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新会与结可构持视续角发下展居研住究性历史文化街区的更
——以绍兴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2-12-31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6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建筑面积居民

章 强

阮仪三教授认为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以下3 个特征:第一,风貌完整性。有一定规模的片区,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第二,历史原真性。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并携带真实的历史信息。第三,生活真实性。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保留着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气息[1]。

目前,我国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比较集中于阮教授所提的前两点,即物质结构层面,而对于他所提到的第3点“生活真实性”即社会结构层面的研究则关注较少,更缺乏对其后续影响的跟踪研究,故未能真正评估出城市更新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实际影响。

基于此,本文着眼于从社会结构层面来研究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及可持续发展对当地居民的影响,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市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前后的社区居民进行跟踪调研对比,分析更新区域内人口结构、邻里关系以及社会网络等社会结构元素对社区居民产生的影响,以期丰富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理论研究,并由此进一步指导城市更新实践,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促进建立和谐稳定而又充满活力的新型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

1 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前期调查

绍兴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前期调查时间为2003 年10 月至12 月,通过现场勘察测量每户实际居住面积,入户统计人口居住情况,明确房屋产权性质、质量状况、居住条件等方式进行调查。

1.1 街区地理位置及现状

绍兴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及外围风貌控制区位于绍兴古城东北部,北临胜利路,南至纺车桥,西临中兴路,东靠环城路,总面积约为31.9 hm2,其中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约为10.5 hm2,外围风貌控制区约为21.4 hm2。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绍兴水乡与桥乡最典型、最集中的地方,具有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及特色建筑物与构筑物,如八字桥、广宁桥、东双桥、天主教堂、龙华寺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状元台门(章家台门)等16 个台门建筑,是历史上形成较早的居住区域。建筑风貌以绍兴传统民居形式为主,历史风貌及河、街、建筑的传统空间格局保存较好,但建筑现状不容乐观,破旧且年久失修者居多,加上长桥直街的街景建筑极其简陋,轮廓线单调,八字桥直街、都泗门水街东段、广宁桥南侧水街等已基本不复存在[2]。

1.2 街区空间结构分析

总体上以都泗河、八字桥水街、广宁桥水街为骨架,将八字桥历史街区构筑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水街构局,形成了由都泗河(街区的血脉),八字桥、广宁桥(街区的主轴线),东双桥(街区的门户)以及砖木建筑(街区的实体)等4部分组成的传统型空间结构形态。

1.3 居民社会组成及居住情况

街 区 居 住 有1 275 户,4 072 人,80%的住户在这里住了20 年以上。另外,最突出的一点是这里的老年人比较多,65 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5%。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为105 134 m2,其中总建筑面积为87 541 m2,建筑面积为77 686 m2,占总建筑面积的88.8%。在总居住的建筑面积中,新房仅占5%,大量建筑质量较低,50 年以上的木结构建筑超过90%。本区无集中供气及现代化的下水排污系统,台门内有自来水,但少有私家厕所,许多台门里挤满了居民自己搭建的棚屋,破坏了原有的布局。而且台门内居住条件很差,居住空间十分拥挤,85%的住户人均建筑面积不超过12 m2。

1.4 割裂的社会网络与良好的邻里关系

通过考察经常来往的人是否同住一个社区来分析社区社会网络在居民社会网络中的重要性[3]。调查发现,本街区只有部分居民具有较完整的社会网络,且人户分离现象严重。

这是由于街区内物质衰败、生活不便,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搬出老街区,只有大量老年人居住于此,因此造成社会网络的割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有较稳定的邻里关系,社区内部居民关系和谐。

2 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施

绍兴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施时 间 为2004 年1 月~2007 年12 月,在不影响整体街区居民生活的情况下分区分片逐步实施。

2.1 更新的原则

在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施过程中,贯彻修旧如旧、新建如故的原则,以立面整治为主,使街区恢复其历史面貌,并强化“三桥”周围的传统空间,真正重现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本来面貌。

2.2 更新涉及的内容

(1)交通梳理。由于八字桥历史街区的道路十分狭窄,市政设施匮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为了解决市政管线和消防通道问题,根据建筑现状和街道格局对现状八字桥历史街区的道路系统作适当调整,以求既能解决市政管线和消防通道问题,又能保护历史街区的历史原貌。根据管线布置及消防要求,将八字桥历史街区划分为53 个区块,每个区块间留有4 ~5 m 的管线走廊及消防车道。

(2)拆除。对违章建筑、有碍于管线布置及消防通道的建筑实施拆除。

(3)拆除重建。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破旧不堪无法修缮的建筑拆除重建,重建风格与周边传统风貌一致。拆除重建的建筑面积约29 085 m2,占总建筑面积的33.2%。

(4)修缮。针对文物点以及沿河沿街建筑质量与建筑风貌较好的地段,通过更换和整理个别构件,修旧如旧,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修缮建筑面积约为53 838 m2,占总建筑面积的61.5%。

(5)立面改造。对历史街区内的3层以下、内有厨卫设施、建筑质量较好且符合历史街区内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立面改造建筑面积约为4 618 m2,占总建筑面积的5.3%。

3 更新实施后跟踪调查

2021 年10 月,在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施10 多年后,鉴于街区已形成比较稳定的居住生态,对更新实施后的状况进行现场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当年的街区更新显然只偏重于物质结构层面,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质量,但由于忽视甚至无视了社会结构层面的更新,因此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必将在更新改造后出现严重的不足。

