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文字
——读海云的文学作品

2022-12-31美国施玮

名作欣赏 2022年34期
关键词:硅谷散文文字

美国|施玮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创作路径,不仅创作方法不同,呈现形态各异,而且生长出文字的主要园地也有所不同。虽然一部作品的产生必然凝聚了作家的生活经验、个人情感、理性思考、感性认知、知识积累等,但不同的作家都有主要的挖掘路径。从这个角度来讲,第一种作家的文字产生于“脑”,以精神思考、哲理、知识和分析为主,来精心构架呈现,并在呈现过程中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情绪。第二种作家的文字产生于“心”,以内在情绪、精神挣扎、主观想象为主,来推进作品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会涉及思考,或多或少也会有外在生活和社会的描述。第三种作家的文字产生于“生活”,其文字是从作家个人的生活现实中自然而然地发苗、成长起来的,其呈现的内容离不开作者本人的当下生活状况。这三种文字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不同的创作偏向。第三种创作被认为是最“接地气”,最贴近社会物质生活世界的,我认为海云的作品总体上来说是偏向第三种创作的。因此,我称她的文字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文字”。

我最初认识海云是因为编辑《海外校园》杂志,看到她的一篇散文来稿。作为一个三十多年从事编辑的人,我对遇到一篇好文章,或是发现一个有天赋的“未来的”作家,都有着天然的,也是职业性的敏锐和热情。看到海云那篇散文时的第一感受,我至今都还记得,她的文字“自然”并且“细腻”,我认为这两个文字的品质决定了一个写作者能不能成为作家。

“自然”就不仅要求文字顺畅,而且要求语言的节奏。作为一个初写者,那就是天赋,“自然”的文字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心境。如果没有“自然”的心境,心中的杂念太多,语言的模仿、西化度太高,就会形容词堆砌,矫揉造作。这样心境的作家其实是成不了大气的,因为缺乏定力,就难以走得远,走得纯粹。

刚才我讲过从“脑”、从“心”、从“生活”中产生的三种作品,其实都一样需要一个“真”,真实才能纯粹。我并不认为只有从“脑”出发的,学院派的、实验主义的,或是学者型的作品更具有文学的纯粹度。这三种作品都能写得纯粹,也都有可能写得混杂媚俗。文学创作这条路只会越走越难以保持纯粹,所以作为编辑,我对一个作家起初的心境、写作心态是非常看重的。海云这十几年的写作状态也印证了我当初的观察,直到今天她的写作心态也比较少地受到外在的影响,保持着一种出于天然的、顺应自然的、较为纯粹的写作风格。她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篇幅的散文随笔还是长篇大作,都仿佛是从她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与她这个人本身是一体的,是生动的、充实的,并且充满诚意,这也是海云的作品能够吸引大量读者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她的散文。海云的散文最能体现她从生活中生长出文字的写作风格,不仅写得好,而且写得快,写得多。我常常在微信朋友圈中看见她的长微信,幽默生动并充满有趣也有思的文字,其实就是一篇篇微随笔,我实在是觉得她的散文是天然生成的。她的散文《生命的回旋》获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散文《金色的天堂》获美国汉新文学奖第一名。2018 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养儿育女大不同》,写满了她的家人,其中她小女儿的形象跃然纸上,并且一路在读者眼中成长起来。在这本散文集中,我看到海云的语言在自然中更为简练,在细腻中添加了幽默,并且情感丰沛而内敛。

《养儿育女大不同》中的第一篇,海云写女儿的故事,却从自己是爸爸的小女儿开笔,今天的母亲也曾经是女儿,短短的文字让自己少女时的前卫与父亲的宠爱一一展现。然后笔锋一转,画面一下子切换到丈夫与他的小女儿身上。两对父女、两串画面,在海云的笔下,前者是生动中藏着感动的泪光,后者是生动中溢出幽默的欣慰。这种浓缩的两代亲情,在海云的笔下却是自然而然生长着的一棵植物,这样的文笔实在是值得称为“天然去雕饰”的。从海云的随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对生活的极度热爱,这种热爱的天然与随性使得她的文字不像是绞尽脑汁写出来的,而是她的呼吸和声音,甚至像是她生命中蒸腾出来的热气。因此,她写得轻松自在,让人读得也轻松自在,并会心一笑。

