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在校医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
2022-12-30蒋桂磊李明月戴江红刘金宝
赵 辉 蒋桂磊 李明月 戴江红 刘金宝
(1 新疆第二医学院,新疆克拉玛依市 834000;2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54;3 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11)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完美结合[1]。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最近一项研究应用人格量表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9.28%;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4.94%[2]。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问题备受关注。
大学是人格初步形成且日趋成熟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是心理问题高发的时期[3]。相较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医学生存在学制长、学业压力大等诸多问题[4],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等特点,所以要求其具备更加健康积极的人格[5]。父母的教养方式深刻影响子女人格的形成,张婷婷等[6]的研究表明,父母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而消极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不良人格特征的形成有关。对医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分类并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人格特征的影响,可以帮助医学生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干预。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生的人格特征,并探讨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人格特征的影响,以期为医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2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新疆某医学院校2014~2018级在校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通过问卷星收集问卷,最终回收251份,合格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95.6%。
1.3 研究工具
1.3.1 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类型、父母职业及父母教育程度。
1.3.2 人格量表:采用修订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7]作为人格量表的基础,删减部分敏感问题(如第32题和第167题题目中出现“宗教”“枪”等词汇,予以删除);另外,由于部分研究对象为“民考汉”,智慧因素维度可能受到认知水平的影响较大,故也删减了智慧因素维度的问题(第28、53、54、77、78、102、103、127、128、152、153、177、178题)。最终纳入168个测验题,问卷包括15项相对独立的基本个性因素(即主要因素)用于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即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活泼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变革性、独立性、自律性和紧张性,每项基本个性因素所包括的测试题得分之和即为该项基本个性因素的原始得分,根据构建规则[7]换算可得标准分。
1.3.3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由于研究对象为大学生,测量结果受到成年经历影响较小,故采用题目更加简明,且父亲和母亲两部分的维度相同、便于比较的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8]调查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该量表分为父亲和母亲两个部分,均包含情感温暖、冷漠拒绝、过度保护、抚养焦虑4个维度,每个维度10道题,共40道题,每题1~4分,每个维度得分范围为10~40分。其中情感温暖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和理解越多;冷漠拒绝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子女和父母关系疏离,相处时存在隔阂;过度保护维度得分越高,说明父母过度保护孩子;抚养焦虑维度得分越高,说明父母养育子女时对子女的干预越多。
1.4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星线上发放电子问卷,研究对象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答卷。问卷回收后由专人逐份核对答题状况进行质控,剔除全选同一选项的问卷。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R Studi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means聚类分析(距离矩阵采用欧氏距离)对人格特征进行分类;采用rpart及rpart.plot包构建分类决策树,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影响。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各项个性因素间的关系,并通过corrplot包进行可视化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240名医学专业本科生中,男生73名(30.4%)、女生167名(69.6%),年龄为18~23(20.45±1.92)岁,79名为独生子女(32.9%),有24名(10.0%)为单亲家庭;父亲教育程度为中学及以下的医学生有182名(75.8%),母亲教育程度为中学及以下的医学生有139名(80.4%);父亲职业为农民或工人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医学生有149名(62.1%),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工人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医学生有155名(64.6%)。专业为医学检验/影像学86名(35.83%),临床医学67名(27.92%),护理学35名(14.58%),公共事业管理52名(21.67%)。
