不是普通人的笑,只有神才能发出如此有感染力的笑。“鬈发”是“散乱的”“惺忪的”,虽然凌乱,仿佛睡觉刚醒来一般,但也不失一种慵懒的美感。动词“挨”字展现了“鬈发”与耳朵的贴近,于是这笑也仿佛从鬈发爬上了耳朵,笑的范围再一次扩大了。前面都是外面的描画,最后诗笔转移到心里,丝丝入扣,轻软如同花影,又带着曼妙的甜蜜,“涌进了”那恋人的“心窝”,“涌”字十分传神地描画出笑意的蔓延,仿佛洪水破闸般,让人难以抵挡。同时这笑也是带有触感的,是“软软”的,是“痒痒”的,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最后,这笑如诗如画,像诗像画一样的醉人。诗人用“旋涡”“露珠”和“花朵”等比喻修辞来形容笑,生动而又柔软。随着诗行的深入,又通过“水的映影”“风的轻歌”“云的留痕”“浪的柔波”等轻灵而又充满自然气息的意象将这笑具体化,使笑变得可见可听可感,尽显其美,于是这“神的笑,美的笑”将自然的柔美庄严与女性的热忱善良完美地融合起来。

古诗中也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句,无论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还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都没有林徽因的这首诗传神,且具有生命的感染力。前者都是从客观的角度对女性的美貌进行描画,虽然也有色彩和动作,但是林徽因的这首《笑》是动态的,流萤一般闪着光,好似诗人拿着镜头聚焦拍摄,放大放慢了现代女性身上神性、诗性、自信的美。诗中那精致生动的五官宛如雕刻出来的一般,每个部分都泛着笑意,这笑不止挂在脸上的每一个角落,更蔓延到了心里。

此外,在写作技巧上,诗人巧妙地将描述性的意象“浑圆的旋涡”“艳丽如同露珠”“轻软如同花影”同象征性的意象“水的映影、风的轻歌”“云的留痕,浪的柔波”融为一体,这种印象式的写法极为传神地展现了笑的韵致和主人公欢愉的心态,以及它所象征的高洁纯净的人格品性,更为重要的是挖掘出情态背后所浸透的精神品格。全诗动静结合,文质兼备,风格清新,色彩与声浪、诗歌与绘画全都聚合在笑容上。诗行间对笑的情态和风采的传神刻绘之功,一时无二,尽显诗人独特的构思和描绘力。

林徽因的诗作还发展了闻一多对“建筑美”的诠释,除关注诗歌外在结构形式上的匀称与均衡,她还将视觉意象与诗歌形式的建筑美结合起来,体现在她早期另一首描写女性笑容之美的诗作 《深笑》中: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

那样圆转?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动,泛流到水面上,

灿烂,

分散!

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

那样轻盈,不惊起谁。

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

拂在短墙,丝丝在斜阳前

挂着

留恋。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⑩

这首诗唱响了女性诗歌的内蕴美,从视觉上看,用反问的句式与对称齐整的诗行排列使诗歌在形式上富有立体的建筑美,诗人运用想象和比喻的修辞刻绘出连贯全诗的不同视域的视觉意象:“一串一串明珠”“大小闪着光亮”“丝丝在斜阳前/挂着”“百层塔高耸”“鸟雀来盘旋”,它们不断深化“深笑”的形态美、神态美、情态美。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言:“文学意象在修正中完成一幅绘画意象,是整个地、同时地呈现出来的,而一种成功的文学意象,则是通过一种可称之为‘在随时修正中的冲积或合生(accretion)’而获得的。在这儿,每一个字眼和每一个句子都得到下一个字眼和下一个句子的修正,从而逐步接近所要表述的大体意义。这样一种通过对意象的逐步修正而达到的‘构图’,使文学媒介本身‘变活’了。这种效果完全超出了纯粹的选择和对各个方面的次序编排所达到的效果。”⑪这一系列不相关的意象在逐步“修正中”完成了动感的“构图”:像细香一样的笑拂在“短墙”,简短的一个意象使得这笑变得有场景有视觉感,变得真实而又鲜活起来。高耸的“百层塔”耸入云天,吸引鸟雀来盘旋,琉璃瓦做的屋檐上万千风铃在转动,这些风铃仿佛也在摇荡中要慢慢升上云天。由远而近,由静到动,诗人由这百层高塔推及联想,显然,描画高塔是为了衬托这笑,在对高塔具体而深入的描画中,这笑也变得越来越可感。诗人此处用不关联的视觉意象来展现笑容的手法是独特的,它们关联起属性不一的意象,从不同形象描绘同一的神态。在很多诗篇中林徽因都对建筑展开具体细腻的刻画,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此外,诗中还运用“通感”等象征主义诗歌惯用的表现手法:“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将笑声的听觉意象跟“百层塔高耸”的视觉意象相连通,强化了笑声的视听效果,伴随着风铃的转动,转换成“摇上云天”的视觉画面。这首诗与冰心此前完成的散文《笑》同题,它们都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不过,在冰心的散文中安琪儿与众生交织在一起的笑容表达了她内心深处对爱的世界的向往和期待,而林徽因的这首诗则回归到现代女性个体的形神之中,从个体的美扩展为女性的美,悸动着鲜活的生命感,氤氲着色彩美、音韵美、辞藻美,恰巧吻合了八年前冰心对新诗的期待:“然而诗不止有意境,还有艺术,要有图画般逼真的描写,音乐般和谐的声调的,叙事之中,仍不失其最深的情感。”⑫