然后,我们来看她的小说创作。也是从我起初编辑过的她的那篇散文开始,她后来把那个故事发展成了中篇小说《出轨的中年女人》,这是她的第一篇小说。然后,有关硅谷职业女性的婚姻故事就成了海云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2011 年她在九州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冰雹》,是说一对留美学人的硅谷精英,拥有让人羡慕的事业、产业,还有一对子女和一个美满的家庭。但丈夫汪洋回国参加二十年大学同学聚会,对大学时的同窗、离了婚的霞飞动了心。而妻子倩云在得知丈夫情感背叛的同时,也察觉到英国籍上司对自己的爱慕之情。何去何从?这个故事的内容不仅在硅谷,在北美当时的华人白领家庭中都有不少案例,因此也就很自然地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同感。海云的这种写作完全有别于新移民文学中的“留学生文学”“打工文学”“经商文学”,这种从真实生活中生长出来的职场文学,反映华裔中产阶级家庭的文学,在新一代移民中更具当下性和代表性。

紧接着,她又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放手》和《归去来兮》,形成了硅谷三部曲。可惜的是后两部小说因为没有能在中国大陆出版,使得中国的读者和研究海外文学的学者们没有注意到她的硅谷三部曲。通常讲到硅谷文学创作,大家想到的都是陈谦。其实,应该还有海云。在长篇小说《放手》中,海云的硅谷故事已经从硅谷生活扩展到硅谷白领华人的原生家庭,借助心理学中对原生家庭影响的分析,让笔触从今天伸向往昔;将此时此地的移民生活,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联结;从每个人物的成长轨迹来呈现其思维的逻辑与矛盾,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冲突在人物的外在生活和内心精神,以及关联的人和事上的连锁反应,形成了小说的张力和复杂度。这种张力和复杂度,海云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呈现,毫无刻意而为的刀斧痕迹。公婆来美、怀孕小产、职场风云、台湾上司的老婆、硅谷的股票……所有这一幕幕都让经历过的这代人,感叹小说写的就是身边的人和事。我认为海云的硅谷三部曲是新移民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新一代的北美移民书写。

最后,我想谈的就是海云的最新长篇小说《金陵公子》,这部小说我看过初稿和终稿,并为小说写了序言。同是金陵女子,我很赞赏这部长篇,也感谢海云回眸写故乡。《金陵公子》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与所有中国同类文学作品的人物都不一样,鲜明地成了独有的“这一个”,能塑造出一个在众多文学人物中独有的“这一个”的人物形象,就是小说的成功。我在序中写道:

……她竟然以一个曾公子情事纠结的人生为前景,以中国六七十年的政治风云为背景,一反中国式的宏大叙事,而诚诚恳恳地写一个人。……她不是在塑造一个替自己言说的人物,也不是在塑造一个偶像,她在写有着各种软弱、不堪,在社会中笨拙、自相矛盾,在命运中跌跌撞撞、四处碰壁、伤人伤己的一个失败者。而这世上的人,谁又不是失败者呢?

读着小说,我仿佛看着这个曾公子坐在情欲的无桨小船上一路漂流而下,他心里有着多情公子的委曲,有着为自己的善意而生的自我安慰和自怜。读着读着,我满心的鄙夷突然被冻住了,无法继续审判他,无法回避他挣扎的灵魂。人还能如何呢?若不以自己心底也许根本无用的“善”来一叶遮目,又如何能生存下去?如何能将自己和自己一路造成的狼藉分割?

谢谢海云作家的职业精神和敏锐的良知,她写出了一群真实的人:在私欲的捆绑中,却挣扎地爱了;在命运无情的风浪中,却保留了真情;在无奈与失败中,却仍有人的尊严。这就是人,这就是我们,是罪人,也是按神的样式造的人。

海云,这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她的笔从故事,渐渐聚焦人物;又将捕获的人物,放回历史和社会的江海。她的文字就这样从自己生活中生长出来,又回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让我们期待她的金陵三部曲吧!

猜你喜欢

硅谷散文文字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文字的前世今生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