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抹岁月漂洗的靛蓝: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

2022-12-30白英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花布印花布馆长

白英

轻软的蓝印花布、呢喃的吴侬软语、娇柔的小桥流水、清雅的粉墙黛瓦,行走江南,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别有韵味的风情画卷,徜徉其间,仔细回味,方恍然大悟,原来这份与生俱来的清丽与安好源于一个细微之处——蓝印花布。身着蓝花布的姑娘、挂着蓝花布的窗棂、铺着蓝花布的桌台……这简简单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創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的艺术世界(图1)。而这一独具江南气质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正在南通一角静静“吐露芬芳”,且“香气”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蓝印花布,底蕴深厚为了加深对蓝印花布的了解,我特地去了蓝印花布博物馆参观,在一片绿树掩映的园林当中。我踏着草坪中的小路,走进了大门,一进门就看到了两台木制织布机,屋子里、墙壁间,就连走廊上,都挂满了一排排蓝印花布及服饰成品,既有花布、门帘、桌布、包袱布,也有被面、床单、枕巾、小儿肚兜,还有围裙、头巾、外衣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动静结合的表演展示着古今蓝印花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仿佛在无言地述说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看着那静谧的蓝,纯净的白,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顿时感觉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原始的蓝白两色巧妙搭配,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让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的错觉。

这个博物馆的设计很巧妙,既有蓝印花的工具、原料的展示,又有历史、资料的介绍。既能观赏蓝花布的制作过程,又能挑到自己喜欢的蓝花布商品,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并不像一般博物馆那样严肃、沉重。进入这里,一边了解蓝印花布的知识,一边亲手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不由得让人心生意趣,流连忘返。

幸运的是,我在馆内见到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图2)。吴元新梳着中分头,一身深蓝色的布衣,丝毫看不出已经55岁了。坐下来,一谈及蓝印花布,眉眼间全是笑,语速也变得轻快起来,他的言谈,他的事业,甚至他的梦想,让人感到那抹幽深的靛蓝萦绕其中,挥之不去。

吴元新说,他从小对美术兴趣浓厚,17岁中学毕业就进了印染厂做学徒,工作几年后,23岁又进入中央美院深造,多年来一直专门从事蓝印花布工艺的研究和开发。为继承和发展这项古老的民间工艺,他走遍了江浙一带乡间的田园农舍,收集了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夹缬、绞缬、民间彩印等传统印染实物2.6万余件、10万多个纹样,于1997年自筹资金创办了中国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纹样图案,如意吉祥。“你看,这是‘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这是‘喜鹊闹梅‘蝶竹梅花‘五毒图……”吴元新馆长如数家珍,逐个介绍着馆里陈列的纹样。听着他的讲解,我注意到,蓝印花布的纹样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有飞舞的蝶、嬉戏的鱼,有微风中的鸟、草原上的鹿,有摇头摆尾滚绣球的狮子、籽实饱满让人垂涎欲滴的石榴,哪一幅都是这样的生动喜人。是啊,在江苏民间,蓝印花布曾广泛应用于百姓生活,从初生婴儿的襁褓布到牙牙学语时用的“五毒”肚兜,上学盖的“状元及第”“三子夺魁”被面,到结婚喜庆时用的“麒麟送子”“和合二仙”“狮子滚绣球”包袱布,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纹样表达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图3)这些来自民间的纹样图案,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他们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承载的是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一幅幅蓝印花布纹样古朴明了、占线细密,图案虚实明暗、巧为拼集,有青铜饰纹的高古,汉砖瓦的粗犷,宋瓷的典雅,苏绣的细腻,剪纸的简洁,织锦的华贵。而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呈现在普通的棉布上又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寓意古象,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创造了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的蓝白艺术世界。深沉的蓝与纯净的白,赏心悦目间所产生的静谧,比其他任何颜色更能抚慰心灵,不仅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尽显了中华民族淳朴的自然之美。根植于民间的蓝印花布,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平民化,才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经过岁月的淘洗,焕发着越来越迷人的魅力。刻版刷浆,手工操作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以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千载之下仍散发着魅人的芳香。通过吴馆长讲解,我对蓝印花布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蓝印花布的历史已有1 300年,早时也叫称靛蓝花布,因以天然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又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而制作过程更具自然气息,全为手工操作。先挑选坯布,然后用水浸泡脱脂,在牛皮纸上刻出需要的图案,再把牛皮纸压在白布上刮浆,晾干后把它投入染缸内染色,最后把布上的浆洗掉,一块美轮美奂的蓝印花布就制成了。(图4)