2.2 240名医学生的人格特征聚类分析结果 将人格量表中15项基本个性因素作为聚类变量,结合相关文献[9]及实际情况,探索性地将分类数目k设为3,即将人格特征分为挣扎型、中间型和自信型三类,最终分别有40名、136名、64名医学生归类为挣扎型、中间型和自信型,三类人格特征的各项基本个性因素得分状况见图1。三类人格特征的医学生之间的忧虑性、紧张性、怀疑性、独立性、乐群性、稳定性、敢为性、活泼性、自律性、变革性、有恒性和恃强性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说明模型分类效果尚可,能够综合反映三类医学生的人格特征。240名医学生中,挣扎型医学生的占比最低(17%),该类型学生的忧虑性、紧张性、怀疑性、独立性得分在三类人格特征医学生中最高(均P<0.05),而乐群性、稳定性、敢为性、活泼性、自律性、变革性、有恒性、恃强性得分相对较低;自信型医学生的占比为27%,其表现与挣扎型恰好相反,忧虑性、紧张性、怀疑性、独立性得分在三类人格特征医学生中最低(均P<0.05),而乐群性、稳定性、敢为性、活泼性、自律性、变革性、有恒性、恃强性得分相对较高;中间型医学生的占比最高,达57%,各项得分介于自信型和挣扎型之间。见表2。
图1 不同人格特征类型医学生的基本个性因素得分
表2 不同人格特征类型医学生的个性因素得分比较(x±s,分)
2.3 不同人格特征类型医学生的基本特征比较 不同人格特征类型医学生的性别、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类型、父母教育程度及父母职业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不同人格特征类型医学生的基本特征比较[n(%)]
2.4 不同人格特征类型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不同人格特征医学生的父亲情感温暖、父亲冷漠拒绝、母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抚养焦虑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抚养焦虑、母亲冷漠拒绝、母亲过度保护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不同人格特征类型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得分比较(x±s,分)
2.5 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各项基本个性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父亲冷漠拒绝与忧虑性呈正相关,与稳定性、有恒性呈负相关;母亲冷漠拒绝与敏感性呈负相关,与活泼性和怀疑性呈正相关;父亲抚养焦虑与紧张性、变革性、怀疑性呈正相关;母亲抚养焦虑与忧虑性、紧张性和怀疑性呈正相关;父亲过度保护与有恒性、活泼性及怀疑性呈正相关;母亲过度保护与活泼性和怀疑性呈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与忧虑性和独立性呈负相关,与敢为性、稳定性、有恒性、乐群性及活泼性呈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与独立性呈负相关,与稳定性、有恒性、乐群性及活泼性呈正相关(均P<0.05)。见表4。
表4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得分与医学生人格特征各项基本个性因素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2.6 医学生不同人格特征的决策树分析结果 以父亲冷漠拒绝、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母亲抚养焦虑为自变量,3种类型的人格特征作为因变量,应用CART生成算法构建决策树。在根节点处共240人,挣扎型、中间型和自信型构成比分别为17%(40/240)、57%(136/240)和27%(64/240),中间型比例最大,故认为根节点为中间型的可能性最大;若父亲情感温暖得分<19分,医学生更可能形成挣扎型人格;父亲情感温暖得分≥27分,母亲抚养焦虑得分<27分,父亲冷漠拒绝得分<14分,医学生形成自信型人格的概率为13%。见图2。
图2 医学生不同人格特征的决策树(复杂度参数CP=0.01)注:根节点先归为中间型(因为此时中间型的概率为0.57,在3种类型中最大)。框中各行依次为① “节点名称”;② 模型判定为“挣扎型”、“中间型”和“自信型”的概率;③ 该节点样本比例。框下为判定条件,左侧线为满足判定条件,右侧线为不满足判定条件。
3 讨 论
3.1 医学生迫切需要更多人格教育 由于人格具有复合型,本研究采用的聚类分析将15项个性因素归纳为3种类型的人格特征。结果显示,超半数(57%)医学生属于中间型,该类型的医学生人格特征各项基本个性因素的特异性不强,均比较温和、热心,与其他研究结果[9]类似。在校医学生中只有27%的医学生表现出较为积极且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自信型人格特征,仍有17%的医学生表现出悲观、紧张且固执的挣扎型人格特征,挣扎型人格特征不仅不利于学生自我发展及人际交流,也会妨碍职业发展。大学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医学院校及家长对医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具有重大意义。
3.2 家庭温暖、“慈父”形象对医学生形成自信积极的人格至关重要 既往研究表明,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稳定有恒的自信型人格,而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则易使孩子形成紧张焦虑的挣扎型人格[10-12]。本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父亲冷漠拒绝与挣扎型人格中得分较高的忧虑性呈正相关,而与自信型人格中得分较高的稳定性和有恒性呈负相关;父亲抚养焦虑和母亲抚养焦虑均与挣扎型人格中得分较高的紧张性和怀疑性呈正相关;母亲冷漠拒绝及过度保护、父亲过度保护均与活泼性和怀疑性呈正相关,且父亲过度保护与有恒性也呈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均与自信型人格中得分较高的稳定性、有恒性、乐群性及活泼性呈正相关,而与挣扎型人格中得分较高的独立性呈负相关,另外,父亲情感温暖还与自信型人格中得分较高的敢为性呈正相关,与挣扎型人格得分高的忧虑性呈负相关。决策树分析得到类似的结果,父亲情感温暖得分<19分,医学生更可能出现挣扎型人格;父亲情感温暖得分≥27分,母亲抚养焦虑得分<27分,父亲冷漠拒绝得分<14分则有13%的医学生容易形成自信型人格。这提示孩子感受到的父母的温暖和理解较少,特别是父亲冷漠,孩子则容易形成消极的挣扎型人格,这与刘晋红等[13]的研究结果相似。而孩子感受到的父亲情感温暖越多、父亲越亲切,孩子越容易形成自信型人格,即稳定性、敢为性、有恒性、自律性、活泼性、恃强性、变革性、乐群性、幻想性多个维度得分较高,相反则越容易形成挣扎型人格[14-16]。此外,母亲对孩子干预过多容易让孩子形成消极的挣扎型人格,母亲适当干预,同时配合父亲更多的情感温暖,更有利于孩子形成自信型人格。由此可见,家庭温暖,尤其是父亲情感温暖、对孩子给予更多理解支持,更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稳定的自信型人格。
综上,父母教养方式对医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温暖、“慈父”形象有利于医学生形成自信积极的人格。医学院校可以开展多方面的人格教育和培养,促进医学生形成积极自信的人格。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未能根据年级等因素进行分层设计,故样本的代表性及结论的外推性受限,但对医学生的人格培养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