林徽因善于通过可感的视觉意象刻绘繁复细微的女性情感经验,相关题材的诗作虽然不多,却篇篇生动,她为“五四”过后十余年,一度沉寂的女性诗坛呈奉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珠贝般浑然天成的佳作。1932 年8 月,林徽因的第二个孩子梁从诫出生,面对一尘不染的新生命,诗人的欣喜自不待言: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⑬

轻巧、灵动、爱与希望全都汇聚于这首诗中,新生儿的笑将春风点亮,星光无意地闪烁着,细雨滋润着春天的花朵,简短的三五行,将春日的景象铺展开来。然而,这些都只是铺垫,为将新生儿衬托出来。带着百花的冠冕,充满天真而又带着庄严,像每天晚上都圆圆地挂在天上的月亮,新生儿成为百花的主宰,等待王的礼遇照亮整个夜空,他是焦点,是神性的一种存在。这里从静态的角度对于新生儿的到来进行了刻画,表达母亲对于新生儿的期待以及重视。紧接着通过初放芽的绿草、梁间呢喃的燕子、一树树的花开等动态化的意象来表现新生儿身上孕育的爱、温暖以及希望。透过散发着温馨与慈爱的诗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个母亲内心的欢喜,对孩子的期待、赞美,尤其让人感动的是诗人对生命赤忱的热爱,正是这些女性经验的入诗,才使得诗歌跃动着温情。

身为母亲迎接新生儿时的全部感受被诗人色彩化、音韵化、节奏化,晶莹灵动的诗性赋予女性经验以微光和暖意,如一股温泉润泽着诗行,鲜活的意象被赋予了不同形态的生命感,它们纷纷跳跃着出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堪称林徽因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 年5 月《学文》1 卷1 期,诗人自觉地将中国诗歌传统诗词的格律和谐与英国古典商籁体结合,注意语言的绘画美和诗形的建筑美,完美地承袭了早期新月派的诗艺追求。这首诗不仅响应了闻一多在新诗格律化进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也体现出诗人受建筑美学浸染的功底。整首诗散发着古典高贵优雅的气质,意象艳丽繁复,个性鲜明独特。该诗遵循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但在和谐之中又有错落,在均齐当中又有巧妙变化,意象灵动跳跃,句式参差错落。此诗既脱胎于新月派,又可视作新月派内部的某种自我调整与试验。

此外,林徽因在创作过程中无意识流露出了现代主义倾向,此诗还呈现了蒙太奇手法和意识流手法,自由联想、意象的组合与跳跃为该诗的解读带来弹性。除了语言层面,关于 “你”这一对象的真实身份,也有不同的猜测与说法,更为这首诗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此诗究竟写给谁或许终将成为永远的谜。

对这首诗的解读必然绕不开它的诗题,“四月”点出季候特征,“天”作为时间单位,又可作为空间载体,“四月天”实为陌生化的处理方式,这首诗被经典化的历程中,逐步从陌生化走向大众文化。林徽因刚踏上诗坛,就打造出新诗史的经典意象,是她创造性地发明了“四月天”这个名词,给予其“爱”“暖”“希望”等特定的内涵。“四月天”还打破了新诗的意象“传统”,不同于戴望舒传世的“雨巷”、林庚灵感突发的“破晓”、卞之琳独创的“鱼化石”等具体可感的意象,“四月天”是被林徽因赋予特定内涵的抽象物,是独属于她的命名。从跨文体视角审视,林徽因的“四月天”与何其芳的《画梦录》有暗合处,都由意象的拼贴与组合图绘成心灵感知世界,出于散文的“画梦录”“渗透着感觉汁液的朦胧”,“吟哦孤独与寂寞”亦如何其芳的私人话语,而明晰清丽的“四月天”作为一个独特的命名已经被经典化,至今仍不减其影响力,并且从诗歌领域发散延伸到其他文化领域,其影响力远远超出文学范畴。在当代,“四月天”已经成为某种清新风格的文艺潮流,甚至代指消费产品或小资的生活方式或浸染时尚感的流行词语。