3.1 未能合理优化街区人口结构

依据八字桥历史街区的人口来源,街区常住人口划分为原住、其他社区迁入及外来租户3 类。更新前,本街区原住民人口老年人偏多,人户分离现象普遍;更新后,这一现象丝毫未改变,同时交通不便、停车难、居住面积紧张等问题也没有改观,且随着这几年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街区内更多的年轻人在新区置业,搬离老街区。而且由于更新后的街区物质环境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其他街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老年人被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内浓浓的生活气息、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所吸引而选择在此购房置业,某种程度上使得街区老年化更加严重。另外,因低成本与较为便利的居住条件,该街区也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使得人口结构更趋复杂。

3.2 未能有效改善居住状况

更新前,本街区人均建筑面积本就不足,不少家庭都在过道庭院处搭有违章建筑,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如作厨房、卫生间用。更新实施时对此类违章建筑予以拆除,但又未能根据实际状况增加建筑面积,只是生硬地把厨房、卫生间这类功能性空间布置进原本就狭小的家中,使得家庭生活更加不便,导致现今违章搭建现象再次出现。

3.3 社会网络规模缩小,邻里关系弱化

由于八字桥历史街区内建筑布置密集,街区内几乎没有公共活动空间,且日常居住以老年人居多,这些老居民比较依赖于原社区及周边社区共同形成的社会网络。而随着周边社区的改造开发,历史街区成为城市中的孤岛,原先稳固的社会网络遭到破坏,使得老居民的生活更显单调乏味。近年来,随着不少家庭搬迁至新社区,老街区居民社会网络规模变小,与熟识人群的交往急剧减少,邻里交往的频率也在不断下降,邻里关系随之弱化。

3.4 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淡化

对于八字桥历史街区内的老邻里,随着传统邻里关系的不断弱化,原本的社会责任感、归属感也在淡化。而对于街区内的年轻人而言,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街区仅仅作为一个休息点而存在,他们并不在意通过邻里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增加社区归属感,更谈不上对社区的责任感。此外,由于老街区租金较低,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员租住于此,这些流动人口在短时间内通常很难与原住民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而且对社区的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也很弱。陌生人社区已经成为城市回避不了的社会问题,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基础正在逐渐瓦解。

4 更新策略

4.1 调整人口结构,吸引年轻人群入住

由于街区越来越呈现老龄化趋势,街区活力不再,因此调整街区人口结构,吸引有活力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夫妇及他们的孩子入住街区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建议以下几点。一是街区周边合理布置学校(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医院、干净整洁的市场,解决年轻夫妇的后顾之忧。二是街区入口或周边规划一定的停车场或立体停车库,解决年轻人的出行之困。三是合理改善年轻人的居住条件,让居住更加舒心。通过这些举措稳定乃至优化人口结构,重新激发街区活力。

4.2 引导公众参与,鼓励志愿者加入

只有公众积极参与,才能使居民的责任感、认同感不断提升,促使街区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发挥[4]。因此,更新前详尽的民意调查、公众听证会和社区讨论会等应成为公众参与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通过居民间相互友好协商,努力维护邻里间原有的和谐。同时,鼓励志愿者积极加入社区,利用其专业知识宣传政策法规,起到管理层和公众间的桥梁作用,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城市更新与城市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4.3 优化社区功能,完善社会网络结构

居民社会网络的完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部公共活动场所的完备性对街区居民的联结作用,鉴于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的密集布置,内部功能比较单一,应在政府主导下优化功能结构、适当降低建筑密度、重点保持街区原本极具辨识性的环境特征以及努力激发街区内在活力,使其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增加绿化和公共活动场所,完善社区群体生活的整体性,激活和睦友善的邻里关系,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社会网络。

4.4 挖掘街区传统文化,增强归属感

美国社会学家费舍尔(Fischer)认为街区是指一群具有很多相似的社会背景、个人背景的人经过长期的相处,逐渐形成一种彼此了解并相互接受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5]。八字桥街区居民之间长久的群体生活形成了一种邻里依赖、互助交往的生活模式,最终成为特有的街区生活文化。故应充分挖掘八字桥历史街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如古桥文化、水街文化、传统节日、嫁娶习俗、传统戏剧(越剧、绍剧等)、传统技艺(石桥营造技艺、手工酿黄酒技艺等)、传统医药(绍兴“三六九伤科”等)、宗教文化(天主教堂、龙华寺),让这些千百年来扎根于此的悠久文化继续散发迷人的魅力,使街区居民在深入参与本地特色文化传承中产生自豪感,增强认同感,进而强化街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5 结语

通过对绍兴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前后实地调查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片面聚焦于街区物质结构层面的更新无法有效改善街区居民生活的完整性。由于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凝聚着当地社会、历史、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并且承载着大众的生活需求与情感归宿,因此在对街区物质层面更新的同时,应重点着眼于街区社会结构层面诸多问题的合理解决,极大提高当地居民社会生活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应充分倾听民意并进行详尽的调查分析,充分考虑不同利益者的诉求,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体现公众利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得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建筑面积居民
房屋建筑面积测量研究
石器时代的居民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的纽带
温州卷
刍议合理确定“三旧”改造项目容积率
浅析如何提高房产测绘质量的措施
高台居民
保持你周围健康氛围的9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