“蓝印花布制作的这一系列过程中,第一道就是镂刻花版,刻版可以说是关键中的关键。”跟随吴馆长,我们仔细欣赏起了馆藏的刻版珍品,每一幅都似精美的剪纸艺术。“这可是我的命根子!”谈起费尽心思收藏得到的蓝印花版,吴元新感慨地说,“历经磨难,这些珍贵的刻版才幸存下来。你看,这花版的刀功遒劲有力,构图新颖古雅,合版考究细密,是几代蓝印花布印染人的心血和智慧结晶啊。”

有几个蓝印花布爱好者正在进行刻版体验,吴馆长耐心地指导着他们,图案全凭手工镂刻。(图5)一个小伙子在試刻一幅双鱼图,他先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再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镂刻中不时地变换手法,遇到大块要表现的图案,需要刻面,吴馆长教他用断刀的刀法,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遇到连接的线条,需要刻线,吴馆长又指导他要刻得流畅、通顺;而图案边缘的部分,则需要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虽然有些生疏,但小伙子特别认真,在大师的指导下,这一幅蓝印花版看起来还真是像模像样。在吴馆长的工作台上,我还看到了几块木刻版,图案古朴生动,这些有什么作用呢?吴馆长告诉我,过去除了镂刻以外,早期还有替版,就是把图案刻在木板上,把用过的图案保留下来,通过涂色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将织好的白布从织布机取下,在印纺染浆之前要洒上水润湿,这是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蓝印花布的染浆是用黄豆粉和石灰按1∶7的比例调制,再加上适量的水成糊状,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吴馆长说,刮浆时要用力均匀,接版时要把布和花版放在边沿,这样才能使版面匀称相接,印好染浆的白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植物染制,阳光晾晒蓝印花布华丽变身的关键当然是最后的染布环节了,在吴老师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南通市余西区二甲印染厂的染布车间。二甲镇过去的蓝印花布作坊和车间曾有多家,而今硕果仅存的就只有二甲印染厂了。小厂栖息在一家老旧的厂房内,从事刮浆染布的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工人和妇女们,只有一个小伙子是新招来的,他算是厂里的管理加销售人员。

在小伙子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车间里,这真是蓝印花布的海洋,一个个染布池中盛满靛蓝色的水,飘逸着浓浓的草香。原来,蓝印花布蓝得清纯,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每年的5月,南通人会收割当地出产的植物染料——蓝草,制成似土状的染料,俗称“土靛”。刷上灰浆的布匹就是投入这种纯植物染料的水中,给没有灰浆的部分染上蓝色,是染缸水赋予了蓝印花布灵秀之气。染好布匹经过反复淘洗后还要进行晾晒,通过晾晒后再进行刮灰,好的布去了浅浮灰浆,密封处就露出了本色。灰浆块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纹理。东方文化的古老和神奇,在蓝印花布的染印技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让人最感惊奇的是,染好的蓝印花布挂在太阳底下晒的情景,一幅幅蓝布从高高的云天,直挂而下。(图6)太阳照着的时候,蓝印花布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别致的花儿,仿佛呼之欲出,而当风吹过的时候,那些悬挂的布匹们则跳着优美的舞蹈,给人一种眨眼的工夫就有可能飞上天去的感觉。我们在这些悬挂的蓝印花布前站了很久,欲读出它的清新,读出它缤纷图案下的深厚文化底蕴,读出织就它坚韧质地的江南织女灵巧的手,读出描绘、染制那清纯图案的染布工人美丽的心灵。

这一天,我们跟随吴元新馆长,从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到二甲印染厂,亲身感受了蓝印花布制作程序的严谨和环环相扣,观摩了蓝印花布历经10多个工序的漫长制作流程。看着以蓝缀白,熠熠生辉,犹如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般的一块块蓝印花布,心中默默地祝愿,静谧素雅的蓝印花布,这一充满东方气息的古老民间艺术永远充满活力。

摘编:《中国手艺人》(2022年11月4日)

(编辑 王凡)

猜你喜欢

花布印花布馆长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神奇的花布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
农民“馆长”李铜
2013年广西公共图书馆馆长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