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2022-12-30陈玉婷
吴 静,陈玉婷
(宜春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三病区,江西 宜春 336000)
慢性静脉疾病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恶化的常见病,其症状包括腿痛、不适和沉重,而临床体征为静脉曲张、水肿、皮肤变色、脂肪性皮肤硬化,严重者为静脉性溃疡[1]。下肢静脉曲张可作为静脉壁内部生化或形态学异常的原发疾病,或作为继发原因(如深静脉血栓形成或阻塞、浅表血栓性静脉炎、动静脉瘘、妊娠期间腹腔静脉受压或肿瘤)发生。下肢静脉曲张通常需手术治疗,但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程度不足,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2]。既往常规护理已不能满足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需求,优质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还能改善负性情绪。前期研究证实[3],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多种疾病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且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水平。鉴于此本研究对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提供认知行为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下肢静脉曲张患者8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45~72岁,平均(62.6±8.4)岁;男23例,女17例;病程6~10年,平均(7.7±1.6)年;工人15例,教师21例,其他人员4例。干预组年龄46~74岁,平均(62.8±8.2)岁;男22例,女18例;病程6~10年,平均(7.5±1.7)年;工人18例,教师19例,其他人员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所有参与研究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向医院伦理委员会备案。
1.2纳入与排除标准:①符合《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制定的关于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具备手术指征且接受大隐静脉曲张手术;②临床资料完整,配合完成研究;③无精神障碍。排除标准:①既往接受下肢血管手术治疗者;②有手术治疗禁忌证者;③存在阅读及沟通障碍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者。
1.3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术前心理疏导、术后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及药物治疗。干预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具体内容:
1.3.1心理疏导与干预:入院时进行健康宣教、疾病认知评估及心理状态评估,责任护士与患者交谈时,应重点掌握患者对疾病知识、手术知识等认知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患者的心理问题,采用倾听、安慰等方法了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术前仔细观察患者饮食及睡眠状况,保持病房整洁安静,使患者处于平静状态。
1.3.2认知干预:为改变患者固有的错误认知,责任护士耐心且详细为患者讲解下肢静脉曲张形成原因、治疗手段及预后,注重个体化健康教育,如手绘血管解剖图谱、制作手术过程彩页、列出术后并发症自我观察方法及预防方法、展示术后活动的步骤及注意事项。通过举行座谈会、建立微信群,讲解成功治疗的病例,使患者认识手术治疗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信心。
1.3.3行为干预:①深呼吸放松: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吸气与呼气比为1∶1~1.5;指导患者从脚到头进行肌肉放松,3次/d,5~10 min/次;②睡眠放松:指导患者采用音乐放松疗法、瑜伽冥想、睡前温水泡脚等方法放松身心,保持充足睡眠;③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2~3次/d患肢直腿抬高,5~10 min/次,若感觉疲劳则停止活动;使用气压泵1~2次/d,10~20 min/次;指导患者进行下床活动,佩戴合适的弹力袜,避免久坐、久站;④疼痛干预:要求患者掌握数字疼痛评分方法,分值低于4分时给予疼痛干预,采用意念分散、读书分散、聊天分散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分值高于4分时应采用药物镇痛或持续镇痛泵。干预开始时间为入院当天,干预停止时间为出院当天。
1.4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即患者对疾病知识、手术知识、并发症知识、自我护理方法、弹力袜使用方法的知晓情况;②比较两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入院当天)及干预后(出院当天)SAS评分与SDS评分[5]。SAS评分标准:>50分为焦虑情绪,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评分标准:>53分为抑郁情绪,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
2 结果
2.1两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干预组疾病知识、手术知识、并发症知识、自我护理方法、弹力袜使用方法的知晓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比较[n(%),n=40]
2.2两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比较:干预组隐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DVT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比较[n(%),n=40]
2.3两组干预前后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SAS评分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下肢静脉出现迂曲、扩张等情况称为下肢静脉曲张,该疾病原因多为血管壁薄弱、血液瘀滞、静脉瓣功能损伤,该病属于普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多项研究证实[6-7],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病灶部位血管直径进一步扩大,导致血管壁变薄,血管通透性增强,红细胞外渗引起含铁黄素及血红蛋白代谢物在患者病灶部位的皮下组织积聚,引发局部瘙痒、破溃、色素沉积等情况,若未及时进行治疗,还可引发关节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加之手术治疗属于有创性治疗,多数患者容易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提高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减轻负性情绪,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改变患者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以改善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案[8]。前期已有多项研究证实,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田美丽等[9]研究对164例乳腺癌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较干预前明显改善;晁青等[10]研究对20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明显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为改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心理状态,本研究在围术期对患者开展认知行为干预。
下肢静脉曲张常见症状为患肢肿胀、疼痛、溃疡,导致肢体活动受限,难以行走,多数患者存在心理阴影,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发生不良事件。近期一项关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知信行调查显示[11],术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SDS评分及SDS评分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说明手术效果对静脉曲张患者的心理状态存在影响,优质的围术期护理至关重要。本研究数据显示,认知行为干预提供心理疏导,要求护理人员全面了解患者心理问题,采用相关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放松、睡眠放松、功能训练及疼痛干预,使患者处于平静的心理状态,减少疾病疼痛,促进活动,最终达到缓解患者负性情绪的目的。
一项关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的调查显示[12],受访者对静脉曲张的具体症状、易患因素及危害的认知普遍偏低,仅有44.1%的受访者知晓其防治措施,30.5%的受访者久站后采取措施,该研究还指出积极普及静脉曲张疾病知识,能降低疾病发生率。本研究显示,认知干预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通过制作图谱、彩页,罗列并发症自我观察及预防方法等方式尽可能使患者获取静脉曲张相关知识,改变其固有的错误认知及行为。
隐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为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是造成下肢残疾和畸形、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说明认知行为干预能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与D.Meuldijk等[13]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与干预组患者掌握下肢静脉曲张并发症观察方法及预防方法有关。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能明显改善静脉曲张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健康知识认知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