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医学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22-12-31王泰鹏
王泰鹏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各类应用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所在,“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操作技巧的传授,更体现在对学生自我适应能力的培养。以吉林医药学院为例,为更好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讲授任务,亟需一批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1 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训管理机制,促进各高校突出自己特色,争创一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提出要全面改善高等教育水平、增加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自己的特色[1]。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应用型人才转型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质量,都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1.1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很多医学本科院校纷纷调整办学定位,强调立足服务地方,凝练特色,办出水平,将办学思路转向服务各省经济发展,加大对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优化师资队伍“双师型”结构,这些举措是建设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对“双师型”人才的培养亟需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医学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疗技术人才的大本营,必然需要一支业务精干、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吉林医药学院为例,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面临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在指导实践教学时个人能力和业务水平均有限,承担实践实训的教师的理论基础较专业教师来说显得薄弱等问题。
1.3 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从目前来看,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将成为今后用人单位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促进专业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所在就是“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来进一步熟知专业知识,还要有针对性地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和实用性,确保教学质量有效稳步提升。
1.4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在不断深入,各医学本科院校也在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也将紧随发展形势不断修订;从现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实际来看,实践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2]。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主动调适自身的发展定位,主动与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科研教学能力,不断丰富自身所教专业的从业经历,获取相应行业资格,不断强化“双师双能”素质。
2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问题分析
2.1 认定标准尚不统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统一认定标准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各医学本科院校对此概念的理解不同,工作思路也各不相同,认识上存在偏差,衍生出对“双素质”“双职称”“双证书”“双能力”等不同的看法,在发挥“双师型”教师示范引领功能时,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2.2 培训机制尚需完善
以吉林医药学院为例,移交地方办学时间相对较短,部分学科、专业起步较晚,科研攻关的体制机制一直在逐步完善;同时,教师在称晋升、聘期考核等方面更注重科研成果,但对实践能力、实践经历缺乏指导性的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的主观意愿。
2.3 培养方式仍存偏差
目前,高校年轻教师中,多数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锻炼经验,除职业教育类学校外,来自行业一线并具有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较少。各医学本科院校现已开始在新教师入职培训、实践教学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但主要还是以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学术能力研究为目标。部分教师盲目地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将“双证书”视为“双师双能”,实践经验依旧不足,应用能力仍然匮乏,“双师型”教师培养没有实质性突破。
3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措施
3.1 统一认识,明确标准
作为医学本科院校来说,首要任务还是要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标准。各高校根据自身不同特点,至少应把握以下工作标准或认定原则:首先,教师本人具有一定的行业从业经历,在相关领域确有一定工作经验或锻炼机会;其次,教师本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指导实践教学,充分了解本专业所涉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人才需求的最新要求;再次,教师本人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鼓励通过社会兼职等取得行业资格;最后,在完成好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能够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在项目转化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发挥一定作用。
3.2 提前规划,稳步实施
首先,正确引导,达成共识。作为医学本科院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应充分认识学校未来面临转型发展的必然性,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是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努力营造良好氛围,让广大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开展学习,不断提升作为“双师型”教师自我培养和的良性自觉[3]。其次,制定规划,逐步实施。按照各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结构特点,结合教师队伍实际,研究制订科学的培养规划,要充分考虑专业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兼顾不同专业教师发展的可塑性特点,有计划地实施分类指导。再次,力求实效,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监管指导作用,严格落实规划要求,对“双师型”培养方式、时限和最终认定方式等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最后,深化合作,互利共赢。选派优秀教师到相关医药行业学习锻炼,全程参与企业生产和实践操作,弥补理论教学短板,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同步引进企事业单位中的行业专家来校兼职授课,采用座谈交流,科研合作等方式,指导培养学习对象掌握最新技术、最新工艺,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动态[4]。
3.3 健全机制,激发动力
在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这是健全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长期保障。在职称晋升、项目申报、薪酬分配、选先评优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政策支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保障好“双师型”教师的切身利益。同时,通过选树一批“双师型”教师典型,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使更多年轻教师不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不断探索评定机制,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充分发挥他们在师资队伍整体效能中的骨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