那么,诗人为何要强调“人间的四月天”呢?因为四月天是自然现象,而这首诗中“你”指向人类,如此解释便可理解作者的用意。如果人类可以被划分成多种不同的气候,“你”让人觉得如沐春风,故“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了实现“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即客观抒情诗的创造。这首诗中“你”即是情感“客观对象化”的载体,这与20 世纪40 年代郑敏在《金黄的稻束》所运用的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手法不尽相同。“你”更多的是感性表达,“金黄的稻束”是“理性和情感的复合体”,这体现出新月派与九叶派的分野,林徽因的诗虽有理性主义的节制,但诗歌的感情基调仍是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郑敏受到冯至、里尔克的影响,诗歌蕴含着生命的哲思。从“人间的四月天”到“金黄的稻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潜存着现代诗歌技巧、诗歌思潮的流变。

林徽因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欧化、古化的词汇与表达方式。第一节“笑响点亮了四面风”,“笑响”这个词本身比较生僻,“响”让人联想起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响”流露出无限喜悦。这里还运用了感官联觉,正如法国画家塞尚想要画出“树的香味”,中国画家吴冠中想要画出“湿的色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调动了听觉、视觉,甚至还有触觉。值得注意的是,“四面风”与上一行的“四月天”在字面上均齐和谐,在内涵上空间与时间相对应,形成了一种建筑美,并且营造了一种开阔的气象,是身体感受力的开阔,亦是心灵情绪方面的开阔。“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不符合寻常语法,正是艾略特所言的“扭断语法的脖子”。此句与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沙扬娜拉》)语言风格相近,语法处理方式相同,都对语言的传统进行了叛离。

从“人间的四月天”到“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实现了小节与小节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亦体现了均齐对称的美感。值得探问的是,何为“四月早天”?“四月”是春季,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本身便暗示着“早”,而“早天”可以理解为“一天”当中最“早”的时刻。这一诗行里共有两个“早”,一个是暗示之“早”,一个是明示之“早”,两个“早”构成了强调意味,预示着新生和希望。然而,“云烟”这个词是具有幻灭感的,此处林徽因将无限的活力、生机与颓废、幻灭、虚无并置,同样充满了强烈的张力。在李金发的《弃妇》里,“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作灰烬,从烟突里飞去”⑭,“烟”是“烦闷”“灰烬”,是弃妇难以名状的隐忧;洛夫的诗里有:“你那曾被称为云的眸子/现在有人叫作/烟”(《烟之外》),整首诗表现了“烟之外”还是“烟”,茫然之外还是茫然,无限的虚无苍凉。此外,“云烟”是灰色调的,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全诗的嫩绿色调不同,但林徽因却有意而为之。从“早天”直接转换为“黄昏”,从“点亮”到黄昏的“暗淡”,从“云烟”到“吹着风的软”,行与行之间实现了时间的飞快流动,意象场景的切换,则采用现代电影剪辑的蒙太奇手法,镜头的跳跃推动诗情的变化。“细雨点洒在花前”的“细雨”“点洒”取法于传统宋词,李清照之笔“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细雨”“黄昏”“点点滴滴”),这也正是新月派所提倡的,用闻一多的话来说便是“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⑮。“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与芬兰女诗人索德格朗的“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北岛译)具有跨时空的暗合,当然前者只是纯粹白描,而后者则体现了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

第三、四节的一、二行的语法都是主语倒置:“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与前面的第一、二节又形成了一种对称与变化。整首诗和谐均齐,打破平衡,变化微妙,在对称的循环往复中发展,因此在音律上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协律可调,与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乐感相契合。在语法上,完全是欧化的语法,例如:“Here you are.”(“你来了。”)在英文中主语“you”和be 动词“are”倒置,正是“那轻,那娉婷你是”的处理方式。林徽因学贯中西,而英语之于她,不仅仅是语言,更是思维方式,甚至融入生命体验。在写给沈从文的书信中,她写道:“好比差不多二十年前,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⑯她本身便是一名译者,在十九岁时,便尝试翻译了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可见,林徽因如此热衷于对新诗的语言进行试验,与她自身的中西语言思维所产生的碰撞不无关联。

第三节“你是夜夜的月圆”,“夜夜”与“四月的早天”形成对称,“夜夜”是叠词,“四月的早天”也暗示地重复了“早”。“你是天真,庄严”一句中两个具有相反意味的形容词被当作名词使用,制造出悖论。由是,从细节之处打量林徽因的诗,如同建筑的雕梁画栋,精雕细琢。从“早天”到“黄昏”再到“月圆”,事实上构成了一日之间的时间脉络,从“雪化后”到“初放芽”,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与最新一个季节的衔接,构成了四季的循环。生命从起初到结束,又返回到起初的原点,这是一个完整自然的生命状态,寄托了诗人的美好祝福。

第四节的“雪化后的那片鹅黄,你像”,其中“鹅黄”亦有可说之处。“鹅黄”本身有几种释义:其一,中国传统色彩名称,指淡黄色,鹅嘴的颜色,像小鹅绒毛的颜色;其二,唐宋时期的酒,苏轼曾写道“小舟浮鸭绿,大杓泻鹅黄”,此诗的“鹅黄”明显取义颜色,鹅黄的饱和度高,鲜艳明亮,与下一行的“新鲜初放的绿”再次形成了对称的建筑美。而作为“酒”的鹅黄暗示着温暖,若解释为在严冬里饮酒取暖,也符合此诗的主题。结尾中“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一树”之重复具有音乐美,且“树”暗示着花的数量众多,花朵繁复茂盛,生命力茁壮繁衍,又生动体现出“花开”的动感。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

在千帆之外(洛夫)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希望”与“爱”“暖”终结。而洛夫的诗反其道而行之,“你的名字”紧随着“而你的名字”,用并置来代替割裂。但无论是割裂还是并置,诗人们所忠实的诗歌法则都是一致的,即对音节短促与情感爆发的追求,追根究底其实都是诗人对诗歌技法永无止境的锤炼。

综观整首诗,一共出现了12 处“你是”,语气非常强烈,包括标题在内,“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此句在全诗共重复出现3 处,结尾处则以感叹号收束。那么,诗人用如此气势铺展开来塑造的“你”究竟是谁呢?蓝棣之在《作为修辞的抒情》中写道:“梁从诫先生曾谈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据他父亲梁思成先生告诉他是写给她的丈夫和子女的,但他未听他母亲林徽因先生告诉过他。”⑰当然学界始终有其他说法,把这首诗歌界定为情诗,其实不妨把这首诗歌的“你”永远地悬搁起来,正如博尔赫斯关于诗歌的演讲,“玫瑰是没有理由的开放”,而诗人的这一被客观化的抒情对象“你”,也可以是没有来由的。

林徽因是一位善于把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心灵的触动隐含在对现代女性美的细节捕捉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意象的塑造和通感手法蕴含了她始终在追求的“超实际的真美”⑱。在其留给诗坛不多的诗作中,却留下了一个个让人无法忘怀的闪着辉光的现代女性形象,她们成为中国新诗史上永恒的经典。

①孙玉石:《我思想,故我是蝴蝶——30 年代卷导言》,谢冕等著:《百年中国新诗史略——〈中国新诗总系〉导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65 页。

②林徽因:《“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诗刊》1931年4 月第2 期,第85 页。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这首诗在《诗刊》刊载时目录处署名林薇音,诗作处署名薇音。同期发表的《那一晚》和《仍然》署名为尺棰。

③征因:《别丢掉》,《大公报》1936 年3 月15 日。“征因”为林徽因笔名之一。

④朱自清:《解诗》,《新诗杂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年版,第11 页。

⑤林徽因:《悼志摩》,《北京晨报·北晨学园》1931 年12 月“哀悼志摩专号”。

⑥林徽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大公报》1935 年12 月8 日。

⑦邵燕祥:《林徽因的诗》,《女作家》1985 年第4 期。

⑧林徽因:《笑》,陈梦家编:《新月诗选》,诗社1931 年版,第117 页。

⑨⑪〔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308—309 页,第334 页。

⑩林徽因:《深笑》,《大公报·文艺副刊》1936 年1 月5 日,第9 版。

⑫谢婉莹:《中国新诗的将来》,《燕大周刊》1923年2 月26 日第1 期。

⑬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学文》1934 年5 月第1 期。

⑭李淑良(李金发):《弃妇》,《语丝》1925 年第14 期。

⑮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创造周报》1923 年第5 期。

⑯林徽因:《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九至十日致沈从文》,陈学勇编:《林徽因文存:散文 书信 评论 翻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 年版,第91 页。

⑰蓝棣之:《作为修辞的抒情——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2 期。

⑱林徽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大公报》1935 年12 月8 日。

猜你喜欢

林徽因首诗意象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上课没人抢》
抚远意象等
我想写首诗